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敢攀枝头别样春
2022-11-12李香玉线索惠依琳
文 | 本刊记者 李香玉 线索 | 惠依琳
她拥有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名字——王红梅,可能是因为自己名字中有“梅”的缘故,抑或是梅花那种任凭风霜雪打依然娴静高洁的品质深深吸引了她,王红梅对梅花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感。同时,这种情感也塑造了她,影响了她。疏影清雅、幽香沁人,不惧寒天冻地、不畏冰雪侵袭,她不断从梅花的品格中汲取力量,以梅花的精神勇敢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
王红梅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全国十佳教师,全国优秀实验教师,全国优秀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秉承时代之需,勇担育人使命
回望二十八载从教时光,王红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她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静静生长:“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1994至2004年,王红梅从一名普通青年教师成长为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可谓“一路成长一路歌”,可她自己知道这歌中有笑,也有泪。
这一阶段,王红梅将目光聚焦于学生和课堂,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她虚心向身边的老师请教,一有空就去听课,并且做到听前有思考、听时有记录、听后有交流,不断寻找差异和自身的不足,收获经验与方法。与此同时,她还购买了很多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教学期刊。她读过的每一本书上,都清晰地记录着她的心得体会。她用过的每一册教材,厚度几乎都翻了一番,因为看到相关资料,或是教学有了点滴体会,她都会及时记下,贴进教材,日积月累,便做成了自己的“增补本”。渐渐地,她的教学有了底气、有了生气,她也在此期间被评为宿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宿迁市名教师。
播种良好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王红梅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育人的‘播种’期主要在小学6年,却可以影响他们走60年。如果错过这一关键期,将来花再大的力气,也恐难达到想要的效果。”于是,她提出“让100%的孩子爱上写字,让100%的孩子爱上阅读,让100%的孩子爱上写作”。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她总能千方百计让他们爱上手中的铅笔、爱上写字,让他们感到写字是神圣的事,教他们写出一手漂亮的铅笔字。到了中高年级,她会带学生领略阅读的无限力量,告诉学生“写作是在与自己对话,然后再用自己的文字与别人对话”,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和写作。对学生永远充满殷切的期待,对教学有着永不懈怠的追求,王红梅带着孩子们在语文的世界里徜徉,收获一路芬芳。
悄悄绽放:“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2004至2014年,王红梅走上副校长、校长领导工作岗位,开始认真思考究竟如何办教育。她“心中的人”也不再局限于班级和学生,更包括全体教师及其背后的家庭。“教师是立校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始终坚信,对教师而言,最好的福利就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机遇,最好的情感就是信任他们的能力,最好的关怀就是激发他们的潜能。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同时兼顾教学与学校管理,王红梅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充足,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她边工作边“充电”,几乎天天泡在学校,不仅钻研自己的语文教学,还从学校整体和发展实际出发,仔细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全力为教师和学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那段时间,她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累,并快乐着。“我不后悔,人生虽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很多人说我学习力强,其实是我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王红梅是一个内心笃定的学习者。
2010年,32岁的王红梅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并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名师宣讲团,整整一个暑假,扎到各乡镇,面向教师开展关于专业发展的讲座。2011年,随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第一个人才引进计划,王红梅怀揣着梦想,来到南京。崭新的环境,激发了她崭新的思考。她以“全脑教学”为指导思想,开始了又一轮探索与追求。
默默奉献:“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14年至今,从班级育人到学校育人,再到国家育人,王红梅的教育视野愈加开阔。“尤其是自2019年来到北京之后,我有机会参加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弥补了我以前从教生涯中没有专职任书记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校长的担当——育人不能限于某一所学校,更要为国家的教育尽自己一份力。”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作为教师代表,王红梅受邀参加庆祝大会,观看建党百年盛大庆典。“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当飞机编队呈‘100’字样从我头顶飞过,我的眼泪顿时掉了下来。那一刻,好像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唤醒了我近30年的教育经历,让我明白为什么要来北京做教育,更看到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的教育,哪怕付出生命我都在所不惜。”说到这里,王红梅哽咽了。
近两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双减”等重大教育政策密集出台,王红梅开始研究和思考,如何将宏大的、抽象的、上位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转化为教师们听得懂、想得明白、落得下去的教育理念,成就个性化的学生,成就个性化的教师,办个性化的学校。
以思维发展带动学生成长
笛卡尔说:“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总结专业发展经验,王红梅表示:“我的专业成长比较迅速,那是思维方式赠予了我力量和支持;我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一些成绩,那是思维方式带给我启迪和灵感;我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研究方向,那是思维方式的指引与帮助。孩子的成长也一样,最终是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学习。”于是,“启动智慧全脑,改变思维习惯,唤醒学习潜能”成为王红梅教学的主导思想。在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她带领教师们进行了校本化的“全脑”教学范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将其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和方式,研究成果曾获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王红梅将“全脑”教学范式概括为:预学—互学—展学—研学—延学。预学环节是教学的起点,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好“自学导航”,让学生课前预学。而互学、展学、研学、延学则是依据“乔哈里视窗”原理进行的课堂活动。互学是在预学后,同伴之间相互学习,分享开放区;展学,则是学生针对发现的问题展示、交流,揭开隐藏区;研学,是学生针对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进行研究,擦去盲点区;延学,是学生共同探究未知区,挖掘知识的黑洞。王红梅强调,“这一教学范式,其实就是希望引导学生构建一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站在更高位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规划自我成长路线,以‘全脑’引领学生走向‘全人’。”
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在给王红梅的《全脑语文》作序时讲道:“教育切忌浮华,我们教知识就是教学生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王红梅坦言自己当时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但时过境迁,这句话再度引发了她的思考。“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靠的是什么?首先得有实事求是的思维,其次要有知识、有内化、有开发、有创造、有运用。而教师就是引领学生发展思维的人。”王红梅以“语文大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让学生看语文书,一定要先看目录,问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整体把握,然后引导他们寻找关联,为什么把这几篇课文编到同一单元?为何不能把第八单元和第一单元互换位置?课堂上,她总是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比如“你的思维很缜密”“我发现你拥有椭圆思维”“你这是注重实践的思维”……
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的评价语言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的体态语言会使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发生改变。王红梅强调,新时代呼唤科研型教师,如果教师只做搬运工,只当教书匠,缺乏创造性思维,就难免落后于时代。
带着“火种”出发,怀着初心前行
在王红梅看来,人生最大的财富是经历。一路走来,她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景,巍峨的高山教她如何做到人格的高大,汹涌激荡的江河让她见识了迎难而上的勇气,一望无际的草原使她感受到了胸怀的宽广。她始终胸怀梦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她说:“这份底气和勇气主要得益于‘人’——高处有良师、前面有榜样、身边有益友,是他们让我在逆境中能够反转,在高昂时能够放慢脚步,在徘徊时能够有更多思考。”
父亲身上的军人气质和一辈子刚正不阿、永不言败的精神给了王红梅精神血液,母亲的勤劳持家、与人为善,也在她的心中埋下了细腻的种子。最令她难忘的是3年中师生涯,“那里的恩师,不仅教我教育学、心理学,还教会了我唱歌、跳舞、书法、做手工,是他们塑造了我的性格、完善了我的气质,让我具备了从师的基础。工作后,我有幸不断遇见新的人生榜样,睿智儒雅的蔡小平校长,尝试教育创始人邱学华老师,还有精神矍铄、气质非凡的王兰老师……让我不停学习和成长。我88岁的恩师至今还耕耘在写书一线,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有身边的同行者,我的爱人、朋友、同事,他们的勤奋、努力、乐观、分享,总在感染着我,当我懈怠时,看到他们,就会告诉自己不能掉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在《自勉并勉同志》一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王红梅总是以此自勉,“我的理想是干一辈子教育,前面的路还很长。我越走越明白,只要心中有火种,教育的热情就永在”。所以,王红梅始终没有离开过课堂,直到现在还带班、教课,跟教师们共同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研究课堂教学细节。“如果你想真正走近教师们,就必须站在教学一线的讲台上,因为讲台上有教育的气息,可以通过课堂对教师们进行言传身教,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落在课堂上。”王红梅甘为人梯、忘我工作,努力成为师者榜样。
对于教育,王红梅始终心怀敬畏,她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参加学生聚会,一个女生悄悄跟我说:‘王老师,这次来见您,我是专门戴着弯月形发夹来的。您还记得吗?教我们的时候,您曾戴过一个非常漂亮的、亮闪闪的、弯月形的发夹,每当您一转脸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就能看到它,后来,班上女生就到处去买弯月形的发夹。’其实,我自己都记不清了,没想到当年无意间戴的一个发夹竟成了女生们的‘心心念念’,20多年过去了,她们还记得它。”这让王红梅愈加敬畏教育,就像敬畏生命一样。她说,这种敬畏其实是一种爱,而这份爱就源于她内心有一颗教育的火种,生生不息。
采访手记
人生需要智慧,智慧源自多读书。王红梅热爱阅读,从《论语》《庄子》《孙子兵法》,到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叶圣陶的语文教学,她都有所涉猎。为了跟孩子们有更多共同语言,她也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
她的案头,曾多年放着一本略微泛黄的书——《过去的教师》。临睡前,她总会翻一翻、看一看。“一个时代过去了,杏坛上留下无数平凡而高大的身影,李叔同、夏丏尊、梁漱溟、钱穆、启功……他们弹拨生命的歌弦,为一代代学子斫出生路。我常常想,作为今天的教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站立在讲台?我们给学生留下了怎样的记忆?摒弃浮躁,看淡得失,不忘最初的梦想,不惧道路的坎坷,这种修炼对内是心灵坚定成熟的源泉,对外则是德行闪耀的光芒。”后来,王红梅将这本心爱之书送给了一位正处在迷茫期的同事,那位教师读后深受震撼,对王红梅说这是她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真正用心去读的第一本书。
采访临近尾声,王红梅信手取来一本《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娓娓读起其中一段——5年后,你会是什么档次的女人?有一类女子在淡然寂静中,成了自己期待的那个人,原来这些得到了一切的传奇,只不过是活得很努力的普通人。王红梅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活得很努力。希望我的教育经历能够成为诸多教育人回顾自己的一个参考,愿更多的同行者能够手拉手,用共同的信仰和理想,一起去创造教育的那片绿,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