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2022-11-15苏晓娟李露寒
苏晓娟 华 莎 彭 娜 周 佳 李露寒
椎管内动静脉瘘又称为脊髓动静脉瘘,因瘘口后静脉内血流量增多、压力增高,久而久之静脉迀曲、扩张、静脉动脉化,引起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venous hypertensiv emyelopathy,VHM),使脊髓正常引流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脊髓实质早期充血水肿、晚期软化、坏死[1]。引起VHM的原因有多种,以硬脊膜动静脉瘘最常见。1995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VHM 病人102 例,本文就其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
102例中,男86例,女16例;年龄12~74岁,平均43.9 岁;病程3 个月~5 年。近30%的病人经过院外1~3次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检查误诊和漏诊。全部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受累的表现。双下肢肌力:0 级17 例,Ⅰ~Ⅱ级28 例,Ⅲ~Ⅳ级57 例。69例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功能障碍。所有病例均有病变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2 围手术期
2.1 术前护理要点①脊髓功能评估:脊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肌力、感觉障碍、排泄功能及疼痛等四个方面,准确及时评估对改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2]。②完善术前准备,监测生命体征,肠道准备、会阴部位备皮,监测、对比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练习床上排尿排便,建立静脉通路。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去枕平卧4 h,术后禁食水6 h;持续低流量吸氧;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严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包括四肢活动、肌力变化和感觉平面变化等,注意与术前比较。多饮水,预防造影剂肾病;术后遵医嘱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以减缓引流静脉内血栓形成与发展,促进静脉侧支循环的开放,降低脊髓静脉高压。
2.2.2 加压与制动 动脉穿刺肢体制动8 h,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末梢皮温、皮色,有无渗血、血肿等。本文病例应用压迫止血器加压止血后,发生皮肤张力性水泡8例,小水泡给予活力碘消毒后自行吸收,大水泡消毒后给予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液并保留水泡皮;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9例,考虑与操作失误及肥胖有关,给予延长加压包扎时间,均好转。术后4 h无穿刺处渗血,生命体征平稳,可早期活动,床上翻身、踝泵运动、患肢平直上抬等,24 h 后逐渐下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2.2.3 排尿、排便护理VHM病人可出现双下肢感觉与运动障碍,并伴有排尿、排便困难等[3]。排尿功能障碍病人,除常规护理(留置导尿和间歇性导尿术)外,采取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干预方法。训练排尿肌,教病人做收缩肛门括约肌及仰卧抬臀动作,每天20~30 次,有利于排尿功能的恢复。留置尿管期间,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排便功能障碍病人,术后易引起迟缓性肠胃麻痹、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胀严重,必要时给予促进胃肠蠕动药物,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的饮食习惯、指导卧床病人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4],必要时口服缓泻剂,多饮水、多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少食易胀气的食物。
2.3 并发症护理
2.3.1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 研究表明,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由于脊髓功能障碍,卧床时间较长,普遍存在较高的压疮风险,不仅影响病人日常生活质量,而且也增加病人心理和经济负担[5,6]。重视病人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强化病人脊髓功能评估和压疮风险评估,并重视脊髓功能锻炼。
2.3.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与干预 椎管内动静脉瘘病人就诊时,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肢体进行性麻木、无力。采用Caprini 评估量表进行早期血栓风险的评估与筛查。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肌肉按摩及关节的被动活动,使肌力和关节保持正常活动度,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如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尽量抬高患肢,禁止按摩及运动,防止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2.3.3 运动康复护理干预 主要以运动功能和自理生活能力为主,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制订训练方案,将运动难度、强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增加,分阶段进行,注意对比感觉平面及远端肌力的变化。
发病初期:包括抗痉挛体位的摆放,患肢各关节被动运动,翻身训练,预防泌尿系感染、肢体痉挛、下肢静脉血栓及压疮等并发症。
病情平稳期: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再进行单桥双桥运动,坐起训练,坐、立位平衡训练,坐到站训练,步行训练等。配合低频电刺激、高压氧、药物辅助治疗。鼓励根据实际功能情况,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排便、床椅转换等训练。
康复持续期:在医疗资源人力相对紧张的大型医院中,康复理疗师数量短缺,病人往往需要每日往返病区和理疗科室,才能完成康复器械训练项目。为缓解医疗压力,减少病人训练轮候时间,目前,我们在病房内开展可穿戴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行走训练,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多种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坐、立、走的切换,还可以改变行走时的步长、步速和步态[7~9]。让病人在专科病房内就可开展方便、安全的康复训练,主治医生、康复技师、管床护师联合参与病人的康复运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