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新区:优化产学研,汇聚创新源

2022-11-14王相怡

财经 2022年22期
关键词:苏州高新区卡脖子高新区

王相怡

2021年8月23日,名硕电脑内。

苏州高新区从1990年11月开发建设,到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再到2002年区划调整与虎丘区实行“区政合一”体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致力于打造全市产业科创主阵地。30年来,苏州高新区以苏州2.5%的土地,创造出近10%的工业产值和经济总量,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40%和财政收入26%的年均增速。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5.8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26.9亿元,同比增长15.4%。在德本咨询、eNet研究院、互联网周刊、投研电讯四家智库机构联袂推出的“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单中,苏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六。

苏州高新区正在构建“2+6+X”现代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绿色低碳、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六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在2021年实现产值分别为1558.5亿元和1160.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7.5%和60%。全区集聚内资企业近5万家,其中有独角兽(培育)企业33家,瞪羚企业29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1家。

以“大院大所”引領创新体系

成立之初,苏州高新区抓住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市场先机,形成以外资经济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1999年,高新区电子信息产值为172亿元,占全区经济比重的72.7%。

2001年开始的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浪潮以来,苏州高新区从外资驱动转型为内外资“双轮驱动”。2007年,时任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竹鸣在采访中介绍,高新区的内外资比例已由2002年的95∶5变为2007年上半年的50∶50。

表:高新区打造四大产业创新集群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信息以及相关新闻整理。制表:颜斌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高新区逐渐从最初的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向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成果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模式转移。然而,与一些排名靠前的国家级高新区相比,苏州高新区尤其缺少优秀人才,缺少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苏州高新区因此把招才引智变成自己的关键发力点,与建立教育基地和工作站不同,更加注重通过引进“大院大所”,整合创新资源,增加自身“科技内核”。

为更好地招才引智,苏州高新区的招商方式也颇具特色。除了产业招商中心,还设有专门的科技招商中心,针对高校、研发团队,重点关注创新能力和涉及“卡脖子”领域的关键技术。

目前,苏州高新区拥有清华苏州环境院、浙大苏州工研院、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南航苏州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约100家。

与中国很多高科技产业园过度注重招商引资,“什么好引什么”,不注重构建企业间连接相比,苏州高新区的引进并不盲目,而是根据自身产业链需求构建创新链,在引进科研院所的同时培育相应新兴产业,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产业的共生关系。通过形成科技成果从学研界到产业界,资金、情报和人才从产业界到科研界双向流动,有效解决了创新源和创新效率的问题。

以医疗器械产业举例,2008年,苏州高新区引进了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下称“医工所”),许多研究项目相继产业化,并辐射到苏州其他城区和其他省市。同时,也有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和科研人员在医工所的吸引下来到高新区,共建研发平台,打破海外技术壁垒。医工所更是连续获批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重要创新载体,孵化公司约60家。

“的确要算一算大账,人才引进并不像招商引资那样,能马上算出有多少产出。但是只要有这些人在这里活动,经济一定不会差。”在调研中,高新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在细分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在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产业创新集群中,有很多在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完成创新的企业,逐渐成长为领域内的单项冠军甚至是世界“隐形冠军”。

固德威2010年成立于苏州高新区,长期专注于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清洁电力转换领域的龙头企业。固德威执着于技术创新,在清洁能源的转换技术、储能技术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等领域持续开拓,2019年户用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2021年全系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全球前三。

拥有92年发展历史的斯塔尔于2004年落户苏州。从小型外资企业起步,到如今年产值近10亿元,斯塔尔不断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国内最大的供应高性能涂层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专业化学品公司。斯塔尔也是多个领域的领头羊,产品涉及汽车、家居、休闲运动、服装及时尚生活等行业。例如,在汽车内饰方面开发了具有防污耐污作用的功能性涂层产品,作为行业内独具创新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车型。

在很多冠军企业的带领下,苏州高新区在多个产业细分领域逐渐拥有了较强的区位比较优势。例如,高新区作为苏州市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的“两核”之一,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拥有医学影像、生化检测、体外诊断(IVD)、生物医用材料等细分集群。在集成电路方面,则在自主可控安全芯片、光电子芯片、接口显示芯片、车规芯片等领域具有优势。

2020年,中科院将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列为科研任务清单,而这些技术就大多来自于细分行业,包括光刻机、光刻胶、芯片、触觉传感器、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等。在苏州高新区,许多企业和机构攻坚“卡脖子”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国激光技术及应用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很多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例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就属于进口管制产品。长光华芯致力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卡脖子”技术攻关,打破了中国该领域多年来“有器无芯”的局面,并且不断扩大量产规模,同时逐渐向VCSEL芯片及光通信芯片领域扩展。

色谱填料被誉为生物制药领域的“芯片”,作为一种过滤材料,决定着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长期被欧美国家独占。成立于2013年的博进生物聚焦突破药物分离纯化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十余种色谱填料,应用在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疫苗和病毒等生物药开发领域,药物活性回收率、纯度等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先进水平。

2022年2月,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加速器。摄影/闻彬

营造创新生态,助力成果转化

苏州高新区致力于打造全市产业科创主阵地、环太湖科创圈产业创新引领区,全力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苏州高新区基于高效的产学研互动机制,通过整合“大院大所”创新资源,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汇聚创新源;通过完善金融服务、建设产业创新集群,保障创新投入;通过完善科技孵化、构建知识产权服务链,提升创新动力。

在汇聚创新源方面,整合“大院大所”创新资源,注重让更多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对接转化。如表格所示,通过加强与“大院大所”產学研合作,深入细分领域,建设载体和平台,共同助力企业创新创业。苏州高新区也在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动态调整人才引进、高企培育、研发机构等政策。例如,在人才引进方面,既提供“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也有“自下而上”的保障服务,发布“智汇苏高新·人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18条”,为人才全生命周期成长发展提供支持。

在保障创新投入方面,高新区先后推出“高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融医贷”“数字贷”等系列产品,实施省级“苏科贷”和市级“科贷通”,累计支持1807家企业授信98.77亿元。2021年全区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超过6亿元,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11%以上;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9%,列全市第二。

在提升创新动力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区入统孵化器共有3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9家,列全市第二;重点打造“苏州创客峰汇”众创集聚区,累计备案81家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10家。此外,目前高新区已经有超9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驻,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链,为企业创新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苏州高新区卡脖子高新区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本期导读
种子科技:打赢种业翻身仗 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全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暨农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会在黄冈召开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遂宁高新区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新建主楼幕墙工程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