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2022-11-14贾建根
贾建根
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更是推陈出新。目前体育教学更倾向于情景教学,素质教学,趣味教学、个性化教学。恰好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正符合教学改革下对体育课的新要求,身心健康、趣味性、德育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教学原则。体育游戏逐渐成为教师探索个性化教学、情景教学及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关于体育游戏的运用、设计、重要性的研究也被推上高潮。体育游戏开始频繁的活跃于课堂之中,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但在体育游戏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中,也逐渐的显现出一些问题,对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不明确、教学内容过度游戏化,游戏内容过度追求趣味性,游戏设计不符合教学原则和学生身心水平。本文从体育游戏的角色判定、体育游戏引入体育教学的初衷、教学内容过度游戏化,如何设计适应课堂教学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游戏等多维度出发,对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合理应用进行探讨,意在明确体育游戏在课堂中地位和使用界限,规范游戏设计原则。使体育游戏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判定
在与组内教师和其他学校体育同事探讨中对于体育游戏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地位有了一定了解。体育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体育游戏多数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运动技能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体育游戏的角色定位是服务于体育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
2 体育游戏引入体育教学的初衷
总结众多接受采访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引入课堂教学的初衷的阐述概括如下: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练习方法为手段的课程形式,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同时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素质。而身体锻炼和技能学习相对来讲是枯燥的,尤其对长期缺乏运动习惯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常规的体育课程是无法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和运动的积极性的,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更无法使学生将不同水平所学的运动技能衔接。探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是体教改革的一直以来的核心出发点,改革的目的除了规范不同年龄水平的学习内容和明确教学原则外,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使学生都能掌握一定运动技能,让他们凭借一项到两项的擅长项目,做到喜欢、坚持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的终身体育思想,这是体育教学最高目标也是其意义所在。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以身体素质作为支撑的,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再去学习技能能够事半功倍,而运动兴趣形成是以良好运动技能作为支撑的,举个例子:比如看别人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开心,自己也学了点皮毛也想去打结果打一拍就去捡球,别人发过来的球就空拍那何来对乒羽的喜爱,所以是先有的身体素质再有的技术最后有的运动兴趣,这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运动心理,尤其在小学阶段,前者是心血来潮的尝试,后者是终身的热爱和良好的自我成就感。而体育游戏的使用就是为解决相对枯燥的身体素质练习和技能学习而出现的。
3 体育教学过度游戏化
3.1 教学内容和游戏方法过度追求趣味性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对体育游戏的角色和使用界限不明确导致的课堂内容完全游戏化现象,更有學者将“戏化课堂”当成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完全游戏化。例如在学生的篮球运球教学新授课中,在基础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运球的动作示范讲解,直接用3个游戏来代替运球的动作练习,意以游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运球动作,还有在学生动作技术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进行比速度看谁快的运球比赛也是不可取的,并且是极其不安全的。本文中所说的体育教学过度游戏化问题是指抛弃标准的动作练习,直接用游戏代替技能学习,或在学生未完全掌握标准的动作时进行以趣味性为主的比赛或练习。忽略了教学原则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3.2 过度游戏化对学生和教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过度游戏化,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比如跑跳不协调问题通过体育游戏的确可以提升学生力量和上下肢协调能力,但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跑跳动作。规范的跑跳动作必须经过动作学习和练习才能形成,并且需要教师的提醒和纠正,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教师教授的结果也是学生通过动作学习,了解动作要领后进行自我纠正和规范的结果,如果直接用游戏代替动作练习,会使学生无法体会动作要领进行自我规范和比较,也听不懂教师的提示,这反而降低的教学质量,无法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技能的形成是需要由易到难,和长期练习积累的,过度游戏化不利于学生的技能衔接和最终的运动技能的形成。
体育教学过度游戏化也会间接的使学生更加讨厌动作学习和练习,这违背了体育游戏引入体育教学中的初衷。适当的趣味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因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过度的追求趣味反而使得学生纪律性降低,执行力变差,影响教学效率。
4 体育游戏在课堂中的合理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学环节使用体育游戏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在准备活动部分使用体育游戏是为了替代原本枯燥乏味的常规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热身质量,激发身体活性提高神经敏感性,为接下来的正课部分做准备,这就要求该阶段的游戏内容,强度不能过大,难度不能太高,运动幅度不能过大。基础部分使用游戏是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进一步调动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也是学生从技能学习到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础部分教师必须在进行动作讲解示范和学生动作练习后才可使用体育游戏,并且游戏内容应体现课堂学习内容,也要符合学生技能水平和身心水平。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和安全提示,包括蹲撑准备,低头蹬腿团身紧,成抱膝动作稳定身体,与同学之间如何进行保护与帮助,待学生掌握了前滚翻的技能和自我保护后方可进行组合性前滚翻游戏,游戏胜出的前六可以进入年级比赛;组织年级比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能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好感,体育课堂效率得到提升,教学效果良好,并且会形成由兴趣-身体素质-动作学习-技能形成-比赛-兴趣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长期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5 体育游戏的设计思路
5.1 依据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设计游戏
体育教学的除了教授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还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所以要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水平来设定适合不同发育阶段学生的体育游戏。
从图1、图2看男女生身体发展年龄段大致相同。处于小学教育阶段中,年龄在5-11岁儿童时期的学生,身体处于稳定生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灵活性、灵敏、速度、爆发力、力量正处于关键期。该阶段体育游戏设计应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通过体育游戏代替热身和体能训练发展学生灵活性、灵敏、速度、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
需要强调的是,在5-8岁(小学一至三年级)阶段,体育游戏的趣味性要强,身体素质训练时间要大于技能学习时间,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实现最佳的身体素质训练效果。在技能学习部分依然需要教师进行动作讲解和示范,待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后,才可以进行与动作练习相匹配的体育游戏。良好身体素质是动作技能学习的有力支撑。
在9-11岁(小学四至六年级)阶段,体育教学可以由基础动作技能的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传授学生体育训练项目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训练的技巧,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同时还能兼顾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到技能和身体素质同时进行和相互促进。这就要求该阶段的体育游戏的设计要兼顾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在该阶段技能学习时间应与身体素质训练时间大致相等,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后,应以比赛形式的游戏调动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积极的进行动作技能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持续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2 体育游戏設计要兼顾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发展
体育游戏在满足趣味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功能,在欢乐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设定体能类的体育游戏时,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关键期,和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期,还要区分男女生的发育差异,做到游戏设定有的放矢,合理的设计符合男女学生身体素质发育的体育游戏,将体育游戏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促进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教学质量,将学生的身体发育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终促成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喜爱。
5.3 依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游戏
在保持体育游戏的趣味性的同时,游戏的内容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定,游戏内容本身要具备很强的目的性,热身部分是热身和体能,这个环节的游戏内容要设计体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热身游戏和身体素质游戏,并为正课部分做铺垫。在技能学习部分(正课部分),体育游戏要根据本节课所学动作和技能来设定,目的是丰富练习手段,并使学生将所学动作技能应用到情景实践中,形成从听-看-学-练-用的动作技能学习过程。
6 结语
体育游戏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辅助教学手段,正确的游戏设计、适时的使用体育游戏,可以大幅的提升体育课堂效率,更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相对欢乐的环境下,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逐渐的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
(作者单位:永康市西溪镇棠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