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笔法述要
2022-11-15王晓光
□王晓光
强调用笔用锋的复杂变化是赵之谦书法的典型特征之一,他承袭晋人笔法,令锋毫转换无处不在,并以此表露点线细节的意味与情调,塑造其书法特有的灵动感与活力。其书法给人的视觉印象是笔画线条丰富变幻,让人不禁想起晋人那翩翩笔致。其细节处理经意细致、匠心独运,与一些碑派书家忽视点画细部表现以及帖派末流单一乏味的用笔比较起来,显得高明并富有创意。
《风流辨雕》八言联 清·赵之谦 纸本 168.5cm×36.5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赵之谦书作的点线动势明显,生发出流动、通畅之气。单字虽未连属,然而意势绵延不断,笔势畅通,“气势贯通”在其书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有人尝谓赵之谦书作“侧媚取势”,有柔媚之嫌。我认为,赵之谦实是深悟并力求表现晋唐书法中的“骨势”,其书本身亦不缺少力感,点画能持重涩进,与妍媚之态迥异。其实,作品通幅的顺畅感与沉稳迟涩的笔触不见得必然矛盾,所谓“沉着痛快”即是这二者的统一。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认为,赵之谦书法“流动之中有勾勒,不至于全没骨子”。方笔直势与棱骨芒角的大量使用让“骨”“力”凸显。细察赵之谦书作,容易使人联想到六朝书法中骨势的刻画,赵氏仍然是从魏晋南北朝传统中(主要是“二王”经典和北朝碑版)觅得力感骨势表现技巧的。行笔畅滞、徐疾有致的效果,是以帖入碑的结果;魏碑形体结构与点画自身的特点,抑制了过分的滑顺感,也抑制了随意的点画延伸及映带;同时,北碑的圭角一类点画特征自然助长了劲力因素。如此看来,赵氏书法绝不仅仅是“优美”,它还拥有强劲骨势和爽利风神。
魏碑的意义在赵氏书作中主要体现在体势安排和一些笔画的布势运行上,魏碑因素并未占据形式表现的主导地位。赵氏的主要精力仍用在以帖派之精华去做更有价值的发挥,即使用那些优秀技巧进行神、韵、意的表现,在其后期成熟的作品里,“帖味”依然浓郁。
《行书致蔚青手札》清·赵之谦 25.6cm×13.6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碑派书家中,赵之谦的笔法十分自如、灵活,充分发挥了毛笔健毫的特性。他频繁换锋,正侧互用,点画内可感受到锋毫时时转换、翻转自如。这些做法让笔法环节上升到形式表现的重要位置,令局部笔触内形成多种情致,所谓“变起伏于锋杪”“殊衄挫于毫芒”。单字的点画细部被其重视和强调,内部细节变幻微妙而丰富。本是森严刻板的魏碑,在他笔下也显现出正里背向、阴阳奇正之变。赵氏仿佛总在炫耀他高超的锋毫技术,又仿佛以此追忆晋人那卓绝的笔法。
总的来说,赵书以方笔为主,但他并不执一而能够照顾到方圆互补。他行笔一般入锋圆笔多、收锋方笔多,有时也敛裹锋毫,以求沉实持重。他还擅长侧锋,并加入绞转、提按等复杂用法,如《定诗》《杂诗》及许多画跋、手札等,锋芒棱角毕现,神情显耀,灵气飞动。用笔因素被置于主导地位,是赵之谦融通碑帖的着力点,也是其书作的个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