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晚舟:遍地英雄下夕烟

2022-11-12

记者观察 2022年28期
关键词:算力华为

编者按:面对打压,是退缩不前,还是继续开放?基础突破依然任重道远,科技的灯塔之光如何继续领航?9月2日,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回到她了的母校都匀一中并发表演讲,她提到,目前华为正在承受和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路冲波逆折,百转千回”。她认为,解决一切问题和难题的根本在于人才。在这场演讲中,孟晚舟提了不下十次“咖啡”,还谈到了“浆糊”哲学,以及一路走来的所观与所思。本文将孟晚舟此次的演讲内容整理出来,希望与读者共勉。

茶思屋里,咖啡千杯

华为全国各地的园区里有各式各样的咖啡厅,在这里,你可能会偶遇公司高管正在接受访谈;可能会看到外国面孔,正在用流利的中文分享他们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现一群年轻人在白板上推演公式,因为观点的不同而激烈辩论。

即便近几年,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依然建设了许多园区图书馆和咖啡厅,依然保持在员工激励、荣誉表彰、繁荣园区等方面的投入。

我们坚信,科技公司最主要的价值创造是创新,而创新之源来自员工的活力与创造力。未来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持续投入和努力奋斗所创造出来的。

热火朝天的讨论、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是灵感的源泉、攀登的起点。如今,我们在很多大学校园里或者高校附近,建立了“黄大年茶思屋”。

我们鼓励员工走出办公室,与大学教授、科研人员一起喝喝咖啡、聊聊思想,共同探讨产业的方向与未来,甚至是全社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我们鼓励每位员工多读、善思、能辨,从悠久而璀璨的人类文明中获取智慧的力量,从他人和行业的优秀实践中寻找突破的方向,打开思维的天花板,这是“点”的开放;我们倡导每一位员工与内外部专家多喝咖啡、交流思想,借他山之石吸收宇宙能量,这是“面”的开放;我们把先进论文和技术难题公开发布到网上,欢迎行业和社会合力推动、互相启发、竞相破题,让创新的力量奔涌向前,这是“场”的开放。我们努力营造从“点”到“面”,再到“场”的开放,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共同来解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

2019年,一位博士生毕业后加入华为。他的研究方向是“类脑智能”,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2020年起,他经常在茶思屋和高校老师、学生喝咖啡、聊技术,也和不同部门的专家探讨学术、联合攻关,甚至还把市场人员、潜在客户也拉进来,进行前沿技术的推广和联创。

一年多的时间,他在茶思屋喝了1000多杯咖啡。他的团队与产品线联合完成了20多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发表了10多篇论文。面对累累硕果时,他感叹道:“茶思屋的咖啡,都是汗水和火花调制出来的。”

读书万卷,能帮助我们充实理论知识;咖啡千杯,能帮助我们吸收思想能量、激发创新火花。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要求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付出奋斗的汗水。

面对技术封锁时,华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里,我们以勇毅执着的尝试,让目标更加清晰;以所向披靡的勇气,让征程更加璀璨;以飞蛾扑火的热血,让梦想更加纯粹。

科学是无尽的前沿,从基础理论到商业应用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间需要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转换与推动。颠覆性创新,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唯有打开思维边界、打开组织边界、打开人才边界,汇聚无数的大脑相互交流、碰撞、启发,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理论或应用的突破,才有可能像灯塔一样照亮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我们认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皆人才,开放是根本”。今天的华为,作为行业发展的出题者,我们要用世界级难题来吸引和成就世界级的人才。

今年起,我们陆续把自身产业遇到的挑战和难题,通过线上黄大年茶思屋平台向全社会发布,收到了600多位高校老师的积极反馈,参与揭榜的高校达91所。今年8月初,华为向获奖者颁发了“火花奖”,感谢他们对于产业界及科学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也许数年之后,在座的你们也会加入我们,一起攻题克难。

创造价值,就应获得尊重

彼得·德鲁克说过,“大多数人穷尽一生去弥补劣势,却不知从无能提升到平庸所要付出的精力,远远超过从一流提升到卓越所要付出的努力。唯有依靠优势,才能实现卓越。”

在华为,我们并不要求员工“样样精通”“十项全能”,而是鼓励员工在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具有解题、破题能力的“单项突出”人才,才是当前攻坚克难时期最需要的。

华为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将一群人粘合在一起,做一件事情。

二十多年前,华为俄罗斯数学研究所有个年轻的小伙子,从事算法研究。可以说,他是华为早期高薪聘请的为数不多的“天才少年”之一。因为他当初不愿意离开家乡俄罗斯,为了留住他,华为在俄罗斯当地设立了数学研究所。他加入华为之后,不喜与人来往,终日就是摆弄摆弄电脑,打打游戏,偶尔做些数学方面的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看上去似乎碌碌无为,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怪异”天才,在十年后攻破了从2G到3G的算法难题,华为也基于这项成果,推出了一款针对欧洲市场的Single RAN方案,逐步超越我们的竞争对手。

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少数”,也许在某个方面有着常人难以超越的才华。“用人之长、人尽其才”,是我们的用人之道。

第二个小故事的主人公,2016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专业。他加入华为后,从事软件编码开发工作。他说,换个赛道,是源于热爱。在一次次的编程中,悟出编写代码和化学实验之间的相通之处,二者都需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场景下,充分考虑变量因素,以终为始地进行详细设计。时光不负有心人,跨专业不仅没有影响他成为代码达人,扎实的化学功底更是让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破题能力。

其实,华为有许多这样的跨专业科研人才。华为看重的是他们扎实的基础学科积累、创新的破题思维方式。华为早期的电源开发团队中,就有一位主力人员,曾经是位牙科医生。

任正非董事长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既不懂技术,也不懂财务。他就是提着一桶浆糊,把优秀的人粘在一起,拼出一个人才济济的华为。在这里:智慧遇见了兼听开放,有了光芒;热爱遇见了精益求精,有了惊喜;梦想遇见了全力以赴,有了奇迹。

英雄不问出处,创造价值者就应该获得尊重。华为的“浆糊”哲学,核心是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共有共享,保护每一个贡献者的合理利益,形成一个集群。华为粘接了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也粘接了成千上万的外部优秀人才。

唯有依靠优势,才能实现卓越。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新长征

我刚加入华为财务部门时,是从会计做起的。在那个手工作业的年代,会计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每个月末,所有单据都要手工装订成册,我们就坐在办公室的地板上,用冲击钻打孔,用麻线装订。今天,这些工作正在越来越多地由数字技术承载。与如今相比,那时的奋斗过程似乎有点艰苦,但精神的世界却十分富足。

我想说的是,虽然年轻人再也不需要把我们曾经的“万里长征”重走一遍,但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永不过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新长征。

接下来我要分享的这个小故事里的主人公,任正非董事长听完她的报告后说:“你就是我想象中的财务人员!”这位财务人员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毕业后,加入华为,先后在华为的肯尼亚和博茨瓦纳办事处担任项目财务。书本上习得的金融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却不能直接指导我们算清楚一笔账,或者节省一分钱。为了弄清楚,搞明白,她利用周末的时间下站点,了解挖沟、埋管、吹缆、回填的每一道工序,同时恶补当地的免税政策,不仅把每一个合同的账算得清清楚楚,还帮公司节约了高额的成本。用她自己的话说,“下厨房”的过程是枯燥的,但只有亲自完成每一道工序,才能掌握佳肴的秘方。

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人生时刻需奋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新长征。

我们处在一个数字世界,计算能力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底座,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但现在的算力还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算力必然是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未来几万台、几十万台乃至几亿台服务器,如果都能够基于一个操作系统进行实时调度,将带来巨大的算力提升。在计算产业上,中国已经规划了8个国家级枢纽节点和10个集群,形成了“东数西算”“东数西存”的大战略,贵州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使命之一,就是要让算力成百上千倍地提升,让算力为我们带来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世界。大家可能有听说过“元宇宙”这个概念。元宇宙,是与现实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元宇宙的实现需要极大的算力,包括云端计算和边缘计算。

展望未来,元宇宙将在你们这一代得到突破性的发展。用科技推动产业与社会的发展,就是你们这一代人需要持续努力、忘我奋斗的新长征。

数字世界的长征路,我们慨然以赴,求索依然。年轻一代的长征路,你们百花齐放,乘势而上。在追求科技创新、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志存高远、仰望星空的战略家,也需要脚沾泥土、手撷芬芳的实干家。“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目前华为正在承受和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路冲波逆折,百转千回。而我们,从征途漫漫的无常到舍我其谁的无畏,从没有退路的偶然到胜利之路的必然。新的长征路,我们以梦为马,初心如磐。

面对打压,是退缩不前,还是继续开放?在先进部件和先进要素不可获得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的突破,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如何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如何让科技的灯塔之光继续领航?

从前面的分享中,可能已经得到答案。解决一切问题和难题的根本在于人才。我们将坚持开放的人才观,用火花和汗水调制的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用开放的心胸和格局粘接世界的智慧,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猜你喜欢

算力华为
中科曙光:联合发布全国首个“一体化算力交易调度平台”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生产力
新型算力网络架构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算力网络场景需求及算网融合调度机制探讨
杭州“算力小镇”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计算万物 算力之下要有坚实的地基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