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航天强国的路线图
2022-11-16杨宇光
□ 杨宇光
每五年发布一次的中国航天白皮书,是国内外了解中国航天领域政策方针、已有成就和未来规划的重要渠道。今年也不例外,但与以往相比,1 月28日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有着特别的意义。
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天强国。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还需要在很多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
2016-2021 年这五年间,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算得上是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承上启下的五年。也正因为如此,《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描绘的前景,让我们真正看到了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具体举措,航天强国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不远的地平线上。
航天强国在各个领域均有重要的标志或指标,其中天地往返运输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项。过去五年,我国通过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使中国的航天运载能力跟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长征五号火箭25 吨级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和14 吨级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使我国能够实施和世界其他航天强国一样的近地空间和深空探测活动。
我们也必须看到,美国研制的土星五号重型运载火箭在上世纪60 年代就实现了120 吨以上的运载能力,苏联研制的能源号运载火箭在上世纪80 年代也达到了百吨级运载能力,美国目前还在研制“太空发射系统”和“星舰”等重型运载火箭。因此,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直径超过9米的重型运载火箭,将是中国在空间运输领域实现航天强国目标的重要标志。
载人航天历来都是最为引人瞩目的航天活动之一。2022 年,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造完成和正常运营,将是我国走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
美国在1969 年实现了载人登月的壮举,在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中击败苏联,成为世界第一航天强国。中国航天的负责人在多个场合多次表达了开展载人登月的愿望。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载人登月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之前已经完成的新一代试验载人飞船的首飞,都在为中国开展载人登月做准备。
在探月与深空探测领域,中国的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工程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航天强国的标准。未来,中国将以中俄月球科研站为核心,继续开展更有深度的月球探测活动,而规划中的火星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和木星系探测,也将使中国在这些领域达到世界航天强国的标准。
在空间科学领域,中国过去五年在规模上已经全面铺开,涵盖了从量子密钥分发、暗物质探测、太阳观测、空间磁场探测等领域。我国未来还将继续研制各种各样的空间天文台和空间科学卫星,从数量和质量上努力追赶世界航天强国。
国际合作是中国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的国际合作是实现航天强国目标的重要标志。《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给出了未来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很多具体举措,除了中俄主导的联合月球科研站外,中国的空间站也是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我们期待着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看到来访的国际友人身影。
回顾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是从过去追赶先进国家的“跟跑”,到目前很多领域已经能够实现“并跑”的过程。尤其是《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重点总结的过去五年,已经有局部领域能够实现“领跑”。要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中国需要在更多领域实现“领跑”。虽然白皮书只有一万多字,但信息量极为密集,所列举的未来规划无不是字字珠玑。这样具体的描述,真正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具体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