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关系分析
2022-11-15宋菲
宋菲
(青岛海达园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300)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加强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供了坚强保障,审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明确提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目标
第一,审计对象全覆盖。经济责任审计在全覆盖要求下的监督对象包括一切形式或实质涉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除了原来规定的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的正职或符合要求的副职领导干部之外,国有企业(含金融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实际行权领导人员也纳入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即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第二,审计目标全覆盖。经济责任审计在全覆盖下具备多层次目标。首先,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揭露重大违法违纪行为,从而规范其权力运行,增强自身廉洁意识,自觉抵制贪污腐败,尽职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其次,通过将审计结果及整改落实情况等作为领导干部任免或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其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优化领导干部队伍,提高权力行使的效率和效果;最后,通过结合其他领域的审计全覆盖,力图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发现和审视问题或风险,深入揭示其体制机制性原因,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和制度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实现审计目标全覆盖。第三,审计重点领域全覆盖。面对审计范围的宽广化,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在要求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等全覆盖的同时,更强调对所有重点领域进行审计。关注权力运行,以真实合法性为基础,重点检查领导干部的履职行为是否遵纪守法、合规尽责;关注廉洁从政,重点检查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反腐利剑的作用;关注责任界定,重点检查领导干部的重大决策权、经济管理权、政策执行权、资金使用权等情况;关注政绩要求,在政绩考核新政的背景下,把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情况按需列入审计内容。即实现审计重点领域全覆盖。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相似性
(一)产生的根本原因相似
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经营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二者都是基于受托责任关系展开工作。尽管归属于不同的审计类型,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规范经营管理活动,实现审计目的。
(二)基本方法相似
审计经济责任和审计财政收支的基本方法是相同的。在审查经济责任时,有必要审查企业或机构的财政收支情况,并审查财务报表的指标。财务报表包括公司或机构的年度盈余和总利润。在进行收支审计时,还需要审查企业或机构的财务报表,并确认财务报表中的经济指标。经济责任审计和收支审计的联合调查方法包括抽样调查、比较分析、直接审计等。审计经济责任和审计收支的常用调查渠道包括举行内部会议、编写财务报告等。
(三)审计程序相似
审计程序是指为完成审计工作所需的审计步骤。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实施审计过程大体上都需要经历计划、实施、报告、反馈等几个阶段。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差异性
(一)审计对象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照相关规定委托中介机构对本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实施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对企业主要领导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责令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督促落实。
(二)审计内容不同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研究和计算领导的经济责任。领导层一旦落后,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责任的审查更侧重于“责任”的内容。财务收支审计旨在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计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来看,财政收支的审计更侧重于“财政收支”的内容。
(三)审计结果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是按照财经法规相关规定,针对企业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情况进行的审计,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改善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经济责任审计在于通过对企业主要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对各项经济指标分析后来评价其经营业绩。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效联合的路径
(一)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大数据应用,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水平
在当前各领域各部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均建立了与履职尽责相关的各类信息系统。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应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数据库建设,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领导干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履职特点,从相关部门或领域定期采集并及时更新经济责任相关数据。二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库和审计成果库,实现相关数据整合与关联,为科学合理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以及年度审计计划提供支持。三是运用多部门、多种类数据开展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缩减审计资料获取及分析等环节耗费的时间,通过将领导干部决策相关数据与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综合比对和关联,以及不同来源数据相互印证关系的分析,发挥信息技术在帮助审计人员分析数据、查找疑点、查核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纵深发展。
(二)提高企业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建设水平
在制定企业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提升策略过程中,一定要对管理效益审计工作的突出优势加以总结,使各类内审工作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适应审计工作方法创新需要,为管理效益审计更好的替换财务收支审计提供帮助。企业在内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审计权力独立运行的深远意义加以总结,使内审工作方法和模式在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的实现审计工作独立性和平衡性的合理构建,为内审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完整的支持。内审工作人员一定要对现有的团队组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尤其要对内审相关工作在延伸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多方面影响加以总结,使内审工作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独立性的有效维护,以便更好地满足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需要。
(三)拓展延伸审计内容
第一,资金管理。审查其授权审批制度;有无坐支、挪用等行为;监盘现金;抽查大额现金收支;获取银行信用报告、已开立账户清单及银行对账单,实施函证程序,未收到回函则通过检查支持性文件来实施替代程序。第二,往来款项管理。检查有无往来款项同时挂账情况;分析账龄并实施函证,未函证的账款检查相关支持性文件;对于预付账款,一是检查有无贷方余额;二是对于分期付款项目,检查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的明确支付时间交付工程款;三是分析预付账款的款项性质,对于长账龄的款项要分析未核销的原因,并依据会计政策确定坏账损失的金额。第三,资产管理。实地盘点,是否存在盘盈盘亏,注意职责分离、实物资产保管转态,是否存在毁损报废资产;检查资产的所有权或控制权,是否存在权属不清现象;获取相关文件,检查是否按照规定计提折旧、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第四,应付职工薪酬管理。检查应付职工薪酬与相应的成本费用是否存在钩稽关系;取得被审计单位人事部门提供的工资表,按照工资标准对照员工花名册进行抽样分析;检查职工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的计提与发放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要求;对于年终奖关注是否存在跨期问题,是否需要调整。第五,费用支出管理。检查款项性质,对于异常项目,关注本期变动较大的原因,追踪至原始单据,检查原始单据是否足以支撑经济业务;检查大额支出是否符合公司审批权限、是否存在超支现象;对费用支出实施截止测试,检查其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对于重大跨期项目的应做必要调整。第六,收入管理。了解企业销售模式,结合销售模式审查分析收入政策确认的原则;进行细节测试,对大额客户检查相应合同及发票、出库单、入库单等附件,判断业务是否真实发生;实施截止测试,确认是否存在重大的收入跨期情况;对毛利率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针对发生的异常情况做进一步核查确认,同时关注周期性、偶然性的收入;关注开票日、记账日和发货日,检查三者是否归属于同一适当会计期间是营业收入截止测试的关键所在;结合应收账款,对重要客户进行函证处理;对于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发生关联交易,了解商业实质、关注价格是否公允,并检查相应的支持性文件。
(四)优化组织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鉴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方式仍欠缺足够的灵活性,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一是优化审计计划管理模式。提高独立性,充分审前调查,明确目标,全面覆盖,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结合审计对象的重要级分类,将中长期的全覆盖审计任务合理分配到年度规划中,轮审和常审相结合,增强计划科学性,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周期上的全覆盖。二是优化审计节点。确立任前审计、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结合,并以任中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在将审计对象根据工作岗位性质、掌握行政权力数量等依据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实行有区别的审计方式并持续优化,先审后任、边审边任、先审后离。同时建立跟踪调查制度,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和制约作用,增强预警性和时效性。三是优化审计技术方法。面对海量化的经济信息,审计机关亟需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审计效率。如建立起详细的经济对象数据库和有效的实时监控系统,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与被审计单位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数据收集和处理效率,推广计算机联网审计,利用信息化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助力审计全覆盖目标顺利实现。四是加快审计组织管理方式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进一步淡化部门限制,采取各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审计方式,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政府投资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同实施,提高审计监督全覆盖方式的有效性,推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从广度到深度的全覆盖。
(五)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一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寻根溯源,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坚持监督和服务并重,强调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动审计结果运用上层次上水平,有效发挥审计“经济体检”和“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二是编制整改责任清单,分类细化整改意见、责任主体和整改期限,落实专人跟踪反馈整改进展意见,对照问题逐一销号,避免整改不实等问题。三是加强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等部门贯通协作,健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明确整改标准,落实整改建议,切实整改问题,必要时组织审计整改“回头看”,并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下次审计持续关注点,推动被审计单位主动作为,提升监督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探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基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实际,可以考虑分两步走:首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试点,探索公开方式、公开渠道和公开内容;总结前一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试点经验,尝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并明确公开范围、公开内容和公开要求,推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的公开常态化、制度化,促进权力在阳光中运行,推动国家民主进程,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六)提高审计成果的价值平衡度
要对单纯关注资金收支数额所潜藏的问题加以研究,使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运行局限性可以得到明确,以便管理效益审计的应用优势可以得到凸显,为企业股东和经营者充分明确企业运营状况,并有效行使监督职权创造有利条件。企业的内审人员需要结合管理效益审计相关工作的主要优势,对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价值进行总结,使企业内审工作的实施可以提高对管理效益审计价值的认知程度。在制定企业内审工作的创新策略过程中,一定要对审计成果的多方面价值进行总结,并对审计成果短期性价值和长远性价值平衡处置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使审计成果可以在创新应用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满足企业内审工作方案的创新实施需要,为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各类审计业务中,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收支审计是相互关联的,存在一定差异。为了促进企业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和收支审计进行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