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4000多岁“甜甜圈”的“自述”
——两河文明“重走”丝绸之路

2022-11-15付冰冰

人民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两河叙利亚文物

本刊记者 付冰冰

“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文物精品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图为此次展览部分“网红”展品,左下为“两河甜甜圈”。 本刊记者 付冰冰摄

窗外,绵绵细雨落了一整天。与过去10余年的雨不同,这里的雨并未夹杂炮弹与硝烟。

你好,亲爱的朋友,我的名字叫“环状彩陶壶”,主业是祭祀,来自丝绸之路上的西亚国家——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因为外形酷似面包甜甜圈,中国朋友们送给我一个亲切又时尚的新名字——“两河甜甜圈”。我今年4000多岁了,是战争与和平的“老熟人”了。过去数千年岁月长河里,我和我的邻居们曾见证两河流域的雨季来了又去,目睹“肥沃新月地带”历代王朝的兴衰与变迁,个中滋味感慨万千。

在一次极其特别的契机下,我和192位老朋友有幸作为两河文明的“使者”,突破战火与疫情,飞越1000多个城市,从亚洲大陆西端——叙利亚“只身”来到东端,于2022年夏天首次来到中国首都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参加“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只为通过这个美丽的国度搭建的平台,向全世界的朋友们诉说来自两河文明的心声:自己的历史要由自己讲述,人类的文明要由人类共同守护与传承。世界文明的多点起源和多线发展是人类的幸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应该保护并传承所有历史悠久的文明。

193件(组)古文物全部来自其“原属国”叙利亚

人类文明从来离不开那些伟大的河流,我们两河文明也不例外。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自西北蜿蜒向东南,最终汇入波斯湾,全长2800千米的幼发拉底河与全长2045千米的底格里斯河交相辉映处,诞生了一马平川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在这里,我们与3500多处古迹遗址一起,静看千年风云变幻。直到3年前的春天,来自遥远东方古国的友好呼唤,让我们开启了重走丝绸之路的奇妙旅程。

还记得那是2019年5月15日,在草木生长的美好季节里,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邀请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朋友共聚北京。在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元首——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之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叙利亚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总局便开始筹划、协调叙利亚古代文物来华展出事宜。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对外联络处冯雪团队说,策展初衷就是“想让大家看到位于亚洲东西两端的古老文明,彼此之间是如何形成、发展和互鉴的”。

“被行动证明的语言是最有力的语言。”这句古老的阿拉伯谚语道出了此次策展方排除万难的决心。为把真正的叙利亚文物带到中国,保证展览的“原汁原味”,中国朋友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也克服了众多困难。

要真正认识一方土地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每方土地都会竭尽全力挑出自己的“史官”,接力记忆这方土地的历史与荣光。受限于当时的时局状况,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委托叙利亚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总局遴选文物。经过漫长的沟通与遴选,包括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霍姆斯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等在内的9家叙利亚博物馆派出193位“使者”,前往中国参加此次展览。这其中,就包括我这个“两河甜甜圈”啦。

在我的故乡叙利亚,空袭如同下雨,成了生活的一种“气候”。将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古文物调集到大马士革后,中国朋友要面对的第一个考验,便是与叙利亚团队进行远程视频连线点交。但由于叙利亚经常断电,原定3天的点交时间延长至两周以上。点交完毕,我们在武装押运保护下,赶赴某国边境备飞时,却赶上一起爆炸……

备飞过程同样艰辛。经过多方协调、沟通,为安全起见,中方朋友最终决定包机。从2021年5月到8月,历时4个月长途跋涉,我们终于落地中国上海。

“对亚洲文明要有真正独立的认识,既要系统地认识中华文明,也要认识包括叙利亚在内的亚洲西部的文明进程。通过对亚洲文明的研究和思考,可对全人类的未来提供另一个视角的理解。通过对四五千年前文明的研究,对当下世界的认识亦能有所帮助。”剑桥大学亚述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说,在书写文明史的过程中,不符合历史真相的认识造成的误导是整体上人类自我认识的一种错位,事实上正在对当前世界和未来人类的和平与昌盛造成具体的风险。

“如果我们不以正确的方式建立起文化自信等‘四个自信’的深层次根基,就有可能被带偏。而这个风险产生的后果,要由全人类来承担。”打开历史的记忆并不轻松,甚至有些沉重。中叙两国的文物部门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去共同促成这次展览?在王献华的这席话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50万年两河文明历史画卷是人类共有财产

来自中国文物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已有7万人次观展。图为老中青三代参展观众。本刊记者 付冰冰摄

我们的“使者团”可谓“藏龙卧虎”。信步于展厅里,每走一小步,都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一大步。

这里既有我的前辈,距今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阿舍利文化手斧,它出土于叙利亚西部哈马省拉塔米涅遗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标准化特征的加工工具,代表着当时人类进化过程中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平。

也有距今5400年左右的“账本”——陶球。它具有防盗、防篡改手段,便于管理神庙仓储、物资生产与分配,是新石器时代乌鲁克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发现于叙利亚杰济里赫东北部的贝达尔丘、来自青铜时代的楔形文字泥版,它的表面则刻满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当时的人们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棒做笔,在软泥版上压印农业分配中奶牛和禽鸟的数量、王宫聚会时分配食油等日常生活,晾干后的泥版不怕虫炙和火烧。

自青铜时代开始,两河流域的艺术创作进入巅峰时期。穿着羊皮制“时尚蛋糕裙”的雪花石膏祭拜者雕像,可能用于防治眼部疾病的鸟形泥塑眼线膏容器,在祭祀仪式中使用的刺猬形奠酒容器,以及青金石项链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叙利亚古代文物都在此次展览中收获了众多观众朋友的喜爱。

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在一片车辚辚、马萧萧的文化融合声中,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的古代叙利亚地区经历着帝国纷争,东西方文明犹如从四面八方驶来的车辆,纷纷纳入它的文明交往序列中。

经过千百年的冲突和融合后,这些文明又向邻近地区扩散而去,亚述浮雕、斯芬克斯雕件、石灰石墓葬雕像、阿塔尔加提斯女神立像、梨形玻璃瓶等文物便是希腊、罗马、伊斯兰时代留给两河文明的文化印记……

“从史前时代开始,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再到古希腊时代、罗马时代和拜占庭时代,直到伊斯兰时代,这些来自叙利亚的瑰宝向伟大友好的中国人民传递了爱与和平的信息。”叙利亚文化部部长卢巴纳·姆沙威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在她看来,这些反映了文明的互动、交融、结合与演替的叙利亚文化遗产并不仅仅属于叙利亚,而是全人类的财产。“这些文明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思想、艺术、文学和科学,而这些又确立了民族文化特性,并体现了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民族认同的支柱。”卢巴纳·姆沙威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叙利亚文化遗产是卓越的人类遗产,保护叙利亚文化遗产的责任已成为一种人类集体责任。

回望有苦,亦有甜。在本次展览中,我和我的伙伴们被中国朋友对于两河文明的欣赏与尊重深深感动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教师林圣爱的目光被叙利亚壁画深深吸引。“你看,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将写实和变型装饰相结合,中间穿插着象形文字和图像,始终保持‘绘画的可读性’和‘文字的绘画性’,展示了古代叙利亚文明的特色”,壁画中种种细节令从事民族服饰研究的她赞叹不已。

先后游历过英、美、法、俄四国国家博物馆的白发学者,向我表达了他对肝脏占卜、乌伽里特语泥版的深深赞叹。俯身站在亚述官员侧面像画前良久,老先生缓缓说道,如果没有战争与疫情,他早已将两河流域旅行提上日程……

“你们生活得很艰苦,但请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下来,你们就肯定有很美好的日子了。”面对展厅里的祭祀者雕像,艾河东小朋友为叙利亚小朋友默默祈祷与祝福。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的他说,长大后想去叙利亚学画画,邀请叙利亚小朋友到中国一起玩。我也乐见那一天早日到来。

是的,和平是热爱生活的人类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虽然有“忘战必危”的教训,但零和博弈并非民心所向。

王献华介绍说,学术界在叙利亚的埃布拉遗址发现了一封4000多年前马里国王安纳·达干的书信,这封书信曾经被现代学者放在其实并不存在的马里和埃布拉之间“百年战争”的语境中理解。近年来,哈佛大学博士瑞安·温特斯通过仔细地重新研究,认为这封信记录的其实是当时埃布拉和马里两个古城邦国通过会盟达成妥协的历史事件。

对于这项颠覆了长期以来学术界通行认识的阐释,王献华表示认同。在他看来,“这封信件体现了两国在地缘政治意义上各有取舍达成和平,意味着两国用双赢方式实现经济的繁荣与政治的和平”。

古人的政治智慧至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深深启迪着每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策展人祁钰说,截至10月7日,已有逾7万名中外观众前往国家典籍博物馆“邂逅”两河文明。很多“二刷”展览的观众说,展厅出口处厚厚的观众留言簿上,那句“你们穿越战乱,为我们带来了美好与宁静”,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闻听此言,我和我的100多名“坚守岗位”的叙利亚老乡们不禁潸然泪下……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擘画明确前进方向

时光与河流最为相似的地方,可能在于人们无法两次走入其中。但是时光未曾封存叙利亚的美,也没有改变这里世世代代的顽强与不屈。

“曙光”“变革”“争霸”“融合”“对话”,在长达50万年的文明万花筒里,中华文明与两河文明产生交集的部分内容呈现在本次展览第五单元。2000年来,和平与互鉴的文明佳话在丝绸之路上谱写了不朽诗篇。

中国敦煌研究院藏叙利亚文《圣经·诗篇》复制品、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刻花纹石碑体现了两河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往来。

而出土于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墓葬中的丝绸织物、釉陶碗、釉陶瓶等文物则表明,它们曾在古代叙利亚十分盛行。这些展品说明,自中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国和叙利亚就开启了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是人类走过的最古老的、距离最长的道路之一,绵延约 18000公里,形成了远东与西方之间的纽带,汇聚了世界文明,造就了文明的交流。”

叙利亚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总局局长、中国—叙利亚联合展览学术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纳济尔·阿瓦德教授坦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古往今来中国人民最重要的文明创新之一。

“通过丝绸之路,世界各国人民都享受到了中国人民创造的新颖独特的面料和服装,这些面料和服装为艺术品位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发展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繁荣昌盛,让在地理、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和美学上相距遥远的国家之间发生了文明互动与人文交流。”阿瓦德说。

这令我不禁感慨,纵观千年世界史,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各不相同。历史上,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汇处的古叙利亚被多种文明占领过,但“交流而非交战”始终是中华文明与两河文明的互鉴主线。众多文明中,唯独崇尚“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与两河文明之间以“丝绸之路”取代“金戈铁马”。

这样的文明与文化,无法不让我和我的朋友们对昔日的丝绸之路念兹在兹。

“在叙利亚危机之初,眼看着考古遗址被摧毁和博物馆被盗,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叙利亚的遗产?谁来帮助我们?答案是,经过10年战乱,只有叙利亚人自己才能保护自己的、也是全人类的遗产。”

叙利亚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总局考古发掘部主任赫曼·萨阿德的一席话,道尽了文明古国的坚守与艰辛。10余年的叙利亚危机中,我有至少1万多位古文物同伴被洗劫或毁坏,“沙漠新娘”——帕尔米拉古城的神庙遗址亦未能幸免,享誉盛名的考古学泰斗甚至付出了生命……

尽管自2011年以来,叙利亚深陷战争浩劫,但叙利亚的研究机构和整个社会为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付出了巨大努力。2022年9月末在中国连收两件喜讯更是令我们倍感振奋:一件是,因为中国朋友的广泛关注与喜爱,原计划2022年10月8日结束的展览将延期至2022年12月3日。另一件是,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与叙利亚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哈桑内·卡达姆分别代表中国国家文物局与叙利亚文化部,于2022年9月26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签署《关于协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联合声明》。

“中叙双方签署联合声明,是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签署的第一份双边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李群说。根据联合声明,中叙两国将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框架下,开展濒危文化遗产保护、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展览交流、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及青年人才培养等领域务实合作。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及时雨,更是雪中炭。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上,4000多岁的我及我的伙伴们看到了希望与未来。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是的,我的心愿是,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再次闪耀人类历史的星空,那被炮火与硝烟撕裂的天空,终将被文明的丝线再次织出万里锦绣!

猜你喜欢

两河叙利亚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运河功能探析
叙利亚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美军撤离预示着新的叙利亚
俄罗斯撤军叙利亚
“一江两河”区域青稞氮肥推荐指标体系研究
两河流域早王朝时期作为地理概念的“苏美尔”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