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诊断与防治
2022-11-16赵振东
赵振东
濮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南濮阳 457000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密切关注。猪瘟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危害损失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养殖业,猪瘟发生后会造成猪大规模感染传播,所以在生产中主要采用的是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措施,因此必须积极将防治措施做好。当前,基层养殖者并未深入了解此类疾病,甚至仍有诸多问题存在,需要促进猪瘟防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1 流行特点
只有猪会感染此病毒,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猪都会感染[1]。一般情况下,带毒猪又或是发病猪是传染猪瘟的主要源头。一旦猪只与发病猪有所接触,就会发病,感染猪发病前便可以将病毒排出,排出病毒的途径包括粪便、泪腺、尿液、鼻腔等,也可将口腔分泌物排出,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均存在。在一些常发地区,猪瘟的发病率其实并不高,也并未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在新疫区较高,超过90%。
此病发生季节性不明显,但高发期为春秋两季,如果温度太低,又或是猪舍过于潮湿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则会降低猪只免疫力,进而感染发病。除此之外,免疫接种的应用已极为广泛,但因为猪瘟疫苗的运输、保管以及免疫程序等缺乏科学性,进而造成温和型、非典型猪瘟出现,未有显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才可以确诊。
2 临床症状
2.1 最急性型
病猪一般没有明显症状而忽然死亡,最急型通常在流行初期和初发病地区出现。
2.2 急性型
病猪体温一般介于40 ~42 ℃间,呈稽留热,其弓背、喜卧、嗜睡、怕冷、精神消沉,行走不稳,食欲不佳或完全不进食,饮水量大,一些病猪会出现呕吐症状[2]。病猪患有结膜炎,眼睛分泌流脓性物体,上下眼睑粘连,流脓性鼻涕,刚开始发病时便秘,粪球表面可见诸多白色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同时附有血液或黏液。病猪的肛门、齿内、齿龈和四肢内侧、腹部、耳后根以及鼻端等部位的黏膜上有针尖状的出血点出现,即使将出血点按住其颜色也不会变浅,同时腹股沟淋巴结也明显肿大。病仔猪可见神经症状,表现为四肢游泳状划动、强直、转圈、后退、磨牙、昏迷等,通常还会感染细菌,常出现坏死性肠炎或肺炎。
2.3 慢性型
慢性型通常是急性型转变后形成的,病猪体温不稳定,忽高忽低,食欲不佳,时而腹泻,时而便秘,主要为下痢,慢慢会出现贫血、消瘦的问题,被毛杂乱、粗壮,走路的时候后肢摇晃。一些病猪的耳尖、四肢下部和尾端处会呈现蓝紫色,又或是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坏死情况。本型病程均在1 个月以上,最后患猪皆因衰弱致死,即使存活下来身体也变得非常僵硬。
2.4 温和型
温和型在架子猪和断奶仔猪中十分常见。病猪的症状未十分严重,未有明显的病理变化,病情相对轻缓,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其体温一般控制在40 ℃左右,皮肤上未有明显出血点可见,但存在淤血与坏死的情况,食欲不稳定,有时好,有时不佳,消瘦,粪便干稀不定,致使耐过猪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母猪长时间带毒,难以受孕,易出现死胎和流产,产畸形胎或木乃伊胎,其生产的仔猪通常会成为僵猪、出现死亡或先天感染[3]。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立足于病猪的特征进行分析,感染猪瘟的最急型病猪一般还未看到明显症状便忽然死亡。急性病猪会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消沉、不喜动等,严重的病猪在腹部、耳根以及四肢等部位还有血斑,体温超过40 ℃。解剖感染病毒而死亡的猪,病猪的器官和组织感染部位可以见到一些出血点或血斑,肠道中有诸多纽扣状溃肠,病毒第一个入侵的便是此部位。借助解剖感染病猪,可以将病毒感染的严重部位以及病猪的发病症状、经过、头数以及接触途径等看清楚。
3.2 实验诊断
免疫荧光实验、动物试验、病毒分离等是实验诊断主要运用的几种方法。动物实验是剪碎和研磨病猪的淋巴结、脾脏、肾脏、扁桃体等组织,同时将生理盐水加入调制成乳状,通过无菌处理之后为易感染猪接种,密切注意其发病情况,之后再对病毒进行分离。因为用猪做实验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因此可以用家兔替代,首先将已处理的乳状试剂接种给健康家兔,7 d 过后再进行兔化猪瘟弱毒的注射,24 d 后每间隔6 h 就进行一次体温的测量,坚持3 d。如果没有定型热反应出现,由此表明,部分病料已感染猪瘟病毒。分离病毒,简单来说就是在取出病猪组织,加入双抗,之后研磨成乳状,经过过滤后将清液取出,接种ST、PK-2a、PK-15 等细胞展开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实验,即通过对细胞触压片又或是冰冻切片予以利用来进行荧光抗体染色试验,也可选择把乳状试剂直接注射到细胞中,通过培养后,再借助荧光抗体检测感染细胞,这样一来就能够直接检查出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抗原体。
4 猪瘟的预防措施
4.1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现阶段,若要实现对猪瘟的有效控制,则最好的手段就是进行免疫疫苗的接种。临床研究发现,牛睾丸和活疫苗培养出的疫苗不会对猪的正常繁殖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同时针对仔猪来说,其免疫周期长达1 年,可以使猪瘟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当前主要采用的免疫程序有延后免疫和超前免疫两种。前者在猪只20 日龄进行第1 次免疫,40 ~60日龄进行第2 次免疫,第3 次免疫于配种前进行,单苗最佳;后者的时间则在仔猪顺利娩出但还未吃到初乳之前,注射方式为皮下,也可选择肌肉注射,共注射2 头份猪瘟疫苗,2 h 后再进行哺乳,第二次免疫的时间不得少于40 d,但也不能超过60 d,第3 次免疫进行于种猪配种前。
4.2 加大饲养管理力度
在猪瘟防治中,饲养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促进猪抵抗力增强的有效手段。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场应对优质仔猪进行选择,在无病区域引入种猪或仔猪,防止猪场进入病猪的情况出现。与此同时,养殖场应对隔离制度进行构建和完善,保证隔离条件可以和要求相符。养殖场在饲养中,要为其投喂全价饲料,猪生长和其营养水平息息相关,会对猪群的生产能力造成影响,同时若是其营养不良,可能还会出现相关病症。所以,养殖场应选择正规的饲料厂商,同时在贮存过程中,将控制措施切实做好,防止饲料发霉、结块。在配料的过程中,养殖场应严格控制原料质量,以免出现不能使营养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除此之外,在生产过程中,养殖场还要将猪舍的温度控制好,防止因为温度不适宜进而影响猪群健康。
4.3 保持卫生
在猪瘟防控中,养殖场的卫生情况极为关键,第一步就是要进行封闭化管理,坚决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到场内,即使是养殖人员在进入养殖区前也必须要严格消毒,防止将部分猪瘟病毒带入,进而导致养殖场中的健康猪被感染。对卫生计划予以制定,在规定的时间清理养殖场和周边的卫生,借助专业设备对猪舍展开全方位清洁与消毒,充分保障猪的健康安全。
广大养殖户应将自繁自养原则严格落实,购猪时尽量选择正规途径,以此使养殖场中猪只的健康情况得到保障,防止养殖场中的猪感染外来猪携带的猪瘟病毒。如果必须引入,应加大检疫力度,先隔离饲养15 d,在此过程中对其检查诊断,如果没有问题,隔离结束后便可放进猪群中进行喂养。
管理猪群,在规定的时间为猪冲水洗澡,将猪身上的脏物清洗干净,优化喂料条件,为猪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的抗病毒能力,提高其免疫力,在季节交替时,事先做好保护措施,以免因为季节的变化,猪的抵抗力降低,进而感染猪瘟病毒。
4.4 及时隔离
一旦发现疑似症状,需立即采取相关隔离措施,防止病毒扩散,影响到其它健康猪。养殖场应对隔离区进行构建,和健康猪舍保持适当距离,养殖人员专门对其进行管理,只负责隔离区的猪只,在隔离时相应的病毒检验工作也不能少,同时认真观察猪的各项症状,并做好相关记录。应无害化处理病死猪,严禁销售,全面清理消毒病死猪所在区域,针对相同区域的猪进行检测,防止有病毒隐藏,导致猪瘟扩散。
5 结语
猪瘟是猪养殖中的一种严重疾病,管理人员必须对猪瘟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引起高度重视,确保不会出现对其生长造成影响的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猪瘟疾病,同时隔离病猪和健康猪,防止大规模感染的现象出现。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大培训力度,加深其对先进管理技能的掌握,从而实现养猪行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