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摇指技术的线性审美与演奏表现
2022-11-13刘雪琳
刘雪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桂林 541199)
演奏技巧是实现乐器艺术表现的载体和灵魂,任何一种演奏技巧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规定性和高度的人文性。因为“技巧与表现相统一”这一客观规律的存在,演奏技巧在运用上呈现出强烈的审美性。古筝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纵观近百年来的古筝演奏技巧,可以说摇指技术方面的创新体现得最为明显。本文以摇指技术为研究对象,在综述其衍变特点的基础上,从线性审美和演奏表现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当代古筝演奏技巧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增添一份力量。
一、古筝摇指技术的衍变特征
20 世纪中期,古筝步入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后,才开始使用摇指这一技术概念。摇指在清代嘉庆年间的民间器乐合奏曲集《弦索备考》中被称为“撮儿”,其具体的演奏方式为运用右手大拇指连续托劈,现代音乐学家曹安和在整理和翻译《弦索备考》中的曲谱时将“撮儿”称为“轮”,后来为了防止和琵琶、柳琴、阮、扬琴等乐器中“轮”的概念相混淆,所以将其称为摇指。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清代,在古筝演奏中就已经开始运用摇指技术。摇指技术指用不同的手指在一根或者多根线上来回进行拨动,起到延长音的时值的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语境中观照摇指的衍变,其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历史继承性与发展创新性。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种艺术形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衍变中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传承、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另一种则是在艺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天我们称之为民族乐器的琵琶、唢呐等乐器,并非中原古国所独有,而是源于古代的西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体现出了汉族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筝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无论是在民间口头流传中,还是在专业音乐教育视野中,都呈现出代代传承的特点,因此摇指作为古筝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也在传承中保留下来。随着古筝艺术专业化的发展,乐器形制的完善与改良、专业音乐创作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人们与外界的审美关系也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这促使人们主观的审美意识也处于不断更新中,由此摇指技术的运用上也呈现出了创新性的特征。比如,由单指摇向多指摇的转变,从右手摇、左手摇向双手摇的转变等就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二是从流派单一性到综合多元性。在不同地域风格的古筝艺术流派中,摇指的演奏方法以及在音乐中所承担的表现功能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倾向,如河南筝曲中多为游摇,其音响效果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幽默性,这与人们朴实、开朗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浙江筝曲中多运用短时值的摇指,其音色明亮、细腻,这与地域方言中常用入声字有着很大的关系。从现代筝曲中摇指的运用来看,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地域风格的限制,更多地体现出了综合性的特征,这与音乐风格表现的多元化、音乐形象塑造的多样性以及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二、古筝摇指技术的线性审美特征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审美意识所体现的差异性造就了艺术表达和形态的区别。在西方艺术语境中,其艺术形态的构成多基于科学的思辨和对现实世界的探索,其中以解剖学、透视学为支撑的审美意识造就了音乐结构的立体性风格,由此而产生了以和声、复调为支撑的纵向性音乐审美特征。而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态则基于具有线性思维特点的审美意识,注重在横向的发展中展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意趣的向往上,这种线性审美在音乐中最为明显地体现在旋律要素上。人们对古筝摇指技术的探索、创新和运用正是人们线性思维意识和线性审美的具体表现。而摇指线性结构的形成以及在审美上所体现的特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也是三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即以点构线、以线构象、以线表情。
首先,从以点构线的角度来看,古筝的发声建立在手指拨弦的基础上,通过指甲的触弦构成基本的点状音响形态,即颗粒性是古筝的“原始音色”,这种点状音响的优点在于能确定音高,缺点则在于时值短,当点状音响发出后,随着琴弦振幅减弱,音响也会逐渐消失,因此在音乐表现上存在着较大的限制。运用连续拨弦的手法使每一个点密集、连贯地结合,则能够起到延长音符时值的作用,即做到由点及线、以点构线,从而提高古筝的音响表现力,这符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线性审美追求,这也是摇指技术的由来以及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运用摇指技术的过程中,在保持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换弦(又称为“过弦”)以及力度的层次性变化,可以表现出具有不同音高和力度的带有起伏性特点的旋律线条,从而扩大古筝的表现空间。
其次,从以线构象的角度来看,象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音乐中,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上。音乐形象指的是音乐要表现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可以指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运用线性的形态或者结构对形象进行表现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特点。在古筝演奏中,通过摇指技术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在《临安遗恨》中,采用连续的短摇技术,使音符构成紧凑的律动性旋律线条,随着琶音式的旋律上行将岳飞英姿飒爽、刚劲勇猛的英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通过扫弦与摇指组成的扫摇技术,对小姐妹与风雪搏斗的形象进行了描绘和再现,体现出摇指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真实性特点。
最后,从以线表情的角度来看,古筝演奏通过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而达到情感抒发的目的。由摇指技术所构成的线性音响成为一种音乐审美的高级形态,这种音响形态背后所展现的内涵则是情感的表现。以《秦桑曲》为例,此曲以陕西关中一带的碗碗腔音乐为素材,结合唐代诗人《春思》一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以动人的旋律表达了古代女子盼望丈夫早日出征归来的心情。在此曲中,通过对撮摇技术的运用,一方面使古筝在音响方面展现了戏曲声腔化的表现特征,另一方面则起到了渲染音乐情绪、表达人物形象情感的作用,同时,在撮摇所形成的线性旋律中,通过力度的渐强、渐弱变化,达到了一种流连哀思、寄慨遥深的审美趣味,是悲情化的音乐情感以及离愁别绪的音响意境的生动写照。
三、不同风格筝曲中摇指技术的演奏表现
从当前古筝音乐创作和演奏来看,其在风格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首先,在时代变迁中,传统筝曲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为当代古筝艺术实践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艺术走上了现代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是音乐专业院校教育和专业乐团表演实践成为促进现代古筝艺术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流传于各地的传统筝曲被作为教学曲目和演奏曲目广泛地应用到各种实践中,进而使摇指技术也随之得以传承;其次,专业创作技术和理念极大地促进了筝曲创作的发展,这为多元化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创作筝曲出现。这一方面体现出了古筝艺术家们在艺术实践上的主体自觉,另一方面则是在传承传统演奏技术的基础上,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创新、移植了诸多新技术。在多元风格的筝曲中,摇指技术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当我们面对多元化风格的筝曲时,应当坚持演奏方法与音乐表现的统一,从具体的乐曲入手,探讨运用的方法和表现的目的,对乐曲中的摇指技术要进行辩证分析,才能够契合音乐的表现。
从传统筝曲中的摇指技术来看,所谓传统指的是世代流传的具有特定地域风格特征的筝曲,在摇指技术的运用上,则具有地域独立性和表现性的特点。如在河南筝曲中,摇指被解释为用右手的大拇指在琴弦上反复劈、托,强调对大拇指大关节的运用,并强调“密摇”“游摇”的表现。在山东筝曲中,摇指被解释为右手大拇指小关节里外拨弦,除了运用大拇指小关节进行摇指外,还采用了右手食指摇指的形式。由此可见,不同地域风格的筝曲在摇指的运用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当我们在弹奏传统筝曲时,需要考虑到地域性的特点,才能够准确地运用摇指方法。在古筝教学和演奏实践中,我们对待传统筝曲中的摇指技术,需要把握好两点原则,一是要从地域风格的角度理解筝曲的艺术特征,区别不同地域风格筝曲中摇指的个性化特点;二是在对摇指的实践运用上,要树立系统性的思维意识,如在对摇指技术的探索和总结上,需要对各地筝曲中摇指技术的特点、应用情况进行概括,丰富习筝者的理论体系,使其在弹奏不同风格的乐曲时,可以准确选择不同的摇指技术。从筝曲中摇指的音乐表现来看,古筝演奏者应当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理解乐曲,很多传统筝曲来源于民间的戏曲、器乐曲牌,这些曲牌缺乏具体的形象,所以演奏者难以通过标题确定音乐表现的对象,如潮州筝曲《浪淘沙》、客家筝曲《单点头》等,均不具备指向性的音乐形象,因此在摇指技术的运用上,一方面要结合地域风格的特点,另一方面则要展开想象,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对摇指技术进行思考。
从现代筝曲中的摇指技术来看,所谓现代指的是由专业演奏家、作曲家改编、编创和创作的筝曲,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原创性特点。从时间方面来看,现代筝曲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乐曲,这些乐曲的创作特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传统筝曲风格,但是体现出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如王昌元的《战台风》、赵玉斋的《庆丰年》等。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均是建立在一定地域性基础上的,如《战台风》的风格基础是浙派、《庆丰年》的风格基础是山东派,虽然这些乐曲均具有原创性,但是在风格方面则有着地域上的倾向性。在弹奏这些乐曲时,首先要关注和运用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摇指,其次要从音乐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摇指技术的具体用法。二是产生了运用现代作曲技术创作的“新风格”作品,如王中山的《云岭音画》、顾冠仁的《山水》、王丹红的《如是》等,以上这些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标题性,由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明确的思想和理念,因此每首乐曲都有着固定的创作背景。在运用摇指技术时,需要与具体的音乐形象、情感相结合,才能够体现出摇指的艺术表现价值。同时,在面对不同乐曲时,也需要考虑到乐曲中所运用的“特色摇指”,如在《云岭音画》中所运用的左手摇指、双手摇指等,对于云贵高原地区变化腾挪、爽丽自然的景象有着特殊的表现意义。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摇指技术的运用上,作为习奏者需要考虑到摇指技术的风格性、多样性,同时还需要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思考摇指在音乐中的表现。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德国音乐家舒曼说过,“技术运用的最高目的是音乐表现,这是其价值之所在。”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对古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各种古筝演奏技术进行阐述和训练时,要体现出系统性的特点,只有在技术训练系统性、全面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多元化音乐风格表现的目的。
四、结语
古筝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力丰富的弹拨乐器,与其自成体系的演奏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摇指作为古筝线性音响表现的代表性技巧,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形态的客观体现,同时也具有主观上的人文性特征,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所坚守的传统审美精神和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也包括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古筝艺术的审美追求。在运用摇指技术时,应当注重从音乐风格和内容的角度进行表现,正如明代琴家徐青山在《溪山琴况》中所说“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即在摇指技术的运用上,做到对具体乐曲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够体现其美学意蕴和表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