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岔村的甜蜜“慢时代”
2022-11-11杨晓彤
杨晓彤
供销社、邮电所、老食堂、铁犁、手推车、石磨……走进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齐岔村上梁老街,仿佛进入时光隧道,这些老房子老物件带来了一波波“回忆杀”。齐岔村坐落于六盘山东边,这里排排红砖瓦房随着山势起伏镶嵌在两山之间,片片麦田犹如绿毯一般从山脚铺展开来。近年来,齐岔村打造的“怀旧游”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亮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入这个小山村。
旧校舍改造成民宿,废弃的老房“变身”食堂,杂草丛生的空地长出鲜嫩葱翠的时令蔬菜……齐岔村对原上梁乡街道旧址进行了修葺完善和改造提升,修缮了38间民房作为民宿,建成了大食堂、木匠铺、皮影室、茶馆、铁匠铺等10间功能房,村民紧跟发展步伐,纷纷在老街经营起特色体验店。
“老街带动32户36人就业,去年收入达26万。今年,借助村里发展旅游产业机会,我也计划在老街经营一家民宿,把日子过得更红火。”齐岔村村委会主任魏宏强说。以前的老村,如今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综合体,为村民致富提供了平台。
齐岔村位于宁夏与甘肃交界处,处于隆德县打造的凤凰岭三十里生态旅游长廊末端。齐岔村原属上梁乡8村之一,在其他7个行政村移民后,上梁乡撤并,齐岔村划归凤岭乡管辖。齐岔村承继了上梁乡的面积,“合并”了原李家沟村的红色遗址,这让村子发展旅游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进入老街,入口门头上鲜艳的五角星、颇具时代感的建筑和墙画、随风飘扬的红色旗帜,这些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画面出现在了眼前。李家沟曾孕育了隆德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下力量。1945年9月,中共甘肃工委派陈添祥化装成走乡串户的货郎,从边区来到隆德县,以李家沟为落脚点,以转乡卖货为掩护,建立隐秘据点,在贫苦农民中进行革命宣传,秘密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地下活动。陈添祥在凤岭乡李家沟开展地下活动的4年中,在保存自身实力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党组织交予的各项任务,顺利发展党员23名,为迎接隆德解放,建立基层政权奠定了政治基础。
除了红色旅游、怀旧旅游,齐岔村的特色产业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齐岔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劳务输出,实现了产业增收致富。全村累计修建圈舍51座、青贮池30座,牛存栏量达到220头;同时利用上梁移民区生态特点,建成了中蜂养殖区、蜜蜂研学馆,养殖窑洞中蜂950窝,产蜜5700斤,预计经营性收益91.2万元。村集体流转土地种植农作物1100亩,预计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魏宏强带着记者参观了中蜂养殖区的蜂箱,“每100窝蜂设置1个智慧蜂箱,实时监测蜂巢温度、湿度及蜜蜂生长情况,我们把中蜂养殖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打造蜜蜂养殖、蜂业技术、产品加工、蜂疗保健和研学旅游为一体的蜂旅融合示范基地。”魏宏强介绍道。
68岁的王世军有50多年的养蜂经验,一度因农活忙不过来“歇业”了。“后来乡里免费发放蜂种,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养了”,他于2020年开始重操旧业饲养中蜂。 结合养蜂经验与现代技术,中蜂从最初四五箱,繁殖到现在23箱,1年收入4万多元。蜂箱上工蜂成群结队进进出出,甜蜜的事业在辛勤劳作中酝酿。如今,蜂产业真正成为村民们的“绿色银行”。
齐岔村“村委”对村产业的下一步发展还有很多规劃:依托上梁老街蜂蜜加工厂,收购全县养蜂农户蜂蜜,解决农户蜂蜜销路问题,帮助农户增加收入;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培养本土带货主播,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品附加值;吸引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持续美化绿化村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依托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打造旅游长廊。
无论蜂产业还是牛产业,它们都将与旅游业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这个小山村的富足与振兴。作为“外来人”的我们,也会在这个田园小村收获一份闲适和喜悦:在齐岔村参观完肉牛、中蜂养殖,拎上几罐鲜蜜,走进上梁老街,在老茶馆熬一罐浓浓的罐罐茶,捧着茶缸子从缝纫部转到木工店,再坐下来看看老铁匠如何打铁;如果略通棋艺,就和爱下象棋的老人对弈几局;可以在人民广场看一场露天电影,也可以在邮局里投递一封信件,“回到”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重温那份独有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