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的美育实践路径探索
——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为例
2022-11-14马晨旭
□马晨旭/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不断进行美育实践探索研究,形成“四美育人工程”工作品牌,以期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1 美育的发展
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美是和谐与比例”主张,作为美育发展的启蒙阶段。随后,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相继倡导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审美教育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理念,认为一个人只有经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才能达到正心化人的目的。从孔子开始,中国儒家逐渐形成了人生境界的学说,审美与艺术活动在塑造人格风范、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直至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Schiller)创造性地使用了“美育”的术语,将审美活动的重要性上升到教育的高度。在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以美育代宗教”。朱光潜先生在文革后,近80高龄时翻译了黑格尔《美学》、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多达150余万字的世界经典美学著作,他的“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理念更是彰显了时代赋予美育教育的历史使命,美育与其他育人机制和理念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成为近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美育工作高度重视。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2 宁波大学阳明学院的概况
阳明学院成立于2007年12月,原名为宁波大学基础学院,2008年4月更名为阳明学院,属学校二级管理性学院。自2008年开始负责全校按专业(类)培养的一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010年新增面向荣誉性班级——阳明创新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018年新增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阳明学院秉持“勤学笃实、知行合一”的院训和“真、严、实”的院风,立德树人,积极推进“培根种德计划”的一年级书院教育。
学院始终以学生为本,通过开展学习指导、探索选择机制、营造成长氛围,为学生拓宽学科基础、增进知识交叉、理性选择专业、科学规划人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规划,为学校加强教学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机制。
高校美育实践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美育研究的必要课题。通过持续跟踪调查分析高校美育实施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以期改进、完善,可以探索有效推进高校美育工作切实落地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高校对于美育工作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但是在实施路径探索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1)美育教学内容科学性不足。美育的实施内容被局限在艺术教育的范畴中,严重阻碍了美育发展的科学性、广泛性、普适性,进而接带来美育的良性发展和长足发展。
(2)美育师资力量薄弱和设备配备不足。由于美育师资队伍发展受限,现有师资专业背景受限于艺术教育学科,不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师资配备不完善。究其原因,高校美育老师配备受编制、资金的制约;现实情况是,高校的德育实施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政策明文予以规定,无论是教师、辅导员等岗位人员配备,以及物资投入,都有相对完善的计划实施。但是,高校美育尽管在现行的国家教育方针层面上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大力推动美育的实施,但这种导向与高校美育的实际情况、现实困难、重视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缺少相呼应的有效措施。
(3)高校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思考。此类问题与资金不足等困境息息相关。美育课程建设在高校培养方案中处在“边缘化”位置,而且是处于选修课程的模块之中,形式以鉴赏类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探究性。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时间不长,很难形成育人合力。美育虽然在各个高校被提上日程,但跟专业建设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不可相提并论。
3 阳明学院美育工作发展的路径
阳明学院具有学生人数众多、学科专业多样的特点,有利于开展以美育为中心的通识教育。学院积极响应政策,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不断打造育人新品牌、新高地、新平台。通过品牌活动“四美育人工程”的实施,激发了学生探索美育兴趣,提高了学生工作和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拓宽了了学生学习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养。
3.1 美妙课程,注重价值引领
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类课程为主线,以通识教育为基,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美育课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提升审美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合理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培养方案。抓好“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注重学科交叉;第二课堂,致力形式多样社会课堂;第三课堂,拓展美育空间。美妙课程的设定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课程更加丰富多样、与众不同,使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以“行走的美育课堂”为例,凸显美育课堂的丰富性。“行走的美育课堂”是阳明学院在“疫情常态化推进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下一次全新的尝试。在课程设置上,以“丰富多元”为特点,设置国风、戏曲、钢琴、管弦乐、舞蹈等八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露天专场;在课程讲授上,以“贴近学生”为要点,通过浅显的语言、风趣的事例,将美学思想、高深的乐理传递给同学们;在活动组织上,以“朋辈导师”为重点,学院经过前期的招募、遴选,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了百余名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同学助力本次课程高质量开展;在场地选择上,以“走进学生社区”为亮点,意在让同学们能在课余时间沉浸式学习“美”、体验“美”、收获“美”。“行走的美育课堂”是阳明学院疫情常态化推进美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次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对艺术的理解力,对“美”的欣赏力和鉴别力,同时有助于同学们以美为媒,增强交流。
3.2 美丽校园,营造美育氛围
美育校园建设,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扬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优势,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进一步办好艺术展演活动,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有序开展主题摄影、海报设计、集体舞大赛等品牌活动,以家乡主体摄影展为例,阳明学子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着“家乡美”。在作品的选择上,不仅注重光线、色彩、构图、视角等专业角度的考量,更多地是想透过作品让观众看到更全、更美、更真的故乡,共享山水流韵和风土人情,感受展览所传递的情感,体会画面当中蕴含的无穷力量。
3.3 美育思政,传承红色基因
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使学生求真向善,“真”其实就是符夺合客观规律,“善”就是引导学生的个人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善”为前提,“真”为基础塑造学生的美女子心灵,从内在培养学生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这方面的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三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互补的途径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独合是指两者的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环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全全的人格。
注重培养学院学生红色基因,阅读学党史、名画忆党史、诗词吟党史、歌声颂党史,以此赓续红色命脉。通过各种形式活泼,有温度、有内容的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高站位谋划、高标准组织、高要求实施,实现党史教育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
以阳明学院红色文化节为例,“红色五月,铸魂育人”。各班级团支部结合自身班级特色,以“回望来路,永葆赤子之心”“敢为人先,展现担当作为”“牢记嘱托,践行青年使命”三个篇章为主题,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表演。比赛节目形式多样,选手各有亮点,尽显班团独特风采。此外,为进一步推进“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引领,阳明学院在五月份举办了首届“红色五月,铸魂育人”文化节,陆续开展了五四青年音乐快闪、“阳明传奇”青年榜样评选、团史微课展示与党团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用红色精神凝聚青年学生,激励阳明学子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3.4 美好服务,提倡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是汇集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是培育时代青年增长自我才干、传递社会关爱、促进社会文明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重要思政平台。在过去的2021年,阳明学院团委志愿服务部加强部门建设,规范运行机制。据统计,过去一年阳明学院在册青年志愿者总数达3201人,共建设106个青志基地(其中50个校内基地,56个校外基地),总服务时长达74434.5小时,人均服务时长23.3小时。落实基础活动,深化学院品牌。开展清风行动、急救知识安全培训服务活动、双桥社区便民、协助档案馆负责人等多种志愿活动;“青禾”计划再创新高,即使受疫情影响较大,仍开展活动20余次,荣获宁波市江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特色项目。
4 总结
高校美育教育是一种以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审美素养为目的的价值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与审美能力。进行高校美育教育并不是为了对艺术家进行培养或者激发学生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而是为了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把握美的感性形象,从而激励学生利用发现美的能力来改造世界与认知世界。美育作为“五育”之一,近年来发展成效不明显,面临着困境,任重而道远。同时,又遇到最好的年代,需要美育工作者不断统筹整合资源,推进多维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衔接的育人格局,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立体交合的育人合力。■
引用
[1] 杨杰.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瓶颈及其问题辨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7-14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 汪祚军,刘琴,牛忠辉,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8-13.
[4] 贺超.新时代书法美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书法教育,2021(4):29-35.
[5] 黄新.基于“扎染”校本课程培养初中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