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青秀山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构建实践
2022-11-12谭铁寒
一、概述
南宁青秀山风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南宁市区东南方,坐落在蜿蜒流淌的邕江畔,风景区群峰起伏、林木青翠、岩幽壁峭、泉清石奇、云雾翻腾、江环如带,被誉为“绿城翡翠,壮乡的凤凰” “南宁的生态地标”。景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3.54平方公里,已建成开发区约9平方公里。2014年11月,风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游客量近400万人次,其中学生约60万人次。
2015年,在自治区、南宁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风景区以树立旅游新概念,满足公众新需求,提升旅游新水平,拓展环境教育和科普旅游新景象为工作目标,把创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列入实现目标的抓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多次邀请了区内外专家现场考察指导。2016年11月,创建工作取得成功,获得了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授牌。创建运营实践,至今历时了七个年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构建科普基地体系
(一)建立申报机制。风景区管委会设置的风景园林局指定一名领导负责申报组织,景区日常运营的青秀山公司设立专门科普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实施创建工作。
(二)学习培训,弄清要求。掌握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要求的条件以及编制合格申报文本的方法。
(三)开展创建工作。
申报并获得基地授牌,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在按照基本要求建设和完善硬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申报文本的编制。条件比别人好,却申报不成功,未能取得授牌的现象很常见。具备硬件条件是成功申报的前提,而要成功获牌,编制符合要求的申报文本很重要。因为评审的流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申报材料(申报表)会审。第二步是会审通过后的现场考核,实质就是对申报材料的核定。编制的申报表,如果反映不出特色特长,可能就通不过会审。现场考核评分要量化,申报文本凭证不足,就没法得分。所以,首先要扎实编制基地申报文本的工作。第一、研磨熟谙申报要求。逐项过细弄清生态环境基地申报办法以及申报表要点要求;第二、要针对自己的条件和特点,选准类别。基地类型分场馆类、自然保护区类、企业类和科研场所类等四类。类别选不对,出力会白费。简单生硬的以申报单位性质套类别,往往會造成特色不能突出,量化评分低。如企业申报企业类,看似理所当然,但是,基地的条件包括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各有多项具体的指标和要求。量化评分逐项对照指标,评审时因为很多项指标达不到要求而被扣分。虽然企业的场馆条件非常突出,科普特色很强,展示水平很高、教育意义也非常大,但因为申报企业类别,场馆只属于其中一项指标,累分总评就达不到合格分数而落选。如果以场馆类申报,则胜出的几率就很大。第三、对标对本,全面完整编制。评审的标准包括科普工作计划、科普知识展示场所、科普经费、对公众开放时间、科普工作业绩、科普人员、科普资料、科普活动和科普宣传途径等方面。评审量化评分有十项:①具有一定规模的室内外展示场所,且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展示手段先进;②展览内容符合生态环境专业特色;③展示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手段先进,易于公众接受;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利于公众往来;⑤有专门的经费保证运行;⑥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有一定规模的公众;⑦有足够开放的时间;⑧有充足的科普人员;⑨有配套的特色科普资料;⑩趣味性、知识性和互动性充分的科普活动等十项。填写的申报表和编制的申报文本要逐项对应指标和要求,逐项填写编全。切忌以一概全,多项漏失。在量化评分时,以100分评分制计算。一般会用60%分值平均到十项,用20%再分到主要项,10%用于加分。所以,首先要注重保障总分合格。第四、突出特长,争取特长单项获得加分。补足条件不足失分的单项,确保获得合格分值,并争取获得高分。确保在有指标数限制时,还能够通过。
青秀山风景区七年来,在不断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狠抓队伍水平提升,成功申报获得国家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在总结经验后,又成功获得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等授牌,并获得相应的项目资金支持。
三、构建科普基地讲师队伍体系
政策决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基地创建后,科普队伍是维护基地活化的力量保证,是基地能够争取到学校开展活动,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基础队伍的构建
青秀山拥有园林及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达到400人,为了搞活基地,调整设立了专门的科普研学部,配备16名专职岗位人员。挑选了40名兼职科普技术人员。招募了60名科普志愿者,形成具有106人的科普基地大团队。
基地科普工作机构和科普讲师是根基。导游不是科普讲师,科普讲师一定能够做导游。科普讲师既要熟悉基地设置,能够带团控团,还要熟悉学校教学要求,为学校教学任务提供科学有效评价。所以,构建合格的科普队伍,需要学习和培训。青秀山基地在风景区科普展示中心进行植物科普讲解培训,在兰园进行业务交流与科普活动组织培训,在种苗基地进行植物认知培训,在生态大讲堂进行讲座培训,在珍贵树种展示园进行观鸟培训,在东盟友谊园进行科普拓展活动培训,在压花驿站进行创作交流培训,在景区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科普讲师还到西双版纳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广州观鸟协会、深圳红树林保护联盟观摩学习,并反复多次邀请教授专家到风景区现场授课培训。使科普队伍成长起来,完全具备了满足学校一个年级的常态化研学旅行活动的要求。一天一次组织40个班,约2000多人的规模化、规范性的科普活动已经驾轻就熟,让基地活跃起来。
四、构建科普基地课堂体系
(一)构建完善配套的室内设施系统
建设总面积20000平方米,科普课堂或影视报告厅2500平方米。投入使用了科普展示中心、门区生态大讲堂、兰园驿站压花工作室、国际兰花展示馆、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展示馆、竹廉文化展示馆、研习馆、研学楼,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园、广西学生军抗日史料陈列室等,具备大规模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的室内场所。
(二)龐大的游客自助科普铭牌系统
风景区设置安装多样化的科普板、植物介绍牌、花卉名牌等科普标识标牌10000多块,形成独具丰富多彩的科普标识系统。在固定式的展板、翻盖科普板、标牌植入包含鸟类、湿地、生态、环保等各类主题知识和故事,并嵌入二维码,将音频、视频、网站、导航融合一体。通过区域编码和二维码,关联南宁植物园植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一码两用。公众扫描可获取科普知识,园区管理人员通过特定APP程序实现植物园林养护管理、物候观察等。实现科普服务延伸。
(三)植物专类园设定规范的科普活动线路系统
风景区种植了7600多个植物品种。成为全国著名城市植物群落,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游客、学生在旅游休闲过程普及生态资源、植物等科学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为开发科普旅游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主题。其中东盟元素丰富的中国—东盟友谊园、全国最大的篦齿苏铁迁地保护园、全国最大室外兰花园、区内珍贵树木品种最多的广西珍贵树种展示园以及独具南亚热带特色的雨林大观等13个植物专类园成为科普旅游的自然课堂。为了实现有效组织,实现有效学习,青秀山自然课堂在每一个植物专类园设定了规范的科普旅游线路。实行固定停留的点、固定讲解的代表植物和固定的时长。科普讲师经过多轮培训磨合,能够完美执行大规模、多班次、多轮回,有任务有目标的学校大团体科普活动。
五、构建科普基地课程开发体系
(一)因地制宜原创科普作品
坚持七年,完成了1~9册《青秀山植物认知之乐》系列读本,公益发放了27000册。编印和公益发放了《夜观青秀山》《青秀山观鸟》《青秀山自然课堂活动手册》等科普活动资料共50000多册。
(二)编写科普讲座课件
从看得见的生态,摸得着的自然出发,在美好自然生态环境中,结合实际,选定植物认知作为课程开发的根本。针对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的目的,匹配课本课程。自主开发出一批富于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生态自然课程。如《远道而来的植物》《植物的名字之胡番洋西》《在压花中定格美丽》《那些紫色的花儿》《有趣的植物》《舌尖上的水果》《植物三十六计》、《鸬鹚生活记》《神奇植物的生存之道》《植物的名字之胡番洋西》《唐诗里的植物》《宫崎骏动画中的植物》《食药同源——巧用生活中常见食物治病》《自然物语》《观鸟初体验》《常见本草植物》《认识水下森林》《青秀山上有趣的植物》《种子的旅行》《植物中的大骗子》等。
(三)全力以赴打造品牌课程
“绿色”是青秀山基地的根基,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基地要锁定植物认知,延伸植物认知,聚力打造特色品牌课程。
青秀山基地立足植物认知基础,选定植物压花,作为看家本领和拳头课程进行开发部署,派出六名科普讲师到华南农业大学,参加中国压花理事长陈国菊教授授课的压花师证书培训班系统学习,南华大学压花工作室观摩学习,并邀请李莹莹教授多次到基地现场培训。将风景区大量废弃的植物根茎叶花,从人才、技术和运营上为华丽变身定格美丽作了充分准备。之后,每在科普旅游、主题日、科技和成就展示等各种活动中,都安排植物压花课程,同时,举办风景区压花作品大赛,参加国内外压花赛事。打出组合拳,制造品牌课程。
(四)构建收费创意课程
先予后取,顺应市场,创造共赢。根据趣味性、知识性、动手性,开发自愿选择收费科普课程。如《植物认知和寻宝之旅》《系列植物压花手工制作:书签、相框、古风扇子、贺卡、笔记本、饰物》《植物拓印画》《石头画》《木板画》《涂鸦面具》等。
六、构建科普基地活动组织体系
(一)合理安排科普服务系统
为了确保科普活动顺利进行,基地需要有一个安全保障、课程安排、任务目的、旅行要素等组织系统,确保流程顺畅,目标达成。青秀山科普基地自2016年至2021年9月,共计入园游客量1743万人,其中入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学生人数为296万人,参与收费科普活动人数预12.3万人。这种活动很不均衡,到了旺季,学校蜂拥而至,到了淡季,寥寥无几。要克服困难,适应这种特点,统筹安排好专兼职科普讲师、科普志愿者,保持能够足员上岗,满足需求。
(二)针对特色,创建铭牌
名正则言顺。基地必须针对自有最大特点,创建独立铭牌,形成发挥品牌的价值和力量。青秀山基地树立“青秀山自然课堂”标识,作为长期培养的铭牌,不间断地进行宣传和应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所认同。
七、构建科普基地公益与收费体系
(一)免费的青秀山生态大讲堂
青秀山基地在东门、西门和北门设置了“青秀山生态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名流,围绕生态专题,每个双周周六开展公益讲座,至今开展了130多场,参加人数超过10000人。
(二)送科普进校园
2017年青秀山基地设立自然课堂,成立科普讲师组。“青秀山自然课堂”同步进入学校开展公益活动,在南宁三中、桂雅路小学、滨湖路小学、西大君武小学取得经验后,进入7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130场植物科普讲座,受到10000多名师生热烈欢迎。“青秀山自然课堂”还来到青秀区伶俐镇那樟村、武鸣区两江镇汉安村、良庆区大塘镇那造村、武鸣区城厢镇九里村等4个贫困村的小学,开展讲座13场,惠及师生800多人。科普进校园活动免费发放学习资料,建立生态示范学校,增送树苗和书籍。
(三)自愿选择的收费科普活动
“青秀山自然课堂”,按照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原则,开发了13项收费科普课程,由游客和家长、学校通过志愿选择,参加收费性科普活动,将公益与收费有机结合起来。青秀山基地近三年来已经组织各种类型科普活动660场。直接收入415万元。实现免费公益科普活动与自愿选择收费科普活动良好结合,形成“活”的基地,进入了良性循环,走出了科普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
八、构建科普基地相联互融共促体系
(一)乘风借势,推進基地全方位科普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与科普是科技工作一轴两翼,都要重视支持。国家各相关机构都以建设基地作为载体抓落实。教育部有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林业部有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生态环境部有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科协有国家科普基地等等。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形式多样的集体性劳动实践活动。对不完成劳动教育要求的学生,不予毕业。
所以,在推进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和运营的过程,注重联动其他形式的科普基地,形成互通互融,实现1+1>2的爆发力,实现“绿色” “蓝色” “红色”组合力。
(二)不懈努力,用好用足用活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都为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在构建基地中,注重国家和行业部门政策,形成通用课堂,多样课程。
青秀山继国家生态环境教育科普基地授牌后,陆续获得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生态教育基地,国家林草长期科研基地授牌。获得了生态、科技教育的专项资金支持。
九、构建科普教育基地品牌体系
(一)重视融媒体宣传,助力品牌
“青秀山自然课堂”微信公众号,每周一课,传播植物认知、公布科普场馆开放信息等。发布生态大讲堂以及专题科普活动招募。同时,链接粉丝量达到70万人的青秀山风景区官方网站、青秀山微信视频号、青秀山风景区抖音号、青秀山风景区微博。让“青秀山自然课堂”被更广泛认知,形成科普品牌。
(二)重视公益活动,打响品牌
青秀山基地以“青秀山自然课堂”为载体,积极参加全国生态环境演讲大赛、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际护鸟周、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广西生态环境成就展等活动。承办国家和自治区、市各种相关公益性培训。参加各种竞赛,不断提升知名度。“青秀山自然课堂”先后荣获中国林学会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发的梁希科普奖;荣获国家科技部科技活动周嘉奖;荣获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特色科普活动奖。“青秀山自然课堂植物认知和压花”活动获得“广西十佳研学课程”称号;“青秀山自然课堂”科普讲师“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活动,荣获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优秀组织单位奖牌,科普讲师获得优秀生态环境讲解员称号。压花作品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展品竞赛、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竞赛以及2020年韩国国际压花大赛上频频获奖。“青秀山自然课堂”被列入南宁市优质科普资源。
(三)继续前进,维护品牌
青秀山国家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前进中顺应时代,践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号召,满足社会需求,努力完美工作。让全区、全国认识青秀山,参与青秀山基地科普活动。
(文章作者谭铁寒为农艺师、注册策划师、自治区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评审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