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22-11-15褚佳华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1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目标管理

褚佳华

(上海久事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的方法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拆分、组合、控制,以便科学地组织和协调企业中一切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完成企业经营利润目标。近几年,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系统,普遍运用于我国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资源配置、控制各项成本、规避企业风险,但是当前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普遍及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必须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全面预算管理应有的效果,最终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地发展战略而非短期行为的目标。

一、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支持企业战略,促进战略实现

通常,企业会设定三至五年的中长期规划,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用数字来量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预算的执行成为同向过程。有了企业战略的高站位思想,预算管理才有生命力。因为没有战略意识的预算管理属于企业的短期行为,很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之前,应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明确战略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预算,包括经营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往来预算等,可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当对预算进行监督时,可以及时发现未知的机遇和威胁,及时反馈到领导决策层,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规划,从而有效地提升战略管理的应变能力,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二)控制可控成本费用,扩大盈利空间

企业的成本费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企业整体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是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硬性存在的,比如:工资及附加、折旧与摊销、日常固定发生的成本等。而变动成本是可控的,当我们在经营活动中,发现企业的变动成本、费用严重偏离预算指标时,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增强成本控制。

(三)协调作用,增强组织功能

全面预算围绕着企业的经营目标,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工作更加严密细致地组织起来。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协调,促进企业内部的工作和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推动决策贯彻落实,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各个职能部门编制全面预算,向着共同的、总的统一战略目标前进,它们的经济活动必须紧密结合,互相协调,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现综合平衡。

(四)规避企业风险,确保运行稳定

经营中,企业会碰到各种风险,如环境风险、廉政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信息风险等。企业风险时时刻刻存在于全面预算管理各环节,需要相关人员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通过预算的编制、实施和修正,合理规避、化解企业风险,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确保企业的运行稳定。

(五)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需特别关注资金预算管理,因为预算管理中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的流动具有周转性和循环性的特点,而资金管理是穿插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金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了现金流,资金断裂,企业将面临负债累累、面临危机、甚至是破产的风险。只有提高资金预算使用效率,避免入不敷出,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资金预算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中心,是核心部分。

二、当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做到“全面”的三方面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强调的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这三个方面,它是一个复杂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和企业治理层的高度重视和全体协同配合。而在实际中,大部分企业员工认为预算编制仅仅是财务部门职责,缺乏其他部门的配合,部分业务预算由财务部门代为编制,削弱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业务的指导作用。全面预算管理应当实现业财融合,预算应当贯穿于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中,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因为预算而预算。

(二)预算编制的方式过于传统

大多企业在预算编制时,所使用的编制方式较为单一,往往采用增量预算法,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经过相应调整后编制预算。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瞬息万变,需要企业采取灵活多变的市场分析,编制出更为合理、贴近实际的预算,防止数据偏高或偏低等波浪式曲线现象。有些企业更多选择固定预算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是适应性和可比性相对较差,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编制出最合适的预算,从而影响企业预算的执行力,和实际情况脱节。预算编制的时间范围通常以年度为准,很少分解到月度或季度,不利于预算进行的控制。

(三)预算与实际差异,责任部门不清晰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下,一个企业的目标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通过预算编制,可以分解并落实企业的利润目标,各职能部门在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具体任务。因此,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是预算管理运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每个部门都赋予一定的责任。目前,许多企业的内部组织存在职责不明、分工模糊、结构松散、不严谨,预算管理体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重经营目标,轻管理目标

现代大多企业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时,只追求经营目标,一切以利益最大化,制定出较高以前年度的经营目标,所有的经济活动目的是完成经营目标,导致与实际情况脱节,数据失真。对企业管理目标没有充分清晰地认识,对管理目标没有远期计划,缺乏企业统领地战略指导,使得管理工作的落实没有了依据和保障。若不充分考虑经营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容易导致最后经营目标难以实现;或者超额完成经营目标,但与管理目标全然脱节,背离了企业整体战略,未能有效执行企业已制定的规划。

(五)信息化手段滞后,信息化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数据支撑,但就目前现状看,从预算的编报、审核、审批、执行、控制、考核仍是手工操作,更多的是依靠电子表格,全面预算管理的手工工作量大,很难保证内部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对预算控制较难掌握,容易出现超预算的情形,难以有效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信息化成为企业管理中重要工具,部分企业即使使用了ERP等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尚处于初步阶段,因信息传递的不及时,直接影响预算执行的进程,不能及时地对预算进行调整,降低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六)缺少有效审计监督,削弱预算执行能力

预算的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虽然有些企业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并将审计监督纳入办法中,但它的侧重点是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审计监督。忽略了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环节中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影响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力的质量。例如:在预算执行时,业务的发生可能没有和预算项目一一相应,因审计监督的缺陷,没有被及时发现,产生偏差。当预算年度与经济相关的政策、整个行业市场的竞争趋势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发生改变等因素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而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时没能及时、有效地做出相应反馈,就会导致预算执行与实际情况形成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预算执行的结果。

三、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预算管理意识,统一思想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每一个部门,各单位、各岗位每一个人员,全体实施真真正正地参与、自上而下地结合、分级次编制、层层逐级汇总、达到综合平衡。首先,企业治理层必须深入理解和学习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精通全面预算管理的要点,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理念,转变思维,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全局观。其次,企业可通过邀请相关专家,讲授一些培训课程,对员工进行专项指导,加强其预算管理意识,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最后,企业决策层转变观念。转变摸着石头过河的观念,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观念,使得企业发展速度慢,必须从事后的管理转向事先的规划。在预算过程中给予支持,沟通和协调各部门、各业务环节和各岗位,激发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以实现全员预算管理。

(二)选择恰当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企业年度预算目标、上年经营情况的执行决算数、编制人员主观因素判断等,这里讨论的是预算编制方法,因不同的客观和主观依据,会采用不同编制方法,使得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会直接影响到编制预算的结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企业市场环境稳定、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可选择简单易操作的增量预算法和固定预算法,反之必须选择零基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一般适用于偶然发生的或者明显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且有夯实的财务管理体系、健全完备的规章制度、企业管理层的高度支持以及高素质财务人员。弹性预算法随业务量变化,根据本量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的预算,对关联支出按比例调整,增加预算控制的弹性需求。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三)建立健全全面预算责任中心

为了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所有预算责任中心、部门和环节都必须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目标。将预算管理真正执行落实到位,明确责任。在企业类似最高决策机构确定预算结果后,每个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自己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各种事项对总体目标的影响。从预算编制开始,各责任中心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与实际差异的原因,采取相应地改进措施,各预算责任中心通过控制和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经济活动,预算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对责任中心进行奖惩和控制,不断提高员工积极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四)夯实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提高预算工作质量

会计基础工作是整个预算工作的重要内容。若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不完善,预算工作就无法顺利地开展,也就谈不上预算工作的质量怎样。企业应当以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工作规范为标准,明确会计人员岗位分工、并知晓相应职责,增强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以及加强对会计的监督。从而牢固会计基础工作的基石。只有这样,在夯实会计基础工作上,完善企业内部预算制度和办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出更为详细的预算实施细则,从而真正提高预算工作质量。

(五)着力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提高。在企业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和预算分析中,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预算编制时通常在编制年度上一年的9月份开始,耗用数月时间,上下级企业多次循环上报,当企业有了信息化平台,可以使编制人员摆脱预算编制的复杂烦琐,增强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当进入预算控制环节时,信息化平台可以实时归集预算项目的各项数据,当实际数据和预算数据进行对比时,能够起到及时的预警作用,强化了预算的刚性,增强了预算的可控性。

在预算分析环节,通过预算信息化系统,可对预算项目执行数和预算数之间的差异做及时的分析,增强了时效性。通过在系统里设置相应的对比公式,形成分析报告,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同时,预算信息化系统应当与其他业务系统相衔接,获取业务系统里的相关数据,从源头上控制费用的发生。当企业的各个部门在预算信息化系统上共同参与预算全过程,可以规范预算管理,降低预算运行成本,提高预算的参与程度。同时,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深入开展前期的调研工作,注意融合企业自身的财务与业务系统。一旦决定投入预算信息化系统,必将有序组织好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防范经营风险,推动全面预算的管理水平。

(六)建立监督预警机制

为了使预算执行更好的发挥作用,从企业的全局出发,必须提高对预算执行的重视程度,科学、合理地预算执行。从本质上来说,预算执行是保障各项资金可以落到实处,防止资金分散及沉淀。建立监督预警机制,从组织结构上,企业设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每半年组织对当年预算进行调研,沟通预算编制情况和年中有无调整事项。企业成立的预算工作小组会同企业审计或内控部门,共同监督预算执行全过程,按照年度预算分解的季度或月度的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预算内事项进度、预算外事项等,以及预算执行的差异对企业预算目标的影响,并反馈给上级预算管理组织。对于重大预算项目和内容,应重点跟踪和严格监控其完成情况,保证预算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要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企业想要得到更好、更持续地发展,就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企业领导层必须带头,充分并正确地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的重要性,从管理理念上创新,才能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采取有效地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因此,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并加以推广,更是我们社会前进发展的大趋势。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目标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
管理的另一半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