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进展*

2022-11-15罗芳丽廖伯年任继刚

中医药导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胃肠道胃肠

罗芳丽,雷 枭,廖伯年,任继刚,张 蜀

(1.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GD)指的是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未能及时恢复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统称,是腹部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术后24 h发生率可高达10%~30%[1]。PGD通常由麻醉药物的使用、手术过程中的创伤性牵拉刺激、肠壁损伤、腹腔内粘连、手术前后禁食、术后镇痛、长期卧床等因素引起。PGD常以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不排气排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造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增加、医疗资源浪费等,严重者还可导致肠梗阻、伤口愈合不良、营养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2-7]。因此,尽快恢复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对于预防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多采用以下方式: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禁食、促胃肠动力药物、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但其临床疗效有限。近年来,中医特色疗法在改善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方面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1 中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可归属于中医学中“痞满”“呕吐”“腹胀”“腹痛”“肠痹”“肠结”“便秘”等范畴[8]。中医学认为腹部手术患者多因金刃直接损伤胃肠,破气留瘀,使脏腑虚弱、气血亏虚,致脾气虚弱,推动气血无力。手术后多有瘀血、痰饮阻滞经络,致使全身气机升降失司。脾气虚则脾升不健,胃气虚则胃降不和,脾胃升降失司则脏腑运化失调[2]。故本病属虚实夹杂之证,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血瘀、气滞、痰饮为标,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小肠,同时又与心、肝、胆等脏腑密切相关。中医药可在术前、术后不同阶段进行干预,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能够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也能够减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情,提高其临床疗效。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多样,而中医药的治疗方式亦多种多样,中医根据其临床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2 中医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方法

2.1 中药治疗

2.1.1 中药内服 中药内服作为各类疾病的常用中医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不同药材作用功效不同,中药复方往往由数味中药组成,因此,能够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中药复方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常结合疾病类型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选用适宜中药复方,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益气通腑理肠汤能够明显升高胆囊结石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血清胃动素(motilin,MTL)和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9]。和胃化湿方能够明显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肠道菌群,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肠道菌群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密切相关[10]。升降汤加减可明显提高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项评分,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总体预后效果较好[11]。以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不仅可有效改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症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及肠道菌群与其发病存在相关性。

2.1.2 中药外用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一般在穴位或皮肤局部用中药制剂外敷能促进药物吸收,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的临床特点。目前常用治疗方式为穴位贴敷及中药热奄包。中药外用多采用具有行气通腑的药物,既可使用单味药物,也可使用中药复方进行治疗;穴位主要为神阙、中脘、天枢、阑尾等腧穴。

穴位贴敷治疗将药物制成糊状贴敷于特定穴位上,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脏腑阴阳的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无论是单味药或是中药复方外敷神阙穴或阑尾穴,均能够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加快肠内容物排出,缓解腹胀,明显降低患者腹胀症状评分,缩短其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12-13]。彭瑞君等[14]利用自拟通腑散(大黄、芒硝、吴茱萸、莱菔子各20 g,厚朴、枳实、木香各15 g),根据辨证使用不同的介质(如蜂蜜、白酒、食用醋或温水)调制药物,外敷腹部手术患者。结果显示,自拟通腑散外敷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有效改善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吴建成等[15]将生大黄、枳实、丁香按比例研粉调成糊,在腹部术后患者的神阙穴局部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中药热奄包也属于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多用于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其多采用行气通腑的药物,如大黄、枳实、厚朴、小茴香、莱菔子、芒硝、黄芪、当归、木香、青皮等。将药物装于药袋中加热后使用,药袋一般置于腹部中脘穴、神阙穴、双侧天枢穴等处,可起到行气消积通腑的作用。研究[16-17]表明,中药热奄包外敷具有行气通腑、温经止痛、和胃健脾的功效,能够改善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缓解腹胀,促进产妇胃肠功能恢复。

2.1.3 中药内服结合中药外用 中药口服与外用相结合,能够增强临床疗效。刘颖等[18]研究表明自拟消痞方口服配合吴茱萸敷脐能够明显改善气滞湿阻证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有效率为96%。王清江等[19]研究表明排气饮加减内服及中药(大黄、黄柏、桃仁、延胡索各25 g)外敷脐部,能够有效改善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该研究还发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抑制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ne intrestinal peptide,VIP)水平有关。

2.2 针灸 目前针刺、电针、艾灸、温针灸等方式均广泛应用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治疗,能够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穴位选择多以腹部任脉穴位配合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为主,如中脘、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等。中脘、关元为局部取穴,可起到局部近治作用;足三里、上巨虚分别为胃经及大肠经的下合穴,能够起到通降腑气、调畅胃肠气机的作用。

王慎美[20]研究发现针刺中脘、关元、足三里能够升高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抑制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情况。电针具有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作用。研究发现电针可改善腹腔镜术后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征,缩短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病情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术后电解质紊乱[8,21]。研究[22-23]发现不同时机艾灸均能改善腹腔镜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降低术后疼痛程度,而且术前艾灸能更有效地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易新平[2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足三里、上巨虚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结果表明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习永霞等[25]研究发现电针配合脐灸,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妇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还能有效地缩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并能提高患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有效降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从而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穴位注射法是指将药物注入相关的穴位,以取得调节相关脏腑经络功能的作用。目前选穴多以足三里为主,其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及下合穴,能够行气导滞,健脾和胃,促进胃肠蠕动,对胃肠等器官起到调节作用。苏兆贤等[26]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崔荣等[27]利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胃癌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结果显示其能够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通气及首次排便时间,减少鼻胃管内胃液量,而且胃泌素分泌量明显高于治疗前。

2.3 穴位点按 黄盈等[28]研究表明点按脘穴能有效缓解泌尿外科腹腔镜术后腹胀及排气障碍,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胃肠神经系统功能和应激状态调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中医综合疗法

2.4.1 中药内服结合针灸 董璐[29]利用针灸联合运脾饮治疗腹部外科全身麻醉非胃肠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结果显示,针灸联合运脾饮不仅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还能改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情况。陶晔等[30]研究发现针灸联合健脾承气汤能明显改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症状积分、中医症状评分,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及首次排便时间,可有效减轻患者胃肠道症状,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尽快恢复。李锋[31]在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行气化瘀方合针刺辅助治疗大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中医组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腹部胀痛评分和胃肠反应评分,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加快胃肠功能恢复。还有研究[32]发现中药口服结合电针能够有效地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4.2 中药外用结合针灸 针灸结合吴茱萸外敷腹部神阙穴,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升高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降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33],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34]。有研究[35]表明针刺联合大黄、芒硝外敷可显著改善腹部术后患者的中医症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调节胃肠激素分泌。以上研究均表明胃肠激素水平与胃肠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2.4.3 其他 维生素B1穴位注射配合陈皮汤能够显著改善剖宫产术后患者胃肠功能[36]。双侧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联合芒硝外敷腹腔镜术后患者腹部[37],不仅疗效显著,还能降低住院费用。麻美琴[38]利用穴位按摩与药物注射治疗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结果表明,其不仅能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还能促进泌乳及恶露排出。刘新荣等[39]使用穴位按摩和中药外敷治疗阑尾炎术后患者,可明显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高绥林[40]利用穴位敷贴及保和汤治疗胃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不仅能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还能明显降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

3 结 语

中医药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优势明显,且治疗方式多样,不仅能够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调节肠道微生态,减少胃肠道并发症,预防术后电解质紊乱,降低住院费用,还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及肠道菌群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中医药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研究在逐年增多,但目前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中医药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在试验设计、分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缺乏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有些研究没有按照随机原则进行分组。(2)多数临床观察的样本量不足,缺少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指标的检测。(3)目前相关研究仍以临床研究为主,相关的动物实验及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可以制定统一的诊疗标准,使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诊疗更科学、规范;丰富相关的基础研究,使之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继承并发扬中医学,利用相关数据库充分挖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使研究服务于临床,推动临床的发展。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胃肠道胃肠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脓毒症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前瞻性研究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评价
益生菌与常规抗病毒治疗联用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疗效及对机体胃肠功能的影响观察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空腹
胃肠病糊上就好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