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

2022-11-15李哲峰

中外文摘 2022年15期
关键词:论语读书语文

□ 李哲峰

就在几天前,一个毕业了七年的学生和我聊天。他感慨我二十多年挚爱着语文,于是问我:“如果一件事情由爱变成了工作,那做这件事就不单单是取悦自己,还得取悦别人,这样会不会让人对这件事产生厌恶?”我告诉他,这个“理论”偏偏不符合语文教师这个职业。

语文教师一辈子都在与“书”打交道。因此,语文教师还真不存在“取悦别人”的问题。读书,让他们始终在“取悦自己”。

“读书,教书,写书,编书”,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我无所求。在我的认知中,书,首先是读给自己的,同时也是读给学生们的,两件事相向而行,或者说原本就是一件事。我要做的就是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守住我们的那片“精神自留地”。

为什么读书?

读书首先是为自己,不过,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读书固然是为自己,但最终受益的又并非自己,岂不是一件一举多得的美事?

在我看来,一流的教师为自己读书,二流的教师为学生读书,三流的教师不读书。为学生读书,学生需要什么就读什么书,貌似无私,实为功利,容易被高考摆布。现如今的高考不能让真正读书的孩子得到分,的确是一个问题,这就使得不少语文教师不再读书了,最终,由读书的“种子”蜕变成了刷题的“楷模”,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也沦落成了刷题工具。

读书不为成果,但也必会有成果。我三十岁时,得到一位语文前辈开出的语文教师必读书目,如获至宝,一本一本读,貌似用了近十年的功夫,觉得好有成就。面对的书不同,读法也便不同。大多数图书只需浏览,翻过就是读过;有的是需要“啃”的,比如《史记》,非细读不算读;有的必须一遍一遍地读,比如《红楼梦》,每两三年就得读一遍,年龄、境遇变化,感受自有变化,至于《论语》,更是需要天天读,不仅要用眼读,也得用心读。此外,还非得用生活印证不可。

我的成果在于读,然而又不仅仅止步于“读过”或“读了”,尤其是经典,若是浅尝辄止,就断不敢说自己读过。有些书是止于人文的,涵养性情,读完貌似无所获,实则已经沉淀到心底,内化为精神,成了人生的底色。有些是止于行为举止、为人处世的,比如《论语》,程颐说:“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当然也有一些是记问之学,学而能用,立竿见影,读了就能增长见识,丰厚人生。

教师的阅读成果见于自己,更见于学生;见于读,又见于写。这些年来,我首先将阅读带进自己的课堂,再将阅读带出课堂。带进课堂,就是在课堂中动员,在教学中勾连;带出课堂,就是在课外“支援”,实现阅读的生活化。

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姊妹,阅读的成果在于读,也在于写。一个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往往会以写作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成果。作为语文教师,我喜欢舞文弄墨,通过写作将自己的阅读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教师多动笔,学生就不手懒。受我影响,我的学生们也喜欢写作,喜欢用笔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最得意的是2014届学生,他们个个深爱阅读,嗜书如命,读书成瘾。阅读带给他们“功利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上了阅读,阅读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这才是他们的终生财富!

世上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读什么书?

语文教师,可读的书最多,几乎涵盖所有名著;必读的书就四类,每一类都不能马虎。

一、读语文教育类的书,让语文教师“手里有招”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学无法也白搭。语文是一门不过百年的“年轻”学科,然而千百年来,经学教育的很多做法却能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提供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十多年前,一本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居然开启了我对传统语文教育方法的思考,促使我梳理总结出了古代最有价值的三种读书方法(朱子读书法、桐城读书法和金圣叹读书法),催生并推动了我的课堂教学改革。

当然,现当代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具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从“三老”到于漪、钱梦龙、温儒敏,我深切认识到经典的永恒。平生最喜欢叶老,他的书我读得也最多。读他的书,我的心情最复杂——最没有压力又最有压力。说“没压力”是因为他从来不会玩概念,很少引经据典,写文章像在说闲话,于是,读他的书,就如同听邻居家的老头儿在聊天,唠一唠语文教学那点儿事。说“有压力”是因为他讲的虽多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甚至是三四十年代的课堂,但这些现象又分明就发生在今天的课堂,有时恍惚觉得他就是在给我的课堂“把脉”“开方子”,让我如芒在背,坐立不安。

二、读语言文字类的书,让语文教师“心头有法”

念大学的时候,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书是竖排版、繁体字,年龄比我爸妈都大,觉得好玩,也感到惊讶,没想到这样的发轫大作居然写得如此浅显通俗。二十多年后推荐给年轻人读,他们直言,这类书要么太啰唆,要么太烧脑,没意思,何况当前高考又不怎么考修辞,读它何用?年轻人往往不懂得这些语言文字类经典的价值,或是“看不上”,或是“看不下”。殊不知,这些书是语文的根基,没有这些东西支撑,语文就是个空壳;这些书又是语文的钥匙,不读这些书就只能做个门外汉,看不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这一类书介绍的是方法,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心中的法。即便这些法在当前的应试中可能一时用不上,我们依然得读。读,不指向使用,更非炫耀,只是为了打个底子,得到一把钥匙——让王力、吕叔湘、朱德熙、陆宗达、王宁……这些老先生把你领进语文的大门。

三、读文学类的书,让语文教师“眼中有神”

一个热爱文学的语文教师眼神是发光的,因为他们有温度,有情怀。这样的教师,既不会有匠气,更不会有戾气。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功利化思想的盛行,读文学作品的教师越来越少了,与此同时,那些热爱文学的语文教师也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反是那些热衷做题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多了,那些只会做题、讲题的语文教师占据了语文舞台的中央。也难怪,如今刷题、讲题本就是课堂的主体,现实的驱动让无数热爱文学的教师质变为了只读阅读理解材料的教书匠。

毕竟,阅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需要大块头的时间,现如今,超强度的工作量,不仅挤压了读书的空间,也销蚀了读书的热情。然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无论如何都要抽出些时间和精力的,文学缺位,就意味着灵魂的无趣、情感的粗砺、精神的荒芜。更何况,像《百年孤独》这样厚重的作品,不读个三五遍是根本品不出味道的。

四、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类的书,让语文教师“脚下有根”

我常常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不是语文教师的独当之任,却也是应有之责。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以读传统经典、传授传统经典为己任。前面提到的三类书,语文教师读不一定讲,这一类书不同,是既要自己读,更要与学生一起学的。

所有的经典中,我最爱《论语》,二十多年来,逐字逐句,一遍一遍,读过二三十种注本。诸多版本,以朱熹《论语集注》最佳。朱熹经过四十年“用心理会”写成此书,他不是著书而是在用生命印证《论语》,里边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天平上称过一般。《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传统精神,我们没有理由不读。钱穆先生说,每个中国人都有两个任务,一是自己读《论语》,二是劝人读《论语》。更何况语文教师呢?于是这十多年来,我的每一节语文课几乎都是从师生共学《论语》开始的。在我的课堂,儒家真的成了我们的“粮食店”,须臾不可或缺。

语文教师是杂家,除了以上提到的语文教育专业类的四类书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涉猎,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历史、哲学、科技等其他方面的读物。

古人说:“读书声里是吾家。”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语文教师不读书就敢教书是可怕的!

猜你喜欢

论语读书语文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读懂《论语》?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论语·为政第二》
读书为了什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