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2022-11-14李冰冰
李冰冰
(仙游县农业农村局,福建 莆田 35120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持续壮大,殷实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家底,是政府平稳运转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价值的日益凸显,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持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大、种类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运转还不完全顺畅,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信息还不够充分,未实现全口径清查、全覆盖监管。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意义
(一)管好人民财富,增进人民福祉
国有资产属国家所有,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政权平稳运行、促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造福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其管好用好,是政府履行职责,对人民群众和对社会负责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于属“公”性质,理论上人人对其都有权利,人人对其都负有责任。但在现实运行中却存在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不当,造成闲置、浪费、损失而无人心疼,无人过问,无人负责的现象。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低速增长,民生支出压力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积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发挥有限财力获取最大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摸清资产家底,明晰产权边界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来源看,包括政府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无偿调拨给各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按照规定组织收入和依法接受捐赠形成的资产、经法律法规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其他资产。与国有企业资产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涉及面更广,既包括常见的行政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也包括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受托代理资产等。长期以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存在家底不清、产权不明,资产沉淀,效益不佳,无法形成有效资产的情况,尤其是边缘交叉领域,究竟有多少资产,还没有形成“底账”。所以对其加强管理,有助于摸清各类资产底数和分布情况,理顺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根据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资产相关各方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明晰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
(三)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升资产使用效率
资产的配置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过多或过少都不合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也是如此。在配置资产上盲目求多,必然导致低效或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配置的资产不足,无法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履行职能。随着改革的推进,人们亦认识到,庞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有整合有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巨大潜力。对其加强管理,能有效推进资产优化整合,在界定产权、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化解部门间行政化分割,建立共享共用平台,实现科教文卫等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在存量上“盘活资产”,发挥增值潜力,在增量上“优化新资产”,少花钱多办事。
(四)加强公共财政管理,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
作为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对进一步促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增强财政资金规范、安全和有效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党的十九大也对国有资产管理做出新的部署,健全了人大常委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这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阳光化提出了要求。只有夯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才能保证国有资产报告完整准确、真实可靠,向人大、向人民提交一本“完整账”和“明白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建立了“国家所有,政府监管,单位使用”的分级管理系统,逐步规范资产各环节的管理,搭建了管理制度架构。建立了财政部门系统管理,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使用单位具体管理的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压紧压实了各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联动机制。但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管理基础不平衡
1.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现象,部分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重业务、重资金、轻资产管理。如:单位资产管理大多由行政科室或财务部门代管,负责代管人员大多兼职且变动频繁,且人员变动时资产不清点、不交接;单位其他人员普遍认为资产管理是办公室或者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资产超标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化系统利用不充分,资产租赁信息未按国资监管要求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2.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不规范,账簿设置不齐全,存在账实差异。例:部分单位在会计核算时,固定资产购置费不计入固定资产科目,而是直接从费用中列支;接收捐赠的资产仅在流水台账中记录,没有及时登记入账;报废资产时,不履行相关手续,账务上长期未进行清理。资产账目无法准确反映资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致使资产账实不符,底数不清,每年上报的资产报告中属于非正常性调整的情况较多。
3.资产日常管理不规范
部分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存在未经事前审批,随意购置资产;资产的出租出借由单位或主管局自行决定,没有履行报批和备案手续;部分单位的贵重资产被私人长期无偿占用,无法追回,调离人员占用的资产不清退归还等,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外出租合同订立不合法、不规范导致存在诸多法律风险等。
(二)资产管理创新力度有待提高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未紧密结合
资产管理嵌入预算管理系统时,切入环节、时点以及工作流程等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目前除土地、房屋建筑物、车辆以及部分重点资产外,其他资产与预算衔接质量不高。大部分单位的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独立运行,数据互不相通,存在实物资产管理与财务数据不相符的现象;有些资产在该部门闲置,却是另一个部门急需之物,但由于信息不畅通,导致功能类似的资产存在重复购置的情况。
2.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信息获取不畅
一是未建立共享共用信息平台。我国许多省市、医疗机构、部分高校较早便开始尝试建立资产的共享共用机制,但几乎都没有创建配套共享平台,共享共用的效率较低;二是已建立的平台规模小且分散,平台间互相割裂。目前各地已建立的有“公物仓”、科研仪器信息共享平台、公务用车共享平台、自然资源数据共享平台等,但各系统平台之间互不关联,造成共享封闭,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受到限制,且缺少包含不同种类资产共享信息的综合平台。
3.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统一采用财政部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但该系统还不够完善,如:每个单位在系统只有一个账号,权限集中,资产的录入更新只能由一人完成,其他人员无查询或操作权限,不能自助查询名下的资产情况,不利于资产有效管理;且该系统基础信息、台账管理、资产处置、产权登记等模块操作繁杂,不够便利,存在重复性录入,与相关的财务系统、预算系统对接困难,形成“信息烟囱”,导致管理效率较低。
(三)制度执行力仍需加强
随着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日臻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基本上涵盖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部门制度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导致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主要表现为部分单位法规意识不强,未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培训工作;个别单位资产日常管理没有严格按制度要求执行;落实整改工作不深入,表面化、形式化。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建议
(一)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国有资产管理不仅需要资产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管理,而且需要资产使用部门注意日常合理使用和保管、技术部门及时维修和维护。国有资产管理也不仅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责任,资产使用部门的主体责任、主管部门的监督责任、财政部门的综合管理责任,三方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责任统一体。因此需通过政策宣传、会议部署、监督检查等方式,增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抓业务与管资产并重的责任意识,合理设置内部资产管理机构,充实人员队伍,明确责任分工。通过加大培训宣传的力度,搭建学习和沟通交流平台,提升资产管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加强资产核算,提升资产报告质量
由财政部门指导主管单位严格落实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规范国有资产会计核算和管理,按规定设置资产账簿,对资产增减变动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并定期与资产卡片核对,确保账卡相符;其次组织开展资产管理自查自评,部门、单位间互评,通过资产月报系统,加强日常资产数据动态管理,夯实资产报告基础。
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日常管理
完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重点环节的具体管理制度,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及定期轮岗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确保内部资产管理安全运行。严格执行资产配置预算前置审批制,规范资产配置标准及使用年限,紧密结合政府采购,从严执行配置标准,杜绝无预算、超标准或重复购置。规范资产出租出借管理,明确其审批权限和程序,划定资产收入上缴时限,同时对各单位经营性资产的出租出借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和登记。严格资产处置审批程序,对资产处置收入必须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进行管理,防止处置收入脱离监管,造成流失。探索建立报废国有资产定点回收管理模式,简化处置流程,缩短处置期限,提高处置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二)拓展资产管理发展新路径
1.推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
推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缓解不同单位间资产占有水平不均衡的状况。对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流程进行再造,按照新的业务规范和数据接口标准对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形成资产与预算、核算对接的标准和机制,实现资产数据和财务核算数据实时交换与同步,达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为建立资产数据共享共用机制打好基础。
2.完善资产共享共用平台,促使信息顺畅沟通
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增设资产共享共用模块,通过系统汇聚数据结果,掌握各单位资产的具体情况。可在模块内设置共享资产信息的发布、查询与对接功能,明确共享清单内容,为供需双方建立连接渠道。有针对性的推进不同资产的共享共用,逐步扩大共享范围,可将资产共享共用模块与相关的外部系统、网站联接,既能扩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平台的影响力、凝聚力,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又能倒逼责任部门持续完善共享共用机制,促进资源市场化配置。
3.优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良升级,简化操作程序,让系统更人性化、智能化,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一次录入,系统自动关联,自动生成其余模块所需信息,各类数据报表可从系统中直接生成导出,减少人工计算。进一步细化系统的权限分配,根据系统各模块,按照不同项目、岗位及角色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限,满足其资产的查询、变更、维护等使用需求。将财务预算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政府采购系统等集成统一平台,实现数据之间互联互通,随时查看获取实时数据,全面掌握资产状况以及预算申报、执行等情况。
(三)强化制度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出台后若得不到贯彻执行,建章立制就会沦为“形式主义”,因此必须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保持制度的生命力,以有效发挥其防范资产管理风险的作用,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行为的长效机制。
第一,注重强化政策法规的学习,掌握相关规定和要求,提升业务能力;第二,领导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以人格魅力和示范作用,影响干部带动干部共同遵守制度约定;第三,严格监督管理,从严追究责任。发挥财政、人大监管职能,与纪检、审计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纳入日常审计、监察范围,对涉及国有资产管理违规违纪问题,列出问题清单,限期整改和督查,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对新常态、新要求、新挑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应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乘势而上,在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上下功夫,在提升管理水平上求突破,在制度执行上见成效,最大程度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其利用率,为构建节约型政府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