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适应力视域下高职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2022-11-14黄侃
黄 侃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 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提到,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不难看出,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学生“就业难”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我国在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的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梁永亮从先招生后招工、先招工后招生、招生招工同步3个维度分析了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张建平等从提升企业参与度、建设新型师徒关系、多途径培育工匠精神、构建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等方面提出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策略。在院校实践方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第三学期”及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培训学校的“后培训时代”,就是采用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2 学生职业适应力视域下高职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本要求
2.1 培养目标的岗位对应:职业适应力培养的能力要求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方式也存在一些争论,导致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将开展拜师仪式作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主要形式和认定标准,从而陷入重形式轻实质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误区。
从重点培养学生职业适应力的角度,分析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可以将学生与生产岗位、学生与就业岗位高度匹配作为现代学徒制对学生职业适应力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即将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与岗位精准对应作为现代学徒制改革的基本实施标准。这种精准的岗位对应,要有别于传统的岗位对应。传统岗位一般分为基本岗位、核心岗位、拓展岗位3类,仅聚焦于师傅具体岗位,以初、中、高进行水平等级的划分。
2.2 培养过程的企业参与:职业适应力培养的外在要求
企业都以追求经济盈利为最终目标。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运营,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影响企业积极性。而从职业适应力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不能从企业获得职业或岗位的真实需求,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因此,不能仅将安排学生实习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策略,要将合作企业纳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学校办学,依托企业现有岗位和生产项目的技术技能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完美契合、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更多岗位契合度高、技术技能好的员工,便于企业节省员工培训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2.3 培养方式的工学交替:职业适应力培养的内在要求
培养学生职业适应力最好的方法是开展岗位的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是学生职业适应力培养的内在要求。而不论是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是通过在校外合作企业中进行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来开展生产性实训,都需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采取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这种工学交替必须在两个层次上实施:一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生产性实习环节,即要有时间跨度较长、工作内容较丰富的复合型阶段性实习,可以安排在每学年的假期,也可以集中安排在某一个学期;二是在课程层面,要有生产性实训环节,可以在课程前以岗位认知为主进行岗位观摩,在课程中以技能实训为主开展技能生产性实训,在课程后以课程技能融会贯通为目的进行生产性实训。
2.4 培养教师的“双师”能力:职业适应力培养的保障要求
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培养需要一批更了解企业、更熟悉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具备丰富实践经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还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实施的能力要求。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保障。高职院校可以用“企业+项目”的方式,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或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依托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进行创新活动。
3 学生职业适应力视域下高职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
3.1 创新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机制
良好的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基础。可以从构建多元办学格局、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教实体3个方面,创新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机制,夯实现代学徒制实施基础。一是构建多元办学格局。从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2021年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从构建多元办学格局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用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方式,邀请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将企业纳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以开放办学为途径,以互利共赢为原则,组建政府主导,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师资互兼互聘以及学生选拔方式、考核方式、就业安排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学徒制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运行。 三是建设产教实体。以高职院校自建的产教实体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平台,具有天然的优势,产教实体具有为教学服务的功能,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同时,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反哺和强化实体生产能力,为产教实体提供大量、稳定和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3.2 建立校企制度对接的组织模式
围绕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高职院校可以从实施一年三学期的分段教学模式、实施学徒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学徒管理模式3个方面,完善现代学徒制校企制度对接的组织模式。一是实施一年三学期的分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适应企业生产任务的需要,增加教学管理的柔性和弹性,灵活安排学生学习和做学徒的时间,打破原有的寒暑假制度,采用一年三学期的分段教学模式,取消暑假,将6—8月设置为第三学期。其中,第一、第二学期主要安排课堂教学,第三学期则将学生送到企业充当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生产,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通过校企交替培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二是实施学徒考核评价机制。构建校企多元全过程评价体系,增加企业师傅评价的视角,在学徒跟岗、顶岗的实习过程中,从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工匠精神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评价,使现代学徒制的要求融入专业评价体系。三是实施学徒管理模式。建立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管理模式,依托成立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实施校企双元管理。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签订现代学徒制三方协议,明确教师、师傅和学生各自的职责,约定协作模式,形成校企双元管理机制。
3.3 构建岗证融合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职业适应力的需要,应从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两个方面,创新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一是要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分析岗位和工作任务,由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共同参与构建课程体系,完成教学标准制定和课程开发等工作;在课程开发方面,要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典型案例为载体,围绕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开发教学资源,构建融合“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标准;在教材开发方面,要结合企业文化、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开发与企业生产技术同步的新型教材,同时,编写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的校本教材。二是要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条件的“出师”考核标准;对接国家1+X证书制度并考虑上岗所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引入日常教学,通过在课堂学理论、企业学技能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并将获取相关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出师”的考核标准。
3.4 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与聘请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教师与师傅互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建设现代学徒制师资。一是要打造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校内“师傅库”。通过落实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培养的制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一线建设,带着任务去、带着经验回,着力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能力。二是要建立好企业“师傅库”。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共同建立健全师傅的选拔、聘用机制和教学能力培训机制,要从典型岗位上选拔思想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作为师傅。同时,要在形式、内容和职责上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可以采用发放聘书、签订协议等手段,促使师傅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保障企业“师傅库”的稳定。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协商,要求合作企业也要出台关于现代学徒制师傅认定和考核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在企业员工的年度考核、薪资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融入师傅履行人才培养职责的考核内容,将师傅的成绩与学徒的成绩挂钩,对于学徒培养质量好、上手快、生产良品率高的师傅,可以给予奖励,对于学徒培养质量差、带徒过程不认真、对学生放任不管的师傅,不仅要从企业“师傅库”中剔除,还要由企业人事部门,按照企业员工管理制度进行批评并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来激励技术骨干为师的积极性和保障师徒制的质量,初步形成适合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对接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