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与升华
2022-11-11孟远烘
2022年5月初,杨诚找我说要做个个人画展,请我做策展人。我满口应承下来,因为我在2016年被单位委派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专门学习过策展,却一直没有得以实践,如今碰到一个好机会,当然是不可放过。随后他就给我发来国际艺术大师基弗的展览视频,说我们要向这个高度学习,我才知道此任务不轻。后来展期也确定下来了,只有一个月的筹备时间,就更觉艰巨了。
首先面临的是要解题,只有确定下主题,后面的一连串策劃才有方向。杨诚以画山而蜚声于全国画坛,这是在美术圈内众所皆知的,那我就从“山”这个点出发去思考。由山而想到高山,由高山而想到高山流水,由高山流水而想到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钟子期评价伯牙的琴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于是我决定将展览取名为“峨峨”,后来与杨诚商量,他建议加上“兮”字,这样更显古意,于是就把展名确定下来了。接下来是要定展览各板块的小标题。展厅分三层楼,展览也依次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表现“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的巨幅创作,取名为“远古的回声”;第二板块主要是杨诚在写生过程中发现商人对山的过度开采而引发担忧和批判的创作,取名为“当代的轰鸣”;第三板块是杨诚多年来写生大自然美景的精品之作,取名为“自然的清音”。三个板块的标题都与声音相关,与“峨峨兮”这个有关音乐的主题一脉相承,可算得上是完美契合。
解题之后,是要升华。题旨既然与音乐相关,我们索性就为每一个板块的其中一幅代表作品配上原创的音乐,在展览的现场播放,通过音乐去烘托和阐释画意,为观者提供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其实高山本来就需要流水相托的,高山流水、阴阳相生,相辅相成才构成完整、和谐的整体,因此音乐与画作也构成不可缺一的整体。例如在花山主题的音乐中,有猿猴的喊叫声,有铜鼓的敲击声,带领观者进入远古、荒蛮的情境,展现了这些大尺寸的画作史诗般的恢宏视野。在残山主题的音乐中,则有刺耳的马达轰鸣,甚至有炸石的爆破声,反映了画家对现实的痛惜与愤怒,给人以心灵上的触动和震撼。在自然的主题音乐中,有流水声、鸟鸣声、蛙声,为观众营造出静谧、野逸的气息,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
可以说,展览的标题和现场的音乐,烘托和升华了作品的意蕴。当然,这些只是外在的辅助手段,展览的核心本质还是要落实到作品上来,而作品之所以要在展厅陈列,而不是在别的地方陈列,就是要通过展陈设计艺术,让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充分的彰显,构建出观众必须要到展览现场观展才能体验到的“现场感”魅力。这也同样需要解题和升华。
一楼板块全部是花山主题的创作,大部分作品尺幅都很巨大,因此,在展陈上需要一个通透的空间,在一定的距离下观赏才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于是我们把原来摆放在展厅中间的展板全部撤走,只留下四根柱子,采用中轴对称式的摆法悬挂作品,这样的摆法,使得一楼的展厅像是一座地下宫殿,端庄华贵。又或者像是洞穴,这些花山壁画就真的成了洞穴壁画。这是我们对一楼展陈的解题。在升华上,有两幅竖幅的作品在高度上超出了地面至天花板的高度,只能倾斜着摆放,本来这是将错就错的无奈之举,不料却成了歪打正着的绝妙之笔,这种倾斜的摆放,与花山岩画本身倾斜的峭壁不谋而合,并且造成了新奇感,成为一大亮点。
二楼板块是带有批判性和当代性的表现现实的作品,尺寸虽然不如花山系列作品那么巨大,但也不小,因此在展陈上,基本上以一面墙一幅作品去陈设,留下大片的空白,其实是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也使得展厅显得特别空灵。此层展厅在展陈上的点睛之笔是有四幅作品,画的是一座山的四个面,因此我们用展板围出了一个空间,正好是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挂上山的四面的作品,让观众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完成具体的山的整体形象。这个空间位置在展厅靠里面一点,避免了空间分割的对称呆板性,并给展厅的前半部分留出宽阔的空间,增强了空灵感。
三楼是写生作品,尺寸相对小些,因此我们布置得稍密些,与下面两层楼的展示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摆放的逻辑是按写生的地域、题材和色调等布置,环绕于四周展墙,中间摆放长凳,既提供休息的地方,体现人性关怀,同时也让观众能更放松、更长时间地欣赏和研究作品。
以上是每层楼具体的展陈解题与升华。在总体展陈的解题与升华上,我提出要把作品研究的背景和过程展现出来。因为杨诚到中央美院油画创作高级研究班学习之后,形成了一套严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研究和作画系统,把这些研究的背景和作画的过程展示出来,既能让观众了解作品背后的内涵,增加可读性,又能让有心者直接学习到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创作系统,这也是展览目的之一,即实现教育功能。在具体的实施中,杨诚找来了研究花山岩画的环首刀、各种地貌各个年代岩层的石头,以及采石的器材等,小件物品放置在特制的精致木箱中,作画的过程则选取了两件代表性作品的作画草图进行展示,这些既丰富多样又不泛滥堆砌的实物,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它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必要的学术性、研究性的展示,而不是故弄玄虚的花招。特别是设计和布展公司提供的反光薄膜,铺在每层楼各一幅代表作品前的地面上,造成特别的视觉效果和意外的视觉之美。在一楼宽达十一点四米的主打作品《花山岩画·家园》前,薄膜反射出山的倒影,犹如水面,它甚至把光线折射到画的下面,真的有波光潋滟的效果,这又是意外之得,起到了升华的作用。二楼展示采石现场的机器、油桶、草帽、碎石等,无声地控诉着采石的野蛮、商家的贪婪,像是一件装置作品,也使主题得到了升华。而在一楼开幕式大厅的海报前,我们在地面铺设的反光薄膜上放了一艘竹筏,供观众合影留念,既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又不影响展览的严肃性和学术性。
有人说“魔鬼在于细节”,确实,我们连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例如小至作品的标签,考虑到每层楼不同的主题,我们均对应地使用不同颜色的标签,一楼以土红色为主,贴合花山的主题;二楼以黑白为主,贴合批判的主题;三楼以绿色为主,贴合自然的主题。此外,我们还摄制了近半个小时的纪录片,在每层楼进行视频播放,让观众深入地了解画家的思想理念、作画过程,以及策展、布展的经过。
上述即我们对展陈的解题与升华,而就杨诚而言,我认为他也是在做油画山水创作的解题与升华。最初他只是选择以山为主体表现对象的风景画写生,是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描绘。后来他发现了采石对山体的破坏之后,就创作了一系列批判这种现象的有思想性的创作,这是对人的生存环境进行思考,是一种艺术升华。接着,当他去了宁明花山写生之后,他把目光投向远古的文化遗产,他在挖掘人类文明在各个文化层中对生命的理解与实践,这是又一次的更大的升华。他拾级而上、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创作实践,为油画风景画创作的深度和力度,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解题与升华的答卷。
推而广之,在对广西油画甚至于广西美术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如何解题与升华?我认为21世纪初我们利用本地域风景资源优厚丰富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漓江画派”在风景写生创作方面的长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完全正确的解题思路。在风景写生创作提升到一定高度之后,为了弥补人物画发展的不足,我们又同时大力发展人物画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创作,也是极为明智的。而现階段,则是已经到了升华的阶段。要使创作得到升华,就要深入挖掘本地域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利用和转化这些资源,把它们变成自己绘画创作的深厚的文化背景、高瞻远瞩的格局和视野,以及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审美特征的风格和语言。在这些方面,杨诚提供了他的解题思路,其实还有很多艺术家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题方式,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加明确这个方向,形成合力,构建出更加繁荣、更有深度、更具特色的美术发展态势。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对策展和理论这两个方面重视得还不够,策展理念、展陈设计和理论建设上还显得薄弱,而这恰恰又是影响一个地方美术的发展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重视,把它们建设好。
本次展览是我策展的首次尝试,得到了杨诚先生的充分信任、高度配合甚至是出色执行,展览也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大家基本上都是用“震撼”二字去评价本次展览,我想主要是因为杨诚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学术品质高度和视觉感染力度。张燕玲主编也观看了本次展览,嘱我就此次展览写一篇文章,我刚开始颇觉为难,无从下手,后来想到这也像我做展览策划一样,先是解题,再做升华,于是形成了这篇小文。完成了这篇短文,我想我收获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那就是:解题+升华,我想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运用到任何地方。
(孟远烘,《美术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