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2022-11-12

关键词:安徽省效应机器人

蔡 敏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蔡 敏

(安徽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展开,总体呈现出的特点是:中国声谷一枝独秀,合肥制造迈向合肥智造,芜湖、马鞍山机器人产业身手不凡。通过梳理近期研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文献,可以将其总结为三种效应:替代效应、创造效应和跨期时间效应。比较人工智能产业发达的北京市、广东省和长三角等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地调研研究,发现上述地区跨期时间效应更为明显。鉴于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北京市和广东省等地有相似之处: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具有跨期时间效应,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创造效应会逐步显现,替代效应大于创造效应,就业平衡被打破;长期来看,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安徽省就业总量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若人工智能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将可能发生就业极化现象。为此,要及早应对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就业数量;替代效应;创造效应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经过数年技术积累,迎来新发展浪潮。它已经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控世界科技进步,进而掌控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关键点。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许多国家和组织高度重视、积极布局,抢抓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安徽省委、省政府抢抓战略制高点,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先后出台各项政策,确立安徽省围绕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白皮书》,全国各省市“工业数字化”平均指数是34.1,安徽省以44.48位列全国第一;全省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1]。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展开,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向好。那么,它对安徽省就业会不会产生影响,会有怎样的影响?基于此,我们通过考察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对安徽省就业数量的影响。

一、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体呈现出的特点是:中国声谷一枝独秀,合肥制造迈向合肥智造,芜湖、马鞍山机器人产业身手不凡。

(一)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总体发展现状

2021年1月13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宣布,2019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其中,“大智移云”数字产业“新苗扎深根”,集成电路“芯光闪耀”,中国声谷“声动世界”[2]。安徽省近年来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以“点、线、面”方式布局智能制造。“‘点’上深入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线’上开展生产线和车间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面’上打造智能工厂,促进传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目前已经形成以“合肥智造”为引领,芜湖、马鞍山机器人产业基地,蚌埠、铜陵、宣城、安庆、阜阳等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零部件相关企业等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数据,十三五期间,安徽省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15年的17.6%、49.8%、58%提高到2019年的27.8%、72.1%、73.3%[3]。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科大讯飞调研座谈会上提出,人工智能产业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力量。安徽省要“加快构建‘龙头带动+园区集聚+技术支撑+政策保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聚焦人工智能芯片、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主攻方向”[4]。2019年9月1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到2030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和总体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先行区和战略高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5]。围绕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类脑智能等五大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增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声谷发展现状

2020年11月,清华—中国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推出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从基础创新力和应用创新力两大维度考量,合肥位列全国第4,入围全球47强。这个成就应该主要归功于中国声谷。中国声谷位于合肥市高新区,是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省部重点合作项目,聚焦发展人工智能和信创产业。经过7年砥砺奋进,“风‘声’水起,实现从一个龙头企业到一个新兴产业集群,再到一个良好产业生态”[6]。部分龙头企业有:科大讯飞、中科类脑、国盾量子、科大国创、华米科技、联发科技、北京君正、商汤科技、神州泰岳中电国康等。主要业务范围涵盖:智能芯片、智能语音、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医疗等产品供应[7]24。2020年9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该院将开展脑科学与类脑、感知与认知智能、芯片与传感器、机器人等方向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目前,中国声谷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成较为完备的产业平台、技术平台,依托科大讯飞、新华三、华米科技、中科类脑等领先技术、产品、市场,初步完成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重大使命。2020年12月,安徽省先后成立“中国声谷—庐阳大数据产业园”和“中国声谷—经开信创产业园”。这两个产业园区主要业务涉及数据存储分析、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运用,聚焦“国产芯+系统”。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声谷将做大做强,围绕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主攻方向,实现年收入达到300-500亿元目标,打造成人工智能产业“国家队”。

(三)其他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1.合肥智能制造

位于合肥市的人工智能产业除中国声谷“声动世界”外,“合肥智造”也十分亮眼。21世纪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智能制造指数(CIMI)报告》显示,合肥智能制造指数测算结果全国排名第4位,仅次于深圳、上海、北京。其中,合肥在产业环境指数这一项上排名第一。合肥市的智能智造产业大多分布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蜀山区,肥西县有少量分布,主要聚焦于制造业,工业化和智能化水平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合肥市积极组织实施“万千百”创新工程(万条数字化生产线、千个数字化车间、百家智能工厂)推进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据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数字,至2019年底,合肥市共建成57家智能工厂,495个数字化车间,涌现出一批优秀智能化企业。如:联宝科技作为联想集团最大PC研发制造基地,一直致力于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至2020年9月,笔记本电脑主板生产线自动化率和整机组包生产线自动化率分别提升到90%和50%,智能化水平为业界领先,折射合肥以“芯屏器合”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合肥智能制造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表现不俗,重点推进“一线、一场、一区”建设,即智能网联汽车塘西河公园5G示范运行线、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目前蔚来汽车、江淮汽车、安凯客车、长安汽车、智信汽车等车企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电动车等人工智能项目。另外,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在智能养老(三联机器人)、智能系统研发(修武技术)、智能设备制造(迅捷光电)等方面已经取得优异成绩。

2.芜湖、马鞍山机器人产业

芜湖、马鞍山人工智能产业主要以机器人产业发展为龙头,形成了较大规模机器人产业集群。2020年11月,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领导办公室发布“2019年度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分类考核结果”,芜湖机器人产业获得8项冠军。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也是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目前已经集聚上下游重点企业128家,形成以埃夫特、希美埃、行健等为龙头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集群;以奥一精机、固高自动化、翡叶动力等为龙头的关键零部件企业集群;以瑞祥工业、东旭装备、戎发冲压等为龙头的系统集成企业群;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全产业链。2020年1-10月,芜湖机器人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十四五”期间,芜湖将继续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奇瑞汽车、海螺水泥等大型制造业企业推广智慧工厂、智能车间建设。马鞍山在工业机器人制造和智能工业网络构筑上较为出色,尤以海思达机器人和华菱星马汽车为突出。2020年7月,马鞍山颁发《关于马鞍山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的实施意见(2020-2022)》,明确未来两年在人工智能产业中重点实施六大工程:构建一流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要求三年内工业机器人总产量达到3500台,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00台,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等。

3.其他地区人工智能产业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除中国声谷、合肥智造和芜湖、马鞍山产业集群外,其它地区还有零星分布。比如,滁州构筑智能家电产业高地,形成完整产业链;铜陵松宝专注纺织智能化技术,其研发的环锭纺智能落纱机器人销量全国第一;淮南春升新能源智能制造打造太阳能领军品牌;阜阳也建立了智能生产线。另外,黄山和淮北都正在积极部署人工智能产业。

经过梳理我们了解到,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聚焦于智能穿戴、智能语音、智能家居、智能服务等智能产品提供;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制造;智能机器人制造与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制造;类脑科技研究等五大领域。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影响的文献综述

自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以来,人们就异常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是汗牛充栋。绝大多数学者注意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替代效应,如闫坤如就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加剧失业状况,同时加大贫富差距[8]331-336。二是创造效应,吕荣杰等利用2010-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乡村劳动,且没有出现工资极化现象[9]131-137,Pissarides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也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是多重的,短期内既有替代效应又有创造效应,但是长期来看创造效应明显[10]33-41。还有学者基于文献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总量没有影响,但会改变就业结构。实际上,关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数量影响这一话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我们试图通过梳理近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一)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往往伴随着就业问题。技术进步经历了机器人、电气化和自动化阶段后,迎来了人工智能时代,部分学者将人工智能视为长期自动化的延续[11]31。关于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国外文献较为丰富。Frey & Osborn将职业按照被计算机化影响程度量化为9个维度研究美国的职业自动化风险,结果显示有47%的工作存在被计算机取代的高风险[12]254-280,随后又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进行测算,结果非常惊人,两国职业自动化风险分别是77%和69%,与陈永伟等利用同样方法测算结果较为一致。David复制该方法预测日本职业计算机化率为55%,并且没有劳动者性别差异[13]77-7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世界人口中将有4-8亿人的工作可能会被机器人替代,中国有31%的工作时间会被自动化[14]。国内对于机器人与自动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王永钦等使用中国行业机器人应用数据和制造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企业层面研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下降0.18%)。”短期内对高中以下学历和中等技能劳动者替代性较高,“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需求没有明显影响”“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增加”,但是没有出现工资极化现象。长期来看,替代效应可能会被机器人应用的生产力效应和创造效应抵消。该研究还表明:“在市场集中度越高的行业中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需求的替代效应越明显。”但是对企业所有权性质分组回归后发现:“受限于国有企业的制度约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其劳动力需求的冲击可能并不明显。”并且对不同层次学历的劳动者均无明显替代效应。“而这种替代效应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15]159-173李磊等研究了机器人能否提升劳动生产率问题,虽然没有直接回答研究机器人应用到底存在替代效应还是创造效应,但是“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使用量的增加会显著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16]127,侧面印证王永钦等的观点。魏下海等基于国际机器人联盟报告的工业机器人安装数据,考察城市机器人安装密度对移民就业的影响,结果是“城市机器人安装密度每增加1台/万人,移民选择在该城市就业概率将上升4.4%”,实现的是“机器扩人”而不是“机器换人”,但并不是说机器不会换人。“机器人一旦介入生产环节,首先替代的将是那些需要消耗较多体力的常规任务,而对认知技能的替代性相对较弱。”而在运动和认知能力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则是女性。同时“机器人对高中及以下的低技能常规任务工作者有负向影响……但对大学及以上高技能者无显著的负向影响”[17]92-127,也就意味着男性低学历低技能劳动者容易被机器人替换,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永钦等的结论较为一致。另外王永钦等还指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在一些岗位上实现对人的替代,但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15]159-173,这也与魏下海等的“机器扩人”观点一致。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文献也很繁杂:有从文献综述视角研究;有使用有关人工智能产业数据实证研究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还有学者把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进行比较,研究强、弱人工智能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观点如下:

1.就业替代说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具有替代效应,从而减少就业总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再度兴起,这一话题重新回到人们视野,技术进步的替代效应假说被许多学者认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表达了这一主张。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产生“机器排挤人”现象,加重两级分化。陈永伟等借用Frey & Osborn的九维度度量法对中国各职业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总的就业人口中,有76.76%会遭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如果只考虑非农业人口,这一比例是65.58%。而经济较为落后、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将会最大”[18]136。但是,这个测算是用美国的职业代码匹配中国的职业,然后按照中国职业分类和O*NET 数据库进行的,结果可能会被高估。Arntz认为该方法对人工智能替代率估计有误,他测算日本人工智能替代率仅为7%,而David使用Frey & Osborn的方法估计日本人工智能替代率为55%。李磊等采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职业分类数据进行分析表明,人工智能会对我国劳动力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就业形势严峻[19]13-22。孙早等的分区域研究发现了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整体呈现“两极化”特征,“工业智能化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对高教育程度的就业需求越大”[20]77,映证了这一假说。陈明生也认为人工智能发展会造成结构性失业。

那么,什么样的职业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呢?学者们也做了大量研究。周文等建立人工智能替代成本和收益分析框架,利用中国教育在线“职业信息大全”资料,得出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替代收益是向上倾斜的曲线。从而,他们认为,“最先被替代的是那些生产率较高、替代成本较低的岗位”,比如生产监督类、保安保洁类、财务审计类、行政后勤类、交通运输类、邮政电信类、仓储类等等[21]171-178。陈明生同样利用中国教育在线“职业信息大全”资料,从对劳动的创造性和情感性出发比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判断“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统计、审计及行政后勤人员将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生产人员和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中大量的就业人口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各产业中研发、分析、经营管理人员和第三产业中的其它产业的就业人口较难被人工智能替代”[22]66-73。周文等与陈明生等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吕荣杰等的实证检验也证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乡村劳动力的替代明显[9]131-137。李晓华则强调那些体面的白领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因为他们从事“程式化且容易数字化的工作”,如“文秘、账务处理、报税、证券交易、新闻稿撰写”等[23]33-34,隆云滔等基于文献的研究认可这种说法。而那些“需要人类本能反应、灵活性的体力工作则很难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或者说即使机器能在这些岗位替代人类,也是成本过于高昂、在经济上不划算”[22]66-73。因为机器学习需要海量数据,但是不是每个行业的数据都可以廉价获得。因此,沈于判断,“某个行业越容易获得完整的数据资料,相关职业越易于遭受人工智能的冲击”[24]239,比如律师、医生等。李佳等认为,金融业受人工智能影响较大,尤其是某些应用程序会替代投资经理和高级管理者[25]31。因此,总体来说,第一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某些工作岗位最容易被机器人、自动化等替代。相对来说,第三产业部分工作机会,即那些容易数字化和数据收集方便的岗位面临替代危险。

2.就业创造说

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另一个效应是就业创造效应,绝大多数的学者赞成这一观点。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人工智能作为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技术,其发展势必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升,从而增加就业总量。埃森哲发布数据,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提高12国40%劳动生产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机器人的应用在全球将会创造17-19万个就业机会。李雅宁等基于103家中国人工智能上市公司2013-2017年数据,测度其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公司就业人数的影响。经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公司就业人数增加0.142%”,而且,“制造业、信息传输技术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类的人工智能上市公司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公司的就业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6]71。杨飞、范从来构建了内生人工智能创新模型,考察产业智能化与益贫式发展的联系。研究发现:“当高-中技能劳动替代弹性大于高-低技能劳动替代弹性时,产业智能化通过新工作创造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促进益贫式发展。”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证明:“产业智能化的益贫性能够很好缓解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27]150-163张鹏飞系统梳理了现有研究文献,认为技术进步会替代旧工作岗位,但更多的是创造出新工作,对总就业没有明显影响,但是会改变就业结构,对女性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11]31。李晓华在谈到哪些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时表示:“后来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机器的出现并没有使人类社会的就业总量减少。”[23]33-34

3.跨期时间效应说

李颖对1980-2018年间被WOS和CNKI收录的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文献进行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发现主要的研究都集中在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两个方面,但是到底是替代效应大还是创造效应大,学者们分歧颇大,观点不一。有学者提出了另一种看法[28]120-127。谢璐等提出人工智能对就业具有跨期时间效应,也就是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分短期和长期,短期内某些行业会出现“机器排挤人”;“长期来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成熟化和规模化,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设计研发、使用和维护等都会增加就业,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群、新行业等的出现也会进一步增加就业”。但是这种短期和长期影响转化还取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速度,速度越快,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越小[10]33-41。苏剑等研究了1959-2017年美国就业与失业情况,发现美国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带来大规模失业[29]78,印证了谢璐等的跨期时间效应说。程承坪等承认人工智能既有替代效应又有创造效应,既替代体力又替代脑力,但“当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工作被AI替代以后,擅长抽象思维、创造性工作、社会问题解决的人才将被大量需求,这类性质的工作岗位将被大量地创造出来”[30]68。

三、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一)基于实地调查研究成果的经验

关于研究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就业的文献数量较少,研究视角也停留在对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上,没有涉及人工智能对就业数量的影响。但是相对于安徽省来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人工智能产业更为发达,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董晓雨等调查了北京市97家人工智能企业,通过分析其对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大于破坏效应,并且创造效应在应用型企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31]109。王琦等同样考查了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深入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就业结构,认为“北京市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不仅在制造业开始显现,在金融业、物流快递业、餐饮业等部分服务行业也开始出现”,北京市已经出现结构性失业,说明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明显。但是,人工智能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处于导入期,“大多处于人机协同阶段,更多的出现人机协作、人机互动而不是完全替代阶段”[32]15-18。因此,需要放大人工智能的创造效应,减少就业冲击。关于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与北京市的类似。彭莹莹等分析了广东省270家制造业企业用工情况,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使用对就业规模具有跨期时间效应[33]68-74。邱玥等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制造业企业就业情况,也得出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跨期时间效应。更加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吴清军等所做的对电商平台的就业测算。他们调查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S平台的20多家商家与服务商和负责智能技术部门负责人,考虑了人工智能与就业、收入和效益之间关系后进行综合测算,“认为人工智能会替代电商的某些简单重复工作,短期内会对电商的就业岗位带来一定消极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会带来电商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为行业总体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34]73-80。

(二)安徽省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基于对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状况较为复杂,是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三个阶段的叠加。每一个阶段对就业数量的影响都是非常复杂的,难以用某种效应说清楚,在这样三期叠加的情况下考察安徽省就业情况更加困难,加之人工智能又是完全不同于机器人和自动化的通用型技术。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人工智能技术,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公认定义。学术界根据人工智能工作能力的强弱,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弱人工智能阶段,即只擅长某种工作,如下棋、人脸识别等;第二阶段,强人工智能阶段,即具有人类通用智能甚至在某一方面超过人类智能;第三阶段,超人工智能阶段,这阶段人工智能不仅具有人类智能,还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类创造力。当然,超人工智能阶段可能难以实现[35]90。如果能够接受这一观点,那么强人工智能时代也就是“奇点”来临时,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具有人类智慧,替代人类完成更多人不能做的事情。这时,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数量的影响将是难以预料的,就连霍金都感到深深的忧虑。

图1 安徽省汽车制造业就业总量(人)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

根据三阶段划分我们可以总结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既有工业机器人使用、工业自动化,也有弱人工智能三种状况。结合前述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对就业数量影响的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具有跨期时间效应。从短期来说既有替代效应也有创造效应,并且替代效应大于创造效应。替代效应表现之处很明显,根据安徽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安徽省人工智能建设方案,安徽省今后将着力推动传统工业改造,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推进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短期内会降低对重复性、体力性和从事危险性工作的劳动力需求,如图1所示。那么,合肥市就业替代效应将会突出,但是短期内不一定会出现就业极化现象;芜湖市和马鞍山市短期内会出现就业替代效应但不明显,不会出现就业极化现象。同时,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替代某些工作岗位时也会创造大量新工作岗位,具有创造效应。因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聚焦于各类智能产品提供,如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语音等等,还有智能芯片研发、类脑智能研究等,这类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更多带来的是工作创造。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指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会增加人工智能研发、管理、监督等新工作。德勤公司报告,英国有80万个就业岗位被替代,但是同时创造了350万个新岗位。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来,安徽省就业总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步增加。

图2 安徽省就业总量及就业结构(万人)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

从长期来看创造效应明显,并且创造效应将会大于替代效应。安徽省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同时还伴随着工业机器人推广和工业自动化。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人工智能替代效应最先发生在制造业,安徽省也正在大规模推广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制造业就业将会面临明显的风险,观察图1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猜测。安徽省制造业就业总数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和北京市相仿,出现了结构性失业。但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北京市金融业、物流快递业、餐饮业等部分服务行业就业数量有明显影响,安徽省目前在这些行业中却没有发现有明显结构性失业迹象,可能是安徽省人工智能发达程度比北京市弱。随着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创造效应必然会大于替代效应。目前被机器人和自动化替代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性、体力性、危险性等中、低技能工作,高技能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人工智能研发等方面。同时对另一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比如人工智能机器销售、检修、维护等等。因此,总体来说,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对未来安徽省就业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新的工作岗位,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带来部分工作岗位的消失,会深刻改变安徽省就业结构,但不会出现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现象。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工作创造效应会逐步显现,对安徽省就业总量不会出现大的冲击。如果安徽省人工智能发展到强人工智能时代,不仅会极大改变安徽省就业结构,就业平衡也会被打破,还会出现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现象。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减弱替代效应冲击。通过文献研究我们看到,中、低技能劳动者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虽然部分高技能劳动者也有被替代的可能性,但是,就目前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来说,大学本科以上劳动者被替代可能性较弱。因此,需要加强对中、低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和再培训,同时加强终身学习教育,以减弱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

第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纵深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放大创造效应。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虽然处于全国前列,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安徽省需要大力培养人工智能研发基础人才、跨界复合人才,鼓励支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推进人工智能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新岗位新就业。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带来的就业问题必须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来解决。

第三,大力发展创新性服务业,积极创造新就业。目前,安徽省服务业水平和层次不高,亟待提升。大力发展创新性服务业,促进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产生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新平台,增加更多就业机会。

第四,建立完善失业制度和救助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巨大社会保障网,但是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未来安徽省要织牢社会保障网,优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更加注重失业与救助制度建设,对失业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加大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同时,给予必要就业技能培训,为其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第五,逐步缩短工作时间,减少劳动力供给。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发展到强人工智能时代,“奇点”来临之时,人工智能产品将会协助人类做更多工作和家庭事务,人们的工作质量等会逐步提高,从而,闲暇时间相应增加。此时,有必要逐渐缩短劳动者工作时间,解放劳动者身心,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休闲、娱乐,或者追求更具挑战性的、人工智能技术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一方面减少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创造更多服务业就业机会。

[1]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工业数字化全国领先[ER/OL]2019-11-18.http://jx.ah.gov.cn/sy/ syzx/snjxyw/14 2135681.html.

[2]中国工业新闻网.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 [ER/OL].(2021-01-14).http:// www.cinn.cn/dfgy/ 202101/t20210114_237636.html.

[3]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十三五期间安徽GDP年均增长8.2%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R/OL].(2020-12-23).http: //jx.ah.gov.cn/sy/syzx/snjxyw/145488231.html.

[4]李锦斌:抢抓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 为实现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ER/OL].2020-06-15.http:// jx.ah.gov.cn/sy/syzx/snjxyw/142136941.html.

[5]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的通知[ER/OL].(2018-5-18).https: //www.ah.gov.cn/public/1681/8371241.html.

[6]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中国声谷:千家企业千亿产值 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ER/OL].2020-12-31.http:// jx.ah. gov.cn/sy/syzx/snjxyw/145505951.html.

[7]李悦,刘艳,毛德成.人工智能在安徽企业应用情况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9(1):24.

[8]闫坤如,马少卿.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及其规约之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31-336.

[9]吕荣杰,郝力晓.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12):131-137.

[10]谢璐,韩文龙,陈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多重效应及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9(9):33-41.

[11]张鹏飞.人工智能与就业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家,2018(8):31.

[12]Frey,C.B.& M.A.Osborne(2013)“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 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M].114(1):254-280.

[13]David. B.(2017)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Probable Job Destractions in Japan:An evaluation[M].43(1): 77- 78.

[14]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7)Job Lost,Job Gained: 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HC/OL]. Retrieved October 10.2019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

[15]王永钦,董雯.机器人的兴起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0(10):159-173.

[16]李磊,徐大策.机器人能否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机制与事实[J].工业经济研究,2020(3):127.

[17]魏下海,张沛康,杜宇洪.机器人如何重塑城市劳动力市场:移民工作任务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20(10):92-107.

[18]陈永伟,许多.人工智能的就业影响[J].比较,2018 (2):136.

[19]李磊,何艳辉.人工智能与就业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13-22.

[20]孙早,侯玉琳.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9(5):77.

[21]周文,耿元.人工智能发展更容易替代哪些工作岗位?[J].中国科技论坛,2020(11):171-178.

[22]陈明生.人工智能发展、劳动分类与结构性失业研究?[J].经济学家,2019(10):66-73.

[23]李晓华.哪些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J].人民论坛,2018(1):33-34.

[24]沈于.对人工智能就业效应的评析[J].学术论坛,2019 (6):239.

[25]李佳,车田天,杨燕.人工智能与就业:替代还是推升[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1(1):31.

[26]李雅宁,何勤,王琦,钟青春.人工智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 (11):71.

[27]杨飞,范从来.产业智能化是否有利于中国益贫式发展?[J].经济研究,2020 (5):150-163.

[28]李颖.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述评[J].党政研究,2019(4):120-127.

[29]苏剑,陈阳.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机制研究[J].中国经济报告,2019(2):78.

[30]程承坪,彭欢.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8(10):68.

[31]董晓雨,邱玥,何勤.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数量、结构与质量——基于北京市97家企业调查数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10):109.

[32]王琦,李晓宇.人工智能对北京市就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6):15-18.

[33]彭莹莹,汪昕宇.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中国广东省制造业企业用工总量与结构的调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9):68-74.

[34]吴清军,陈轩,王非,杨伟国.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大规模失业?——基于电商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经济效益与就业的测算[J].山东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版),2019 (3):73-80.

[35]程承坪.人工智能最终会完全替代就业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90.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I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in Anhui

CAI Min

(Editorial Department,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The AI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is in full swing and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China Sound Valley is a standout, Hefei manufacturing is moving towards Hefei intellectual manufacturing, Wuhu and Maanshan robotics industries are in a remarkable position. The impact of AI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employment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effects: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the creation effect and the intertemporal effect. We also compared field research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AI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employment in Beijing, Guangdong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here China’s AI industry is well developed, and found that the intertemporal effect was more pronounced in these regions. Given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I industry in Anhui and places such as Beijing and Guangdong, we argue that the impact of AI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employment in Anhui Province has an intertemporal effect. In other words, there will be some substitution effect in the short term, while the creation effect will gradually emerge, with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utweighing the creation effect and the employment balance being broken. In the long term, the creation effect is greater than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there will be no major change in the total employment in Anhui. If AI develops to the stage of strong AI phase, the employment balance will be broken. For this reason, Anhui should respond early to possible employment risks.

AI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employment; substitution effect; creation effect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5.17

F019.6

A

2096-9333(2022)05-0111-09

2022-06-24

蔡敏(1974- ),女,河南固始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安徽省效应机器人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