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供给资源优势研究
——以N市为例

2022-11-15王海亚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基地劳动

王海亚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因素。高职院校有着丰富、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具备完善、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发挥高职院校先天资源优势,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既有机制和经验,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资源供给,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助推器和催化剂[1],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N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

长久以来,劳动教育是“五育”中的短板,出现了“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2]。笔者经过调研,N市中小学已经开展较为丰富的劳动教育,建立了校内农场、园艺场等实践基地,也走出了校外,自己建基地或与校外专门基地合作。但多数学校仍以手工制作、劳技课、打扫卫生等校内劳动教育为主,个别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服务性劳动教育,也有赴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农业生产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对劳动教育地位和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目标和要求认识还不清,未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中小学存在重学业轻素质、重文化素质轻劳动教育的现象,一些学校追求升学率和名校的入学数量,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准,教育部门也没有将劳动教育列入主要评价内容,导致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一些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出现偏差,不是从促进学生认识劳动教育、培育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而是将劳动、劳动教育等同于某些具体的劳动技能,有的将劳动作为学习疲倦时调节的一种休闲方式,有的将劳动作为才艺展示秀场,有的甚至将劳动作为一种教育的惩罚手段,导致学生厌恶劳动、远离劳动[3]。部分家长和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教育“无用”,会影响学习,“进而排斥劳动、不想劳动、不愿劳动”[4]。因而存在着劳动认同危机,出现劳动观念扭曲、劳动意识淡薄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资源短缺,现有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且在实施中存在碎片化、浅表化、形式化现象

中小学普遍面临着师资配备、场所建设等方面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缺少工业生产劳动教育资源。专职劳动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个位数,甚至有些学校没有专职教师,课程没有开设开足,存在“只见课表,不见课堂”的现象。中小学基本位于中心城区,场地普遍狭小,在实践基地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难以做到生产生活场景的实现,学生在其中较难发现与劳动产生紧密联系的要素[5],特别是生产性劳动要素、工业生产劳动要素。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清洁校园、绿化、除草,劳动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在课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劳动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6]。还有学校还停留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层面上,出现严重的劳动教育形式化、书面化的情况。从N市所在省市教育部门公布的35家N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上看,相对于N市全市中小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基地可谓是杯水车薪(N市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2021学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小学743所,在校学生82.7万名。其中,小学427所,在校学生51.7万名)。

(三)未充分发挥现有劳动教育资源作用,未形成全社会共享机制

N市所在省、市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劳动教育资源供给,该省已经公布了三批次的校外实践基地,N市公布了一批,有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社会力量。但总的来说,实践基地无论是数量还是专业还需要拓展。据统计,该省教育厅分三批公布的233家社会实践基地,除了社会力量办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和农学基地外,涉及中职学校58所和高职院校28所,所有中职学校只有1所学校涉及2个专业,其他都只有1个专业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所有高职院校也都只有1个专业提供劳动教育实践。N市本级和10区县在省公布的名单中涉及的只有市本级和5个区县的6所中职学校和2所高职院校,共有8个实践基地(涉及7个专业类别),其中能够覆盖高中生的有6个,初中生的有8个,小学生的有7个,没有做到全覆盖。详见表1。

表1 N市所在省教育厅第二批公布的中小学劳动教育N市实践基地情况统计

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中小学基本上是立足本校,在本校内挖掘劳动教育资源。N市共有6所高职院校,现有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没有形成开放性机制,没有形成校校合作、互补共享的劳动教育新局面。

(四)未形成劳动教育强有力的管理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中小学目前还未真正建立强大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未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据调查,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公布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除了几家社会力量举办的实践基地,因为起步早,运营相对比较成熟,已经与不少小学、初中形成了定期合作机制,其他的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实践基地基本上停留在纸面上,还没有真正运行起来。承接的单位能提供实践的课程体系、课时安排、教材组织、师资队伍、安全保障体系、评价制度等还未形成,供需双方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预约机制无人牵头制订等,教育行政部门还未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

二、N市高职院校服务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优势分析

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属性的体现,高职教育侧重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劳动是学生实践性的最为直接的体现。笔者调研了N市若干所高职院校情况,现以其中一所院校为例。

(一)N市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该校校企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校内实训基地到校外实训基地,从学校自建或借企业车间作为实训基地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再到现在校企合作+跨专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经历了从探索到完善再到深度发展的过程,这不仅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也是学校的自我发展过程,更是高质量人才培养方式的提升过程。截至2022年6月底,学校开设专业45个,其中校内实训基地22个,共有实训室近300个,工位数15000多个;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200余个。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有3个,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有5个。

(二)N市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资源优势分析

1.专业齐全、类型众多。本地各高职院校建立了专业齐全、类型众多、契合N市地方经济特点的各类实训基地,并且每年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为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掌握各类生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2.课程内容上注重应用性,课程理念、教学组织贴近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实训课程主要以生产性劳动为主,紧紧围绕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的需要,以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进行设计定位,实训基地模拟环境更加真实,形成了以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引领、以社会公益劳动为重点、以岗位实习劳动为关键的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体系。因此,其实训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目标高度重合,而其劳动的过程和所产生的劳动成果则更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并能够结合学生职业生涯需求或兴趣培养,紧贴时代脉博。

3.“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这些教师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还能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4.现有的校企合作经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比较成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可作为参照。比如,N市某高职院校建设了20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共享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价值分析

劳动教育是一种育人手段,应该从人才培养角度去审视,而不是开展一些“狭隘”的劳动教育[7],更不是从事一些简单的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最有效果的劳动教育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体,它应该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能将两者割裂和对立起来,要通过劳动教育有效地将专业知识外化为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劳动兴趣。高职院校丰富的实训基地,特别是其实训基地多数进行的工业生产性劳动所带来的劳动过程的挑战性、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劳动成果的可视性和个性化,往往使人有很大的成就感、满足感。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可以也应该成为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尤其是工业生产性劳动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是高职院校、中小学共同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要求的有效举措

国家出台的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意见指出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开放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与中小学通过资源共享、齐抓共管,实现双方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相互促进。

(二)有利于减轻中小学办学成本

目前,国家要求中小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校外劳动,所需经费可统筹单位预算等相关资金渠道解决。也推行将校外劳动教育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但是,一方面,在现有财政投入无法大幅增加的前提下,特别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在近几年地方财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专用的劳动教育场地,可能是“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和场所,现有的中小学基本没有可拓展的预留空间。因此,无论是中小学校内还是依托社会力量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都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

(三)有利于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生活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是最基本的劳动教育,对广大青少年来说,还需要更加多元的、符合个性发展需要或个人兴趣的生产性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广泛的专业课程、超强的动手能力培养,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带来丰富性,劳动教育方式带来多样性。有利于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8]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劳动教育更加全面。

(四)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高职院校紧贴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特点设置相应的专业,有利于提升贴近时代发展的个人素质。N市各高职院校建立了专业齐全、类型众多、契合地方经济特点的各类实训基地,并且每年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及时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N市某高职院校为例,总共45个专业,其中60%以上专业与宁波本地经济切合,特别是纺织、服装、轨道等专业成为N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当前职业人才供给的重要途径。

(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

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及其实训基地的生产性性质,特别是工业性生产的性质,具有强调动手、过程复杂、结果明确、产品可视等特点,体验感、成就感非常强。而目前不少中小学劳动教育停留在清洁卫生、志愿服务、农场劳作等传统性劳动教育上,虽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劳动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但也正因为往往只是日常生活行为的拓展和深化,或者说是重复,容易引起挑战性越来越低,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疲劳”。因此通过掌握一定的工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在富有挑战性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发现并针对性培养工业化时代需要的人才,并根据学生个人被激发的兴趣和爱好,提前规划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同时,在生产性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中小学生创新发明。

(六)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能力

通过积极承担中小学劳动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在我国育人体系中的育人能力,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实训基地作为国家教育资源,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应该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充分使用,发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七)有利于拓展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并扩大就业创业

高职院校各专业高年级在读学生可以经过一定培训到中小学兼任劳动教育指导老师或者在实训基地成为助理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既是自身劳动教育的一种方式,也可以在毕业后通过考试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专职指导老师。同时,实训基地一旦面向中小学成为重要的劳动教育基地,除了在正常教学期间需要开放外,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也需要开放,通过教学时间错位保证高职院校自身教学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师资、教学场地、后勤保障等正常开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探索通过委托第三方来对实训基地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进行日常组织管理,由此也可扩大本校学生就业渠道。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基地劳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我的基地我的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