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弩:中国古代远程“大杀器”
2022-11-15赵桂玲
文/赵桂玲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武器的作用堪比现代武器步枪,那就是弩。它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比弓的射程远、杀伤力强、命中率高,并克服了人拉弓时因体力受限而无法持久的弱点,起到了“延时装置”的作用。《说文解字》中就讲道:“弩,弓有臂者。”《古史考》记载着“黄帝作弩”,但缺乏实质证据。《礼记·缁衣》则引《太甲》曰:“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这是商代初年关于弩的记述。著名学者唐兰和徐中舒均认为商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弩,不过那时出现的是木弩。历史学家杨宽认为青铜弩可能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且应最先出现在楚国。
东汉至魏晋时期,是弩发展的最高峰,“诸葛连弩”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体积、质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垒要塞。到了宋代前后出现了神臂弩和豆寸子弩,其中神臂弩的最大射程可达400 多米,成为宋军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宋代以后,随着火药逐渐应用于兵器,出现了火器,弩才渐渐退出战争舞台。
核心“成员”:弩机
《释名》卷七中的《释兵》中讲道:“弩,怒也,有势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悬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枢机,开合有节也。”作为弩的核心“成员”,弩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弩机是由望山、牙、悬刀(扳机)、钩心和销(键)等零件构成的。它是一个连轴转动装置,各个零件通过销连接在一起,依靠部件之间的彼此配合实现了力和运动的传递。
西汉时期,为了对付匈奴等强敌,国家大力发展先进武器,使弩也有了更好的改进。一是在牙和悬刀之外加装了铜郭,用铜枢将牙和悬刀等联装在郭内。铜郭是为了适应蹶张之类拉力更大的弩的需要而出现的,以避免因拉力大而导致前端木臂断裂。二是增加望山的高度,并将其从弧面改成直面,有的还加有刻度,更便于瞄准,具有现代步枪标尺的作用。改进后的弩威力更为强大,在汉代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计巧思
使用弩时,望山用于瞄准,牙用于卡弦。钩心连接牙和悬刀。键即轴销,将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并固定于弩臂后端的空槽内。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它的下齿卡住悬刀刻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使箭尾抵于两牙之间的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向后扳动悬刀,钩心脱离悬刀刻口,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这是一种相当复杂而精巧的机械。弩弓的强度再大,只要轻轻扣动扳机,即刻便能将箭发射。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天下第一弩”
双牙外侧绘有一对奔鹿,正面绘着一对灵鹤,牙下转轮上的两只飞雁栩栩如生;郭台后部为白虎啮野猪图,前部为两组对称的奔鹿图;箭槽中绘有利箭和大雁的图案:一支金色利箭脱弦而出,前方两只大雁仓皇而逃。其纹饰华美,设计工艺精妙绝伦。
2003 年宿迁出土的这把西汉错金银铜弩,有“天下第一弩”的美誉。
这件铜弩高12.5 厘米,长11.1厘米,仅巴掌大小,纹饰繁密,全身遍布金银装饰。望山上绘有蛇形龙纹、凤纹、金蛇纹、奔兽纹、飞鹤纹;
浚稽山之战
历史上有一场著名的战役,足以体现汉军弩兵的强大。天汉二年(公元前99 年),大将军李陵率五千汉军远征匈奴,在浚稽山遭遇单于主力,被三万匈奴骑兵包围。他指挥弩兵,千弩齐发,凭借弩的强大战斗力,一次次击退匈奴。以五千兵力抵挡匈奴数万骑兵十日之久。据《资治通鉴·汉纪十三》中记载,李陵军队因没有后援且弹尽粮绝,使得已打算撤军的单于,又发动新一轮进攻,导致李陵军队被攻破,李陵也被迫投降。
李陵虽败,但其率领的汉军弩兵顽强抵抗匈奴军队,以弩击杀匈奴兵,以少敌多,足以说明弩在当时战争中的重要性,不愧为冷兵器时代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