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的对策研究

2022-11-14黄榆舒

市场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厦门数字经济

黄榆舒

(厦门市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12)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网络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新技术革命,数字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驱动力,深刻改变了全球生产组织和贸易结构,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崭新背景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造并发挥“数字化红利”,成为各大城市共同的战略选择。未来几年是厦门实现跨越赶超、能级跃升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大力发展土地占有资源小、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对产业带动力突破性强、发展不受限于传统的地理空间制约等的数字经济,是地域空间有限和经济规模较小的厦门实现加速发展和换道超车的必然选择,是厦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战略举措。厦门要牢牢抓住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的历史机遇,高标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

一、厦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一)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2020年,厦门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为3650亿元,占GDP比重约为57%,比福建省高出约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产值5000亿元,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3条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新零售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设立福建省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形成寨上、象屿、机场、海沧四个重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元初、天虹、新华都等传统门店实现数字化升级,2020年全市网络交易额1805.2亿元,增长30%,社区电商日均配送订单超过100万单。

(二)数字经济企业集聚效应渐显

厦门集聚了619家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本地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四三九九、吉比特、美图、点触科技等4家企业入选“2020年中国互联网百强榜”,企业数全国第五。信息集团、亿联、吉比特等3家企业获评“2020年全国软件竞争力百强”,获评企业数位居全国第六。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字节跳动、浪潮信创南方总部制造基地、华为鲲鹏生态基地及超算中心等企业。

(三)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成效凸显

政务数据融合共享,在全国率先引入“安全屋”技术,成功实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做到开放数据“可用不可见”。智慧医疗加快发展,终身电子健康档案覆盖95%的全市常住人口,率先推行医保电子凭证全程“刷脸”就医服务。智能交通一张网加快构建,“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是国内唯一城市内交通示范项目。政务服务高效便捷,打造便民服务“15分钟生活圈”,“e政务”便民服务站获评国务院办公厅典型经典案例,2020数字生活满意度全国第三。

(四)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升级

5G网络加快部署和应用,厦门市现已建成5G基站超8000个,实现岛内密集城区、岛外核心城区和重要园区5G信号基本连续覆盖,计划到2022年底,全市5G基站将超过1.5万个。远海码头的5G应用试点项目获评国家发改委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华为首个鲲鹏生态基地及超算中心落户厦门,国产化算力资源超80%。嘉庚创新实验室加快建设,中国信通院东南分中心落地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不断优化

近年来,厦门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陆续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及规划,分层分级对数字经济企业给予人才、融资、技术创新、上市、品牌宣传等方面的差异化支持,为数字经济长足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二、厦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能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的领域较少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厦门位列第14位,在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分项指标的评比上,厦门都未进入全国前五名,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等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力不强,能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的领域较少。以数字融合应用,厦门“互联网+现代制造”、智能制造和智慧生产等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互联网+现代制造”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也面临技术、资金和制度瓶颈制约,产业的融合有待向纵深发展。

(二)适应示范区建设的数字基础设施仍有欠缺

厦门的数字基础设施虽然不断升级,但仍存短板,厦门目前还不是全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宽带质量受限,缺少一流的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产业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开放接口平台,政府各部门及公共服务单位的数据相对封闭,未实现全市范围数据的汇聚和互通共享,“城市大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杭州、上海等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明显。

(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与示范区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厦门的平板显示产业以代工业务为主,产业链不完整,本地创新能力不足;集成电路产业链虽相对完整,但在设计工具、设计语言、知识产权模块等领域,以及关键原材料和核心设备等环节仍有缺失。高附加值的存储器芯片项目较为短缺,制约了集成电路产业迈向高端化和规模化的速度。高端工业软件自主核心技术能力欠缺,5G、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水平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

(四)企业和人才规模无法支撑示范区的建设

厦门虽然集聚了一批优秀的数字经济企业,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美亚柏科、易联众、吉比特、亿联网络、咪咕动漫等企业在大数据、动漫游戏、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引领性,但规模和影响力与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复合型人才缺乏,产业数字化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高端人才和复合人才主要流向“北上广深”,厦门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

(五)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力度不够

从数字化发展较快的部分领域已看到,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数字化引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比如,互联网对实体医疗管理制度的冲击,包括医保报销难、互联网诊疗监管难、手术管理制度问题等。电子商务对商业信用等制度的冲击,在权利保护、法制和监管方面仍存在诸多不明晰的灰色地带,政府要进一步加大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供给力度。

三、推动厦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的对策建议

政府要牢牢把握数字技术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工程,进一步建设新设施、发展新技术、培引新企业、集聚新人才、探索新治理,将厦门建设成为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区。

(一)夯实新基建,牢筑示范区建设基础

1.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升级版,超前布局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网、固网“双千兆城市”。加快5G基站建设,实现全市域连续覆盖。全面推进IPv6部署应用,以教育科研、智能制造、政务外网、智慧金融等领域为重点,加快专用网络、应用、终端升级改造。谋划建设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空天一体化通信网络发展。

2.部署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内、外网络改造升级。积极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工业企业实现设备及业务系统上云。

3.推进超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推动全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数据中心载体,完成政务数据中心整合,建设统一云监管平台,加强对全市各领域的信息化支撑。加快推进中国电信海峡枢纽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厦门)数据中心、厦门联通骨干云池数据中心、厦门健康医疗数据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积极谋划市级超算中心,加快推进厦门鲲鹏超算中心建设。持续引入专业云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海量存储、海量计算、大数据集群、云搜索等多样化的新型超算服务。

4.高标准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加快构建“1个智慧总平台+N个功能分平台+3个保障体系”的城市大脑平台框架,加快城市大脑建设的系统集成。深化城市大脑的场景运用,重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掌通办”,公共服务“一码通行、一脸通行”,城市治理“一屏通览、一网通管”,提升政府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决策能力。

(二)聚焦新技术,激活示范区建设不竭动力

1.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联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杭州安恒、厦门瑞为、医渡云等单位,建设产学研用结合的高水平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布局,着力引进工信部电子五所、中国信通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厦设立分支研究机构。支持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省内高校院所联合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建立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实验室。加快新松机器人厦门研究院、柔性电子研究院、未来显示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厦门火炬大学堂的建设。推进数字经济企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积极参与新生产模式下的全球协同制造体系。

2.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着力突破集成电路制造相关设备和材料、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面临“卡脖子”风险的重点领域。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实施“强核”行动,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扩大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移动支付、电子存证等领域应用。在新一代通信网络、8K、量子信息、类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启动一批基础性、前瞻性重大专项。

(三)培引新企业,汇聚示范区建设磅礴力量

1.强化头部企业引进,编制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重点招商项目目录,重点引进和壮大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项目,支持全球知名企业来厦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面向北京、上海、深圳等数字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核心优势突出的重点行业,强化项目合作洽谈、资源要素招引,大力引进领军型、平台型、创新型企业。依托已落户企业开展以商招商和配套招商,引进其核心配套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来厦共同发展,共同分析价值链,促进产业链裂变重构,加速萌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2.实施梯度培育计划,加快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数字经济企业的发现、挖掘、分析、培育机制,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全环节的不同痛点、不同需求,设计柔性支持措施。建立数字经济企业库,综合考虑企业估值、经营情况、融资情况等因素,对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探索对入库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支持企业做精、做优、做强。

(四)集聚新人才,加码示范区建设智力支撑

1.拓宽数字经济人才引进渠道,研究制定适应数字经济人才特点的引进和激励政策,畅通与国内外顶尖人才的对接渠道,面向厦门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领域紧缺人才,引进一批带重大项目、带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2.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企业家,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家,政府要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公平竞争机会,不断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搭建数字经济领域综合平台,链接相关联盟、园区、协会、风投机构等,跟踪发现、合作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机构、领军人物和团队,集聚一批高水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加大政策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闽籍企业家返乡“二次创业”。

3.加强数字经济基础,人才储备大力引进“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在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中突显厦门优势。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支持高校设置数字经济类跨学科的专业、课程或研究方向。鼓励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园区采取多元化形式合作培养数字经济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五)探索新治理,破除示范区建设体制障碍

1.推进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创新,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推动硬件设施共建共用,以强化系统集成、业务协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类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政府、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有效协同的治理机制,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运行体系加快形成。

2.建立动态包容性的审慎监管制度,推动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变革。对新产业、新业态采取既具弹性又有规范的管理措施。积极探索有利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沙盒”监管措施,为新业态、新模式留足发展空间。深化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搭建市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确保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确保线上诊疗的安全性。

3.完善灵活用工制度,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用工服务管理,进一步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开展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对不适用现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新就业形态人员,指导用工需求方与其协商签订协议,合理确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安全保护等基本权益。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职业伤害等问题制定行业规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市场化服务。适应共享经济用工模式快速增长的需求,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就业保障和为灵活就业者打造线上管理服务平台。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厦门特区立法权的优势,重点完善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发挥厦门知识产权法庭的作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审判能力建设。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网络侵权案件中的存证难、取证难和公证难等问题,推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落地应用,实现链上数据与链下司法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利用。

猜你喜欢

厦门数字经济
厦门正新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答数字
厦门品小吃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