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档案文献资源绽放西迁精神时代光芒
2022-11-11史瑞琼慕倩茜
文/史瑞琼 慕倩茜
交通大学西迁时的乘车证
一、以“守”为基,挖掘红色档案文献资源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馆藏文献中有一件珍贵的实物——一张印制于1956年9月2日的粉色乘车证。乘车证的左上角是高楼和书桌的图案,右下角是一辆疾驰的列车。上方的一行字格外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短短10个字,映射出交大西迁所应担负的时代使命。
挖掘相关档案文献,交大西迁的历史背景与创业历程清晰呈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之时,西部作为我国的战略要地和稳固的后方,其建设发展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基于此,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决定将沿海的部分高校迁往内陆。交通大学西迁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科教力量支撑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教育布局调整。
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党组向国务院呈报《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这份报告也成为高教部报送党中央决定交大西迁的最早文字凭证,经陈毅、陈云、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周恩来(按批阅先后顺序)等中央领导审定,交通大学内迁一事在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初步确定下来。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交通大学迁校文件
迁校之事可谓事繁责重、千头万绪,为了团结动员全体师生员工的力量,学校多次召开会议向师生们传达、讲解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大家深刻认识到迁校的重要性,表示热烈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为保证顺利开学,西迁方针是边建边搬。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两地政府及当地百姓的鼎力支持下,勘察校址、校区建设等事宜井然有序地开展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西安新校园主体建筑建成,静待师生。
1956年第一批迁校师生手持这张薄薄的乘车证从上海出发,怀揣着“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那里就是家”的信念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他们高唱着“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慷慨激昂的旋律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一路向西。
1956年9月10日,西安新校区的首次开学典礼借用了当时西安最豪华的人民大厦礼堂举行,这张黑白照片记录了当时的盛况。那天,这座二层礼堂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省、市和兄弟院校的负责同志以及专程从上海来的几位系主任参加了大会,交通大学迁校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至此,交通大学首批迁校任务圆满完成。
二、以“用”为本,讲述爱国奋斗故事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老同志在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之后,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想和总书记说说心里话。11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同志们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为了用好档案文献中关于交大西迁的丰富红色资源,西安交通大学建成交大西迁博物馆,并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即2018年12月11日,面向社会正式开放。展馆中陈列着2000余件珍贵展品、图表等,时间跨越三个世纪,涵盖文件、图片、实物等档案资料。它们作为光阴的守护者,历史的见证者,将交大在百余年历史中沉淀下来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爱国奋斗的故事向参观者们娓娓道来。
展馆中的一封书信,将我们带回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随着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曾是国防前线的沿海地区工业建设将要重新启动,“交大迁校是否必要”这一问题在全社会引起热烈讨论。在一阵各抒己见的讨论中,交大师生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通过以上的多种技术措施,实现土墙日光温室的升级改造,使土墙温室在充分发挥保温蓄热能力强的优势的基础上,快速的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使用年限,提高投资效益和节能能力。
那是交大著名校友钱学森同志在听说了迁校讨论后,专程写信表明自己的看法。他在信中写到:“迁校问题已经得到党和政府高级领导的注意。他们对这问题一定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研究……我相信,他们的决定是明智的。我们应该服从并支持这样的决定……既然承认党能领导科学,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党的决定呢?”寥寥数语激励着交大师生在迁校问题上应该将党的决定作为行动的方向。
的确,交通大学从建校之日起便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校。无论是沪上“民主堡垒”的光荣称号,还是“听党指挥跟党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的西迁壮举,无一不反映着一批批知识分子将自身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坚定决心。迁校时,在彭康校长的带领下,交大党委17位委员中16人去了西安。学校在册的76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有余。其中近50名教授和副教授带头西迁,更是给青年师生做出了表率。
交大西迁博物馆内展示的红色档案文献资源,生动地反映出交大人听党指挥跟党走,坚决贯彻中央决定的迁校创业历程。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教授率先垂范、青年奋勇向前、巾帼不让须眉、后勤保障有力,最终实现了大部分系、师生迁往西安,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为西部发展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交通大学1956年在西安举行开学典礼(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图片)
钱学森给交大师生的一封信(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
三、以“承”为要,绽放西迁精神时代光芒
“交大西迁是教育服务国家建设,造福西北的伟大壮举。交大依托西北、扎根西安,为陕西及整个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陕西经济追赶超越,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培养更多第一等人才,引领推动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迁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交大人,新时代条件下,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更要坚定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
……
这些都是交大西迁博物馆留言簿上记录下来的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参观者的感受。这些尚带温度的留言,既有普通个体的励志谨言,又有单位团队的雄心壮志;既饱含着对伟大祖国的挚爱深情,又传递出对学校的殷切期待……无论何种,都充分说明,“西迁人”的感人故事,已经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成为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传扬爱国奋斗精神、奏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考察期间,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建党百年之际,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利用档案文献资源建成的交大西迁博物馆已累计接待50万余社会各界人士,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使深藏于历史文献中的西迁故事广为流传,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红色档案是光阴的守护者,是文明的承载着,它记录着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蕴含着百年大党永葆生机的成功密码,珍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故事。
未来,我们将立足岗位,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记录好、留存好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从红色档案中汲取奋进力量,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