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2022-11-16文/王

名师在线 2022年28期
关键词:教师应传统语文

文/王 格

引言

现如今,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局限于教材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不够深入,也不够开阔,很多学生对其一知半解。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上千年历史,如果教师仅凭寥寥数语带过,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困境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教师在授课时总是将这些传统文化一笔带过,或者是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并没有考虑到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单一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够高。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产生厌烦心理,对教师传授的内容大多是左耳进右耳出,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氛围比较压抑,短时间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不理想。

(二)忽视学生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重视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学生只有真正体验到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才能展开自主学习。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很多教师是从自身教学体验入手,设计教案也是以自己为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在授课中,教师多是带领学生阅读古诗文,并进行相应的赏析和背诵,以此来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教师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能切实让学生对古诗文、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传统文化融合教育会以失败告终。

(三)教师认知不深

调查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入,大多只能浅显地讲述,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文化素材研读不深入、不细致,忽视了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使传统文化教育难上加难。正因为对传统文化研读不深入,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考虑的层次也比较浅显,自然无法设计出更有效、更优质的课堂教案,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流于形式,学生也无法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研读文本,立足教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知识,拓宽文化层次和广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

(四)教师水平待提高

在当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大多以诵读示范为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受自身水平的限制,加之对传统文化认知不深,过度重视传统文化诵读,忽视了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忽视了诵读对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意义,长此以往,会使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阻碍学生综合文化修养的提升。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也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其中包含大量的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内容。教师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开传统文化知识宝库,将社会、人文、地理、哲学各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探索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化素养。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互联网时代,全世界都在面临着文化交融和文化碰撞,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崇拜西式文化,这不利于民族的长远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正视这一问题,在课堂上有效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自身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沉浸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使其受到良好的熏陶,感受文化魅力,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识到祖国的强盛,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将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树立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文化自信[2]。

(三)有助于延伸语文教学空间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倾向于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使素质教育沦为“假大空”的口号。很多学校将升学率作为教师的考核指标,与素质教育理念完全相悖。在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可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融入文化教育内容,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极大地延伸了语文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逐步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个性化解读,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成为引领时代文化先锋的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方法

(一)立足语言基础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散文、议论文、古诗文等,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如歇后语、俗语、对联、成语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语言基础教学,带领学生感受中国语言,分析中国语言的用法和规律,以此来渗透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吟诵诗词,相较于传统朗诵,吟诵似唱非唱,可以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古人的吟唱风格,打破与古人在时空上的界限,真正领悟传统古诗词的魅力。

例如,在《咏柳》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吟诵情境,为学生进行示范吟诵,然后由学生自主吟诵,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吟诵兴趣,尤其是在富有节奏、旋律、节拍的吟诵过程中,学生能调动听课积极性,激发对古诗词的探究兴趣。通过吟诵,学生还可以对平仄声进行明确区分,掌握七言绝句的吟诵规律,懂得运用华调吟诵,以此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直以来,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较低,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传统古诗词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教师通过吟诵教学,可以将语文日常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增强审美体验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式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带领学生品味教材中的传统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戏曲艺术等,提升学生文化艺术底蕴和审美能力。例如,在《赵州桥》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代造桥技术进行着重讲解,借助多媒体将赵州桥的全景展示出来,先引导学生欣赏赵州桥的“外形美”,然后结合古代建筑艺术欣赏赵州桥的“内在美”,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古人在建筑领域的独具匠心和聪明才智,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桥梁在世界建桥史中的重要地位。学生通过了解赵州桥的建筑内涵和设计细节,品味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能增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入鲁班的榫卯结构,将古代建筑智慧结晶展示出来,使学生从心底对古代建筑大师产生钦佩之情,增强民族自信,而不是一味地崇拜西方建筑。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自然风光,带领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使其从中感受到中国美。例如,在《桂林山水》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这么高?”“桂林山水蕴含了怎样的中国式审美?”众所周知,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作者将自己的情愫寄托在游记中,学生通过学习《桂林山水》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的山河美,还能在意境中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重视名著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节选都来自名著,名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应重视名著阅读教学,让学生自觉感受传统文化,并为学生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改变传统重课内轻课外的阅读方式,适当地为学生布置课外名著阅读任务。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拥有了更多可支配的个人时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名著,了解我国文化瑰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地为学生介绍《三国演义》名著创作背景,使其了解古代官职文化、战争文化等内容。例如,学生会了解到都督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首长,了解三国民政文化,厘清人物关系,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并以诸葛亮作为课文名著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探究欲望,学习诸葛亮身上所聚集的优秀传统美德。例如,他在工作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对比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原则,学习诸葛亮的“匡世济民”的价值取向,不得不说,诸葛亮是理想与现实文化精神的结合者,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精神追求的体现。教师通过带领学生研读三国人物,学习优秀品质,能实现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

(四)组织文化交流

一直以来,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时,都是使用传统口授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致普遍较低。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坚持“人本理念”,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探讨传统文化内涵,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文化交流活动主题。例如,在《遨游汉字王国》学习结束后,教师可设计汉字文化交流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探究汉字的由来。要想完成活动任务,学生在小组探讨活动中,需要查阅大量的史料,研究甲骨文、象形文等多种文字,在感受到汉字魅力的同时,进而形成民族自信心。又如,《丝绸之路》课后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古代和现代丝绸之路”的主题文化探讨活动,使其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了解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通过古今结合的交流方式,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五)积极创设情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情境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北京的春节》一文学习中,学生会对传统节日“春节”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营造春节氛围,如展示贴春联的视频,或是为学生播放的烟花视频,也可以播放北京胡同里过年的纪录片,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代学生普遍对洋节比较感兴趣,如“圣诞节、万圣节”。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扬,引导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过年”的由来,在故事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教师讲故事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情境营造不同的氛围,使学生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六)坚持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师应坚持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内化优秀文化,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传统文化竞赛活动,如诗词大会、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结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并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案和进度。又如,端午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致敬屈原”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这样既能鼓励学生学习屈原的优秀品格,又实现了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到端午节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

结 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正视当前教学存在的困境,采取积极措施,创设多元情境,立足课文内容,开展名著导读,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促使学生认可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教师应传统语文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少年力斗传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清明节的传统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