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动物园的现代转型之路
——以济南动物园片区更新为例
2022-11-12王文雯
王文雯,沈 阳
(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动物园是城市专类公园的一类,和植物园一样,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体现生物多样性重要的载体。我国城市动物园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具备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等优势,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动物种群,有着特殊的资源优势[1]。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动物园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发生了巨大改变。动物园从一开始作为动物收集场所到近现代成为一个向大众展示动物、使之了解动物的窗口,直到现代逐渐成为研究野生动物、研究自然生境的带有自然保护中心性质的场所[2]。
1 济南动物园的历史发展
济南动物园位于济南市北部天桥区,东临济洛路,北临小清河,占地面积约54 hm2。园中饲养着260 多种3000 余只野生动物。动物园始建于1959年10月,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十佳动物园”。建园之初的总体规划采取以进化次序为主,适当结合动物生活习性,并照顾进行兴趣三结合的布置方式。建园以来一直延续着历史格局,只在动物陈列布局和配套设施做了一些局部完善和改动,没有系统化的改变。
2 济南动物园存在问题
2013年,住建部颁布的《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动物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未来十年,中国动物园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由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的转变”。济南动物园作为较早一批的城市动物园,面临着城市化发展的用地限制、动物生存空间狭小及展示空间落后、公共活动空间景观风貌差、游览路线引导性不清晰、保护教育方式落后等问题。
3 更新提升策略
《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中提到:动物园的任务是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动物园的吸引力,使之受到公众的尊重。这对于济南动物园的更新提出了明确的设计要求,即对动物园整体性系统性进行研究,使之成为集动物展示和保护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动物园。以此作为宗旨的前提下,动物园的改造提升是依照重新梳理总规、逐步推进、分期实施的策略进行的。
3.1 优化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依托现状分区,以动物进化历程为主线的前提下,结合现状环境特质和各个展区的动物品种,进行展区设置和布局调整。在原有的六大展区两栖爬行区、鸟类展区(嘤鸣乐园)、草食动物区(走进自然生态展区)、肉食动物区、杂食动物区以及灵长类动物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以特别的生境和趣味为特色的动物展区,即竹林生境区、森林精灵、小小动物乐园。(图1)调整的展区,将动物展区与生态主题相结合,给游客传递动物和栖息地的自然保护信息,向生态学和动物学融合的生态展示体系发展目标迈进。
图1 分区图Figure 1 zoning map
3.2 梳理游览线路
动物园现有主路仅仅围绕着金牛山转一圈,使得游览引导范围较小,因此可借助南门片区的改造,将主路引至南门区域,使得原有的南门完美融入总体格局中。随着济南市小清河治理和环境提升,济南动物园作为小清河沿途重要的一块公园绿地,却没有和这个带状绿地产生对话。本次规划调整以充分借景小清河为指导思想,鸟类片区改造将金牛湖和小清河充分融合,引导游客见湖见河;在西北方向开西门,跨小清河架桥,方便对岸的市民游客进入园区。打通并梳理后勤通道,保证后勤管理和游览互不干涉。(图2)
图2 交通线路图Figure 2 Traveling line design
3.3 调整展馆及配套设施
对原来园区内的场馆分布以及路网进行重新调整。使路网更合理的串联各个场馆;增加和改造部分场馆,使其分布更为均匀,形成丰富而又有趣味性的游览序列。
3.4 逐步推进片区更新
更新改造应根据各个展区的发展状况不同,对于展示动物品种、展区的布局、展区的线路、内外笼舍的环境、游客休憩场地及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济南动物园依次改造提升了鸟类片区、食草动物片区、小小动物乐园等片区,现以食草动物片区为例。
3.4.1 现状分析
食草动物片区位于济南动物园西面,范围北邻小清河,南邻狮虎山、大象馆,东起萃华楼,西至长颈鹿馆、河马馆,总占地面积50511㎡,是公园草食动物集中展示区。展区内大树林立、植被茂盛,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草食动物生活。(图3)场地内现状高差较大,东高西低,依次分成若干阶梯。整个场地在承担本区域的排水的同时还承载来自来自狮虎山河马馆等场馆区域的排水。场地区域通过西边的沉砂池沉淀,经过涵管最终流入小清河完成整个区域的排水。(图4)本片区存在着缺乏冬季室内观赏热带食草动物的馆舍、丰容不到位、展示线索不清晰、人与动物互动少等问题。(图5,6)
图3 现状大树Figure 3 Current tree
图4 现状地形Figure 4 Current terrain
图5 食草动物区现状Figure 5 Current situation of herbivore area
图6 食草动物区现状Figure 6 Current situation of herbivore area
3.4.2 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充分了解食草动物的生态特征、生活习性、需求,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再现部分生态元素,为动物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保障动物福利,使动物有机会表达自然行为,展现健康、自然、神奇的野性之美。片区定位为“走进自然生态展区”,来表达“野生动物与栖息地的环境是紧密相关的”这样重要的信息。
3.4.3 团队沟通
动物园设计的过程非常重要,“风景园林师可以在动物园的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召集跨学科的团队,并统筹各种必要的科学研究,来建造成功的以生物为中心的动物园”[3]。对于草食动物片区,集合了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水电设计师、动物专家、动物饲养员、兽医、动物园管理者多方面的力量,凝聚成最终的成果。
3.4.4 与动物专家的协作
动物展区大小取决于动物的可视度、活动层面和动物种类等。通过现有动物和计划增加动物的梳理,与饲养员和动物专家紧密沟通,确定了动物内笼舍和外活动场地的规模(表1)。
表1 动物计划及内笼舍和外活动场地规模Table 1 Animal plan and scale of inner cage and outer activity site
基于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的“自然主义”展示方式,由“展览动物的地方”变成“会有动物出现的地方”(图7)。
图7 食草动物区平面图Figure 7 Plan of herbivore area
3.4.5 与植物种植设计的协作
在植物种植设计中,设置绿化隔离带阻挡游客从生产路看动物的视线,为动物的后台操作提供方便。同时考虑从生产路上的景观效果,形成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在动物外场地,保留现状的植物,周边增植大乔木,形成背景林,模拟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对于散养区,保留现状中的大树,靠近主环路的灌木进行梳理,使游人在主环路上能够看到动物。重新梳理了一条游览路,作为观赏廊道,两侧增加开花植物,丰富景观效果,增加游览的趣味性。
3.4.6 与建筑设计师的协作
热带动物场馆的设计,加入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采取行动保护自然环境。设计时应考虑展馆的方向与保护性措施,避免从北方来的冷风,降低供暖场馆高度节省保温空间等途径来减少冬季供暖的能耗。夏季适当遮蔽室内环境的采光,利用建筑结构实现自然通风,尽量把进风口预留在较低的位置。
建筑采用平屋顶,建筑外墙材料,以木头及文化石为主,同时在观赏及游览路线上设置木花架及单坡茅草亭丰富建筑立面,塑造出清新自然的建筑风格,结合“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力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图8)。
图8 热带动物场馆Figure 8 Tropical animal venue
3.4.7 展区设计的二元统一思想
展区的形状充分考虑动物的行为,以及人的观览需求,使得两方面的需求不是对立而是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为食草动物提供最大的可利用的安全的活动空间和消除死角,在所有细节上避免动物因为奔跑造成的伤害(图9)。视觉障碍的设置可以帮助处于次要地位动物避开处于主导地位动物带来的压力,视觉障碍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应激[4]。
图9 椭圆形展区可以有效消除死角(引自《动物园设计》)Figure 9 Oval exhibition area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dead corners
因此展区的外围形状形成了进出有致的曲线状,并结合相应的地形设计和“本杰士堆”的设置,形成一道自然地隔离带,有效的隔离不同动物,形成美观自然地展示背景。这样即满足了动物的安全需求,又扩大了人的观赏接触面(图10)。
图10 展区外围形状的曲线Figure 10 Curve of peripheral shape of exhibition area
3.3.8 安全自然的动物隔障
观赏通道之间的隔离方式为2 种,根据现状植被分布及竖向关系,第1 种利用现状高差及严密的植物遮挡形成天然分隔带,第2 种利用壕沟分割,加上植物绿篱以及围栏分割等多种方式,既能满足自然状态下观赏动物,又把潜在危险降低到最小(图11,12)。
图11 现场隔离效果Figure 11 Site isolation effect
图12 壕沟断面Figure 12 Trench section
建成后的效果:
图13~16 建成后照片Figure 13~16 Completed photos
3.5 重要展馆的更新升级
3.5.1 背景分析
济南动物园原大熊猫馆,是在济南市委市政务专项资金支持下,于2011年原址新建的场馆。总面积约800 m2,采用羌族的砖石风格,结合地形设置二层场馆,与周边景观地形自然融合。
随着《大熊猫国内借展场馆设计规范》的颁布,原有场馆的动物展区、内笼舍、串间等空间面积达不到新的规范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大熊猫馆周围新增多处居民楼等高大建筑,大熊猫的日常驯养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结合《大熊猫国内借展场馆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参照《济南动物园总体规划》,在园区北侧竹林片区,新建大熊猫馆。
3.5.2 设计思路
3.5.2.1 结合总规,合理布局
根据济南动物园整体规划,在园区北部竹林区域,即9 大主题片区中的“竹林生境区”,新建1 处大熊猫场馆。新建大熊猫馆的选址地点位于园区北部接待室区域,主环路以北,东接火烈鸟馆,西至翠华楼,与小动物乐园隔路相望。南高北低,高差约2.5 m。选址区域环境适宜,自成小气候,周边无大型猛兽笼舍及环境污染建筑,现状绿化长势良好,北侧背景区域为大面积竹林(图17)。
图17 熊猫馆现状Figure 17 Current situation of Panda House
新建大熊猫馆建筑整体一层,总建筑面积约2050 m2,采用平坡结合的屋顶形式。包括容纳四只大熊猫的熊猫馆舍及配套用房,以及一处科普教育中心。南侧结合广场进行景观设计,与主环路合理连接,形成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大熊猫主题展区。
3.5.2.2 结合现状,利用地形
由于大熊猫馆室内场馆净高要求为4.2 m,常规设计会显得建筑体量突兀,有喧宾夺主的嫌疑。所以在设计中,我们将建筑沿等高线分布,置于地块北侧,采用环型布局,合理利用场地内现状大型树木。将场馆分成四组独立建筑,弱化建筑体量,通过栈道将其进行串联。合理利用建筑空间,减少土方开挖和空间浪费(图18,19)。
图18 熊猫馆场地设计图Figure 18 Design drawing of panda house site
图19 熊猫馆平面图Figure 19 Plan of panda house
结合大熊猫生活习性,在室外展区给其留出足够的私密空间,以防止游客全方位的围观会对其产生较严重影响,在设计中我们结合景观叠石和植物遮挡的手法,营造较好的展区景观的同时,将假山绿化作为大熊猫的室外栖息背景和视线遮挡屏障。(图20,21)
图20 熊猫馆效果图Figure 20 Effect drawing of panda house
图21 熊猫馆效果图Figure 21 Effect drawing of panda house
3.5.2.3 合理的游线设计
参观流线、管理流线的设计,本着互不干扰的原则统一考虑。由于园区入口较多,游客入园随机性较大。因此设置了3 处入口来引导游客进行游览。通过富有变化的行进路线将游客引导至建筑中部的室内科普展厅,丰富游览线路,提升游览感受。后勤道路则从原有竹林区域新修一条小路接到后勤区域即可。
3.5.2.4 建筑的采光、通风
在设计中,将所有同类空间集中布置,便于大熊猫的日常管理和饲养。参观通道与内展厅齐平,营造最佳观赏角度。建筑顶部设置采光井及通风窗,有效利用自然光线的同时解决通风换气问题。(图22,23)
图22 熊猫馆剖面图Figure 22 Section of Panda House
3.5.3 建成后效果及效益
目前大熊猫馆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饰装修工作,预计2022年10月完工,2023年元旦投入使用。届时,可容纳4 只大熊猫正常驯养的大熊猫馆,将为整个华东地区大熊猫救治、繁育、科研科普等工作,提供巨大的支持和助力。
图23 熊猫馆纵向通风示意Figure 23 Longitudinal ventilation diagram of Panda House
4 结语
传统动物园的更新必须以园区现状格局为基本,充分考虑园区的发展要求,创建新的特色展区和新的展示种群,在动物生境营造、动物福利提升、保护教育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升,借助各个专业团队协作的力量,从而实现向现代动物园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