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吃一颗苹果
2022-11-11杏仁
杏仁,就是一个北方姑娘。希望心和草原一样宽广,希望用文字治愈自己,也能治愈你。
曾在《花火》杂志发表《白马溜过彩虹桥》《哲里木路骄阳似火》《红豆坠落宇宙》《银河有迹可循》等短篇小说。首部长篇作品《夏日乌龙茶》正在杂志连载中。
某天我刷微博,看到一个博主发——“你经历过最惨重的失败是什么?”
我刷著评论区,脑海中不知不觉地回顾了一番自己的人生,然后默默输入一条新评论。
“我二十多岁,还没经历什么特大失败。普通学历,稳定工作,平凡但有爱的父母,还不错的结婚对象。连基金买的都是最稳定的那一种。”
我知道这样的平凡来之不易,值得珍惜。但有时候我也会羡慕别人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曾和朋友说:“我的阅历太少,怎么能写出好的小说呢?”
朋友当时回我:“那你就写写普通人的故事。”
我一直记得这句话。
我写小说的机缘恰巧来源于我人生最迷茫的一段时间。
如果早一些看到开头的那个话题,我肯定觉得当时的自己就最失败。
考研失利,工作没着落,天天窝在家里。爸爸的朋友想给我介绍工作,我都拒绝了。还记得爸爸那时候无奈地回复人家:“唉,我也不知道她每天在学什么。”
搞笑的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
那时候我刚毕业,心比天高,却接连碰壁,难免不知所措,于是总要假装自己很充实。
灵感也就是在那时候频频出现。
主要是人太闲,思维因此更活跃,总要通过什么方式发泄一下。
于是我开始写小说。一开始以自己的故事为灵感,后来学着虚构人物。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人物塑造更丰富的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有小粉丝微博私信我,说看我的故事感同身受,感觉自己被治愈了。
每次收到这样的私信我总是特别开心,觉得自己认真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那段时间我也恰好脱离了迷茫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边写小说,用虚构的方式鼓励现实中的小读者,边在便民大厅做服务人员,手把手地教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办理业务。
忙碌之余,我会观察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中有吵吵闹闹来办理离婚的中年人,有意气风发刚拿到营业执照的年轻人,也有步履蹒跚、独自来开具发票的老年人。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的生活的影子,积极的或消极的,沉默的或肆意的。
但都有一个主题——他们都在认真努力地生活。
我看到平凡生活里的烟火气,最鲜活,也最有生命力。
后来我写作时总是想更“接地气”一些。故事不算跌宕,人物经历也简单,但他(她)一定在成长。
短篇到九千字就结束,而在我的脑海中,他们还在自己的轨迹上继续前进。对我来说,故事的结尾不是他们的结局,他们不被HE(好结局)或BE(坏结局)限定。
有时候我会非常感伤于纸媒没落,杂志陆续休刊。因为我很喜欢短篇这种形式。
浓缩漫长人生的一段经历给你看,感情也是凝练的,每段对话都会字斟句酌。虽篇幅有限,但最能体现普通人的感受和生活。
我还会继续写,继续收集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瞬间。
最后放一句我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
“活着其实很好,再吃一颗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