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研究现状简述(上)
2022-11-16任薇
□任薇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我国音乐教学中初步运用至今,已有近30 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各大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不断革新,数字化手段被广泛应用到音乐相关学科中并浸透至各个专业领域。数字化是指将信息转换成数字(计算机可读)格式的过程。数字化教学即教师将电脑、移动设备、多媒体、互联网、软件应用程序或其他数字类型的手段应用于教学。它作为一种新型驱动力,推动着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给视唱练耳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视唱练耳既是所有音乐院校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更是通往音乐殿堂的必经之路。自我国高校开设这门课以来,老一辈的音乐教育家不断探寻教学规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这门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如何更好地迎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如何将教学模式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相结合,如何将数字化技术手段合理引至教学中,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我们不懈探索。
一、总体情况及趋向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的有关“视唱练耳”方面的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共计5289 篇。从1997 年第一篇涉及运用电脑音频软件技术引入视唱练耳学科的论文开始至2021 年8 月,与本命题相关文章合计202 篇。其中期刊论文169 篇,硕士论文33 篇。2005 至2016 年以来论文篇数逐年稳步增长,近几年的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与视唱练耳学科发展、数字化时代的技术手段更新以及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当下全国院校实行网课教学有关。
二、分类综述
“自1994 年起,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老师大胆步入音乐电脑领域,成为将MIDI 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高等院校音乐基础训练课的第一人。”在此期间,赵老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编写了以MIDI 电脑音乐技术为辅助手段的院内教材,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并不断尝试教学改革,迈出了中国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第一步。在计算机音乐发展迅猛的大好形势之下,越来越多的学科教育者关注于此,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一)2000 年前:萌发与起步
此时,我国专家学者关于视唱练耳课程数字化教学的论文数量不多,但已有所涉及和探讨,最早为黎加厚的《电脑音乐:震惊中国音乐教育的一场革命》(《教师博览》1997 年第7 期),文中主要以利用cakewalk 软件为出发点,倡导数字技术的教学应用,并对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的融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看法,但并未以视唱练耳学科为主详细解述。之后,陈少峰在《现代多媒体电脑技术在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 年第2 期)一文中,从用科技振兴教育、用先进取代落后的角度,指出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设想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去解决。在此之后,但昭立发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法刍议》(《交响》1999 年第3 期)、《电脑音乐技术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初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 年第3 期),前文立足于教学法,肯定了多媒体对教学的推动力;后文具体介绍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音序器软件的初步成果。
20 世纪末,我国处在电化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期,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尚未健全,电脑、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还未广泛普及,各校教学模式差异较大,视唱练耳传统教学方式仍为主流。从以上文章可以获悉,此阶段的文章以介绍电脑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和重要性为主,对研究成果的数量、深度、应用面和涉及面都有很大的延伸空间。虽尚属起步阶段,但为教学实践开辟了新思路,也为之后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2000—2016 年:发展与普及
2000 年之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受到充分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逐渐丰富,互联网覆盖率极大提升。随着各大学校教学硬件、软件的大幅度健全与更新,师生网络学习空间的拓宽,基于网络进行教学的环境逐步建成。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手段更好地为视唱练耳教学服务。此阶段论文总计99 篇,其中硕士论文18 篇,呈现出数量大、具象化、角度多的特点,不乏高质量、程度深、涉及广的佳作。下文从四个角度对其进行分述。
1.提倡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
此时期大量的教学者意识到,利用多媒体、电脑等数字技术手段已不再是一种少数的、小众的、高难度模式,而是渐于常态化、多样化、普遍化。这将成为一种大趋势,并被当成用于辅助教学的优选。如孔亚磊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媒体辅助应用》(《人民音乐》2003 年第11 期)一文中归纳了多媒体的优势及可行性,并提供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善传统教学的途径。
由表2可见,正交试验反映,以冷冻干燥的方式进行脱水处理,制备复方精油胶囊,最佳工艺条件组合为A3B3C2D3,即芯壁比1∶8,水合速度为20 500 r/min,水合时间为15 min,水合温度为70 ℃; 工艺因素对复方精油微胶囊包埋率指标的影响程度按由大到小排列为芯壁比、水合温度、水合时间、水合速度。根据正交试验结果优选出的配方,制备复方精油微胶囊3个样品,平均包埋率为68.31%±1.94%。
此外,还有颜锐的《试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运用电脑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必要性》(《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9 期)、林东波的《探索多媒体手段与视唱练耳教学的结合》(《艺苑》2007 年第12期)、林永日的《视唱练耳教学的数字化进程》(《艺术教育》2008 年第9 期)等,都从数字化教学必要性、发展力、优越性等角度出发,阐述了数字化教学特色,并对其进行了设想和展望。
值得一提的是,与上时期相比,虽有同样肯定数字化教学优点、提倡与发扬数字手段的观点,但从论文数量、质量和深度以及细化程度来看,均有了显著提升。此外,还有不少论文对当时数字化教学环境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思考怎样创造新型模式,以顺应新教学环境。
2.与时俱进,采取教学改革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
(1)数字化环境相关研究
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各校教学软硬件设施都经过更新与完善,很多学校都已建有数字化音乐实验室。如何全面认识与利用这样的数字生态环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有论文对其进行了探索。如毛明辉在《谈高校视唱练耳的多媒体教学》(《教育与职业》2006 年第8 期)一文中通过对比传统与数字模式的优缺点,探寻适应数字化音乐教学环境发展的新道路。
此外,李朦的《数字化音乐环境中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2005 年第2 期《美与时代》)、周琼新的《数字化音乐环境中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青海师专学报》2005 年12 第3~4 期)、周岚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如何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艺术教育》2007 年第4 期)等文章,都对当下数字化环境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列举,并提供了具体方法与尝试。面对不断动态发展的教学环境,还有部分文章提出进行教学改革以加快适应步伐。
(2)教学改革相关研究
卢睿琦的《多元化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改革》(《音乐探索》2009 年第4 期)中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的观点;王玉《数码音效专业之视唱练耳的改革》(《大众文艺》2009 年第24 期)从具体专业入手,有针对性地利用其专业特长进行改革尝试,并提出了新环境下教师素质应有的新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会议、活动综述类文章,如韩新安《视唱练耳教学改革迎来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春天——记‘2006 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教案设计大赛’》(《人民音乐》2006 年第11 期)、孙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会议综述》(《人民音乐》2007 年第9 期)等,用学术交流的方式,结合具体活动内容,探讨在当前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改革的方向、方法及重心。
3.数字化教学软件的利用
在此期间,软件种类和操作手段还尚显单一与简易。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硬件、软件设备不断推陈出新,渐渐拓宽了教学空间。多种多样、功能各异的数字化教学软件被开发出来,教学者也为之展开了新的探索。
(1)听觉训练类软件
此类软件主要用于听写环节,利用强大的数据资源对学生进行各项环节的练习与测试。如李晓薇在《电脑视唱练耳教学的应用实例》(《黄钟》2000年第3 期)一文中列举了一些练习听力软件的同时,着重介绍了Auralia 软件的优缺点,并详述了教学过程和特点;温淑萍的《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7 年第11 期)与张岚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计算计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 年第4 期)两篇文章都分别介绍了使用Auralia 和Ear Master 两款软件的教学应用,并建议在课上和课后齐头并进,巩固教学。
听力软件的运用属于人机互动式,即属于在现有程序资源库内进行训练,其内容的难度、深度、覆盖面等都有所局限,无法根据学生情况自由设置,故多用于教辅环节。因而,教师利用制谱软件自行设计教学内容,会有更多的教学空间和灵活性。
(2)制谱类软件
此类软件是电脑写谱软件,通过midi 键盘或电脑键盘输入音符,可利用它打印纸质谱例或在电脑中实时看谱播放。如肖磊《浅析音乐软件Sibelius的实际应用》(《广西大学学报》2004 年S2 期)、曾好好《浅析电脑音乐软件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以Nuendo 为例》(《黄河之声》2012 年第8 期)等文章,都具体介绍了各类打谱软件的操作特点及流程,并结合特定的教学环节加以运用。此外,还有文章对比各类软件的优缺点,便于教学选择。制谱类软件节省了课上教师演奏的时间,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但此类软件的音源、音色及音乐表现力都尚显“机械”。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还有研究者利用音乐制作类软件进行了尝试。
(3)音乐制作类软件
此类电脑软件集作曲、编曲、混音于一体,可用于录制和编辑音乐。在MIDI 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它可以加载很多音色佳、效果好的音源,且兼容大量软件插件,提高了乐器声音的真实度。如罗海玲的《在视唱练耳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艺术探索》2000 年第S1 期)、何宁波的《MIDI 系统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艺术教育》2008 年第5 期)、牟新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黄河之声》2011 年第3 期)等文章,都对电脑音乐技术的优越性进行了阐释,并有针对性地将其应用在多声及分层训练中。此外,还有论文提出可同步将以上三类软件应用于教学。综合性的使用一方面依托于数字化科技时代软件发达程度,另一方面也考验着教师对软件的操控熟练度及对课程教学环节整体布局的精密度。
除上文相关研究外,还有一些关于使用数字化的教学评价类文章,如夏月在《从‘多媒体’到‘真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路》(《人民音乐》2014 年第12 期)一文中对多媒体兴起与发展脉络进行了整理,并客观分析了数字化背景下多媒体的益处和弊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呼吁大家不能滥用高新技术而忽视原有的传统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技术与教育逐渐走向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变革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比以上两个时期,视唱练耳学科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模式都在不断革新与完善。在技术与教育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之路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