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语境下中西戏剧舞台设计
——以21 世纪以来的戏剧舞台设计为主
2022-11-13孟燕
孟 燕
(天津传媒学院 天津 301901)
舞台设计的视觉表现是技术、材料及设计思维共同融合下实现的。每一个时期的技术革新都会出现新的设计表现,推动戏剧舞台设计从空间设计理念到视觉呈现、审美形式不断变化。21 世纪以来,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艺术通过技术手段吸收当代社会的各种艺术思维,创新各种表现形式,当然这种发展是以戏剧表演的不断更新为基础的。
一、数字技术的概念
数字技术是数字化时代的典型特征,它不是具体指某一种技术,而是这个时代下科学技术的集合,我们暂且把一切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统称为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包括影像技术、3D 打印技术、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人工智能技术(AI)等新兴的以高科技为依托而呈现的多媒体技术。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是数字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步入21 世纪以后,这些技术与顺应科技发明的新媒介共同融入舞台设计中,数字化以数字电子化为载体,以这种媒介表达的视觉效果,为舞台设计提供了新手段。
二、数字技术创新了表现手段,革新了中西戏剧舞台视觉表现
中西方戏剧根据自身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戏剧发展反复转型,与之相适应的舞台空间也随社会变化不断革新。电的发明、光的运用、投影技术的出现都突破了舞美的传统表现形式。德国学者汉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根据剧场的演出性提出了“前戏剧剧场”“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其中,“后戏剧剧场”的概念,主要反映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剧场探索,文本不再是演出的首要元素,舞台探索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数字技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广泛运用为“后戏剧剧场”时代的舞台空间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
西方戏剧演出中依然广泛运用多媒体影像技术,影像投射不再是新奇的事物而是承担叙事功能的媒介。影像设备可以放在舞台的任何位置作为叙事环境出现,也可以参与演出,与真实演员之间来一场时空对话。Compass Presents 结合了运动和投影映射,制作“卡利加里的经验”使用手绘动画,投射到围绕电影屏幕建造的布景上,使电影世界倾泻到舞台上,创造出一个演员互动的电影世界。
西方戏剧也越来越多地运用移动技术,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人工智能技术(AI)。这些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感知性特征能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除了环境上的沉浸之外,还对人物形象进行捕捉、虚拟合成,以此来探索新的表演形式。RSC将动作捕捉技术引入舞台,以演绎《暴风雨》。该剧与英特尔和Imaginarium Studios 合作,通过大规模的数字投影复制了角色Ariel 的人形,增强了该剧的隐喻力量。
3D 打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雕塑艺术中,也被运用到了某些舞台设计中。俄罗斯某剧演出的舞台设计就是由3D 打印技术完成的实景打印,但是全白的视觉效果略微失去了现场材料的肌理感,阻碍了精神的传达。
数字化时代为西方戏剧舞美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也拓展了中国戏曲舞台空间的视觉效果。由于中西方戏剧的文化体质、发展方式等不同,在利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也存在异同。
西方戏剧的舞台设计由以往的各种戏剧创作发展出了新的创作观念,很多戏剧作品把数字化带来的视觉效果融入演出过程中,让视觉效果跟文本起共同的作用,甚至有些导演需要舞台设计师把视觉效果先设计出来,然后导演根据视觉效果去修改自己的文本,更甚者,一些导演不以文本作为根本,而是利用新技术作为视觉导演直接传达导演的精神内涵。数字技术引起的西方戏剧舞美变化与中国戏曲舞台设计的变化不完全相同。
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文体创作,唱、念、做、打、程式化原则、写意性是中国戏曲的根本特征。当代中国新编戏曲与传统戏曲在表演上有所区别,但新编戏曲也是在程式化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不可能像某些西方戏剧一样完全抛弃原有的创作法则。中国戏曲如果过于炫耀科技带来的视觉效果,将会失去独有的特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被同化。
步入数字化时代后,数字技术给中国设计师开拓了创意思维,设计师利用新手段对戏曲舞台进行设计,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戏曲体验。京剧、昆曲及各种地方戏曲在舞台设计风格上也不断出现交替现象,新世纪初始的舞美大多数是一桌二椅或布景结合建筑的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利用技术手段,在静态状态下实现了动态化布景。中国戏曲舞台设计如同西方戏剧舞台设计一样,也惯用影像技术去叙事,与演员形成面对面交流,但是没有像西方舞台设计一样大量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还是围绕着戏曲的本质特征创作,更多地追求意境表现的美学精神。
因此,中国戏曲即使经历了社会各个时期的变化,还是保留着传统戏曲的基本特征。数字化技术只是丰富了戏曲舞美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对它进行本质上的突破。
纵观21 世纪以来的中西戏剧舞美空间,数字技术对西方的影响好像更大一些,甚至盖过了戏剧的现场性。现场表演的意义在于它是原始的、独特的、独一无二的。技术可以增强现场体验,而不是削弱它,只有技术与表演结合,技术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数字技术融合各种艺术思维,加速了中西戏剧的融合
数字技术的发展便于更多艺术思维融合到舞台表现上,西方极简主义、中国绘画创作手法、电影创作手法等不同程度地融合在了一起,这在中西方的大量舞台作品中都能看到。
数字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方戏剧的融合。西方戏剧从批判中发展,中国戏曲在意境中发展,这意味着中西方戏剧不同的追求。以前西方戏剧家们看不上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把中国戏曲看作是咿呀学语的幼稚发展阶段,随着时代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快速发展,西方戏剧家们追求新发展。西方戏剧家把中国戏曲程式化原则、意境美学融合到西方戏剧的创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融合的进程。互动戏剧《AVD AVA》结合了投影技术、中国皮影戏、电影技术、现场表演以及现场配乐等新老技术,奇妙的融合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同样,中国戏剧家也改编西方戏剧,进行了一些探索。如豫剧《茱莉亚小姐》就是把西方戏剧进行中国戏曲化的改编,以中国戏曲的创作原则进行演出,将西方戏剧的内核通过中国戏曲虚拟性、写意性的手法表现出来,但创作依然是在戏曲程式化基础上,进行了歌舞化、现代化实验。
中西方戏剧的融合是未来戏剧发展的必由之路,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都是源自自身的文化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碰撞,共同创造世界舞美。“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吸收、融汇、整合的对象扩展到了戏剧之外的影视其他艺术,这种现象在20 世纪末已出现。可见,在吸收中融汇、在融汇中整合、在整合中走向综合,既是20 世纪中西戏剧发展的趋向,也是21 世纪中西戏剧发展的方向。”
四、数字技术革新了戏剧观演方式,对舞美创作提出新要求
2018 年,国际戏剧工程与建筑大会(The International Theatre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Conference)涉及了实现新型表演和观众与剧院互动的新形式。
英国皇家歌剧院打造的超级体验歌剧以超现实技术作为演出新舞台,以VR 的形式让观众进行观看,革新了原有现场性的观看方式。观看方式发生变化,与之配合的舞台空间也必然发生变化。虚拟技术创造的沉浸空间需要新的舞台空间,在虚拟空间中如同电影拍摄一样,注重场景的真实感、架构感,对舞美设计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疫情环境下,演艺事业受到限制,线上观演为戏剧传播提供了新方向。一些国外实验艺术家把中国戏曲人物进行虚拟模拟,与真实演员共同表演,有助于传统戏剧的传承。
五、总结
数字化的发展让中西戏剧作品的创作观念及舞台呈现方式产生了变化。数字化技术激发了舞台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但是还要有文本的精神本体存在,不能以技术视觉的堆砌去代替本质的精神内涵。一味地以当前技术去呈现舞台视效,不注重文本的作用,等到现有科技代替新技术的时候,舞台设计又显得空洞无力,又要重新跟随科技的步伐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此一来,舞台设计就失去了自己原本作为独立艺术的特性,成为社会时代发展的附属品。若戏剧作品在舞台设计上一味追求视觉盛宴,最后留给观众的只能是一片唏嘘之声,作品所产生的精神本体未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技术的运用反而成为了戏剧作品的败笔,因此技术的出现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戏剧作品,舞台设计师要有选择地运用,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要依文本出发。
舞台设计史上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起舞台设计的革新,每一个阶段的技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舞美设计师要始终对新鲜事物保持关注,这样才能在紧跟时代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舞台美术的发展。
注释:
①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AR 增强现实技术是促使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内容之间综合在一起的技术内容,其将原本在现实世界信息模拟仿真处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被人类感官所感知。
②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真实幻觉、灵境、幻真,具体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