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淳朴的心灵写照
——浅析叶浅予《夏天》的审美情趣

2022-11-15安姝昕

老年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物画笔墨技法

□安姝昕

《夏天》叶浅予 纸本设色 131cm×74cm 1953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叶浅予的水墨人物画用线轻巧灵动,造型高度提炼。他追求美的形式,但更在乎美的内容,认为艺术要贴近生活,表现生活之美。他的人物画从速写中来,又带有传统笔墨柔润的特性,创立一种更具现代精神的造型特征,自成一派。

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中国画家,也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其创作的有独特面貌的写意人物画为革新中国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秉持“吞吐古今,涉猎中外”的艺术思想,主张艺术家要扎根生活,艺术作品要贴近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满怀热情地描绘新时代新风貌。其1953年创作的《夏天》,因具有“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的特点而深受人民喜爱。

《夏天》通过传统中国画的手法,表现淳朴的北方农民辛勤劳动、喜迎丰收的欢乐场景,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生活。该画以仰视的角度进行创作,将参天的玉米秆设为前景,拄锄而笑的老农作为主体人物置于画面右下方,既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又强调了玉米的长势,以此表达对新时代农村欣欣向荣、喜获丰收的美好祝愿。

新中国成立之初,绘画的主要任务是展现主流意识形态,叶浅予在此期间领导了“新国画”运动。而以歌颂劳动为主题的《夏天》便是其典型代表。画中老农身后没有设置背景,而是苍茫的白色,这是在映射新中国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农民摆脱了旧社会的束缚,成为国家的主人,向前看的眼神则隐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拥有的将是繁荣富足的光明前景。叶浅予对主体的把握带有宏观的历史哲思,他抛弃了广泛的人物群像,转而聚焦农民个体,让艺术回归个性化的视角,使人物画有更好的映射效果,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传统绘画正处于现代化探索时期,在绘画技法方面的探索以学院派改造“徐蒋体系”的道路为主流,国画笔墨揉和西画造型的路径被广泛使用,叶浅予的人物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带有“中西调和”的味道。叶氏精研传统人物画规律,在《夏天》的创作中坚持以传统工笔技法刻画自然景物,坚持以线造型,其用笔流畅和润、线条谨细、笔墨细腻,于行处见骨,灵秀而不浮。同时,他的人物画又追求简约,在速写造型的基础上加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趣味,能够精准地把握人物情态,其线条简洁而不失灵动,造型概括凝练,一气呵成,颇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之感。从整体而言,他摒弃了传统人物画的固定形态,加强对人体结构细节的把握,使绘画风格更为写实;同时又注重画面的整体美,认为线条美不能只看每一根线的行笔本身,而在于线型结构整体的气韵与节奏,积极寻求大写意与速写之间的平衡点,将东方古典美与造型的形式美完美结合,充分展示出线的视觉效果,形成中国画新的审美情趣。

色彩是绘画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夏天》在色彩的把握上也体现出“中西调和”的特点。一方面,作品在自然景物的色彩描绘方面极为讲究,色调清雅,带有传统中国画柔润的质感;另一方面,对人物的刻画并非机械地通过照办西方绘画的明暗关系去强化体积感,亦未采取西方绘画对色彩的大量堆砌,而是运用多种色彩的渲染来使画面清润和谐,运用色彩的烘托呼应来实现人物塑造的厚度与质感。画家在创作中构思巧妙,舍弃了传统人物画对留白的追求,对老农的形象施以西方油画式的色彩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厚重,进一步彰显了“农民”淳朴的性格特征。

叶浅予对中西方绘画造型技法的掌握得心应手,通过将扎实的造型能力与流畅的传统线条进行融合,力求使画面更加生动多元。《夏天》作为“新国画”的代表,在形式上做到了雅俗共赏,在技法上达到了融会贯通,为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人物画笔墨技法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手绘技法表现
笔墨童年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