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用于骨外科创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2022-11-11丁凤亚
丁凤亚
(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6023)
创伤性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外界应力作用导致的骨折类型,其骨折类型以股骨骨折、胫骨骨折等骨折类型较为常见,在骨折后患者肢体功能出现障碍,肢体活动受到限制,需尽快采取治疗措施[1]。手术是对于创伤性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可通过复位和固定骨折端,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但在手术后,创面尚未愈合期间在创面的炎性因子渗出增多,易引发创面感染,因此,还需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其他治疗措施。针对于创面愈合,临床主张对其开展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封闭式负压引流疗法是一种常用于创面处理中的方法,可促使创面逐渐愈合[2-3],但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时易出现管道堵塞情况,而近年来,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逐渐被用于临床创面处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探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对于骨外科创伤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选取医院骨外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5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与接受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5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开展回顾性对比和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样本收集于医院骨外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5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与接受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5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样本,分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为(47.63±12.04)岁;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事故、跌倒致伤分别为43例、2例、5例;骨折类型为股骨骨折29例、胫骨骨折21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为(47.98±12.21)岁;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事故、跌倒致伤分别为43例、3例、4例;骨折类型为股骨骨折28例、胫骨骨折22例。组间开展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的对比,统计学结果均P>0.05,证明一般资料间的均衡性良好,研究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得到批准。(1)纳入标准:经由影像学检查、症状观察,确诊创伤性骨折;年龄已满18周岁;患者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具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指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术后开展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在治疗期间始终保持清醒意识,配合治疗。(2)排除标准:在认知、精神方面存在严重障碍;术前存在全身感染;术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术前存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
2 方法:在观察组中开展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清理创面存在的坏死组织,在硅胶引流管上增加小孔,剪出2个上侧孔,再将硅胶引流管插入泡沫敷料中,并放置于创面,应用医用胶布固定引流管,将一层无菌生物半透膜覆盖在创面上,使其与硅胶引流管贴合且无缝隙,在无菌生物半透膜上修剪出1个小口,再在无菌生物半透膜上覆盖一层无菌凡士林油纱,使创面形成封闭的负压环境,再将引流管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接,开展对患者创面的负压吸引,压力设置为70-120 mmHg,后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调节压力。在对照组中开展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清理创面存在的坏死组织,将硅胶引流管放置于创面,应用医用胶布固定引流管,将一层无菌生物半透膜覆盖在创面上,使其与硅胶引流管贴合且无缝隙,在无菌生物半透膜上修剪出1个小口,再在无菌生物半透膜上覆盖一层无菌凡士林油纱,使创面形成封闭的负压环境,再将引流管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接,开展对患者创面的负压吸引,压力设置为70-120 mmHg,后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调节压力。
3 观察指标:2组对于敷料更换次数、敷料维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开展对比;2组对于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睡眠质量状况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开展对比。根据创面愈合情况对创面愈合效果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为:(1)甲级:创面表皮完全愈合,无红肿;(2)乙级:创面表皮基本愈合,有轻微红肿现象;(3)丙级:创面表皮未能愈合,有明显红肿现象。血清炎症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降钙素原(PCT)采用免疫层析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疼痛评分:在患者疼痛感评估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VAS的分值范围从0-10分,分数与疼痛程度呈正比。舒适度评分:对于舒适度开展评估时,应用一般舒适度状况量表(GCQ),量表包含有28个条目(1-4分),总分28-112分,分数越高,患者感觉越舒适[4]。心理状态评分:对于焦虑和抑郁这2种心理情绪开展评估,分别选择SAS量表、SDS量表,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临界值设置为50分、53分,分数与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呈正比[5]。睡眠质量状况指标:应用多导睡眠图监测仪对患者入睡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长开展监测,而在对于睡眠质量开展评估时,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最高21分,最低0分,得分的高低与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比[6]。生活质量评分:对于患者开展生活质量的评估,选用世卫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量表包含的4项内容分别为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单项计分从0-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7]。
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开展对比用(%)表示,实施x2检验;计量资料开展对比用(±s)表示,实施t检验。当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敷料更换次数、敷料维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对比:敷料更换次数观察组比对照组更少(P<0.05),敷料维持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长(P<0.05),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更短(P<0.05)。见表1。
表1 2组敷料更换次数、敷料维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对比(±s)
表1 2组敷料更换次数、敷料维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对比(±s)
注:*较之对照组(P<0.05)
组别 敷料更换次数(次)敷料维持时间(d)创面愈合时间(d)对照组(n=50)3.68±0.71 7.31±1.85 23.46±2.15观察组(n=50)2.73±0.54*5.09±1.30*20.52±1.87
5.2 2组创面愈合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创面愈合效果对比,创面甲级愈合率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不良事件2组发生率组间对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2组创面愈合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5.3 2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对比:在治疗后,2组血清CRP、PCT、IL-6、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2组血清CRP、PCT、IL-6、TNF-α水平的对比,治疗前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 0.05)。见表3。
表3 2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对比(±s)
表3 2组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对比(±s)
注:#较之治疗前(P<0.05),*较之对照组(P<0.05)
组别 时间 CRP(mg/L) PCT(ng/ml) IL-6(pg/ml) TNF-α(mg/L)对照组(n=50) 治疗前 9.83±1.61 1.35±0.40 176.61±32.49 16.81±3.10治疗后 7.02±1.27# 0.69±0.23# 114.50±25.87# 13.49±2.46#观察组(n=50) 治疗前 9.72±1.64 1.34±0.43 175.28±33.52 16.62±3.12治疗后 5.89±1.06#* 0.46±0.15#* 87.64±19.32#* 10.83±2.07#*
5.4 2组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对比:在治疗后,2组疼痛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2组舒适度评分均比治疗前增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疼痛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更低,而组间舒适度评分对比,则观察组明显更高,均P<0.05。见表4。
表4 2组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对比(±s,分)
表4 2组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对比(±s,分)
注:#较之治疗前(P<0.05),*较之对照组(P<0.05)
组别 时间 疼痛评分 舒适度评分对照组(n=50)治疗前 5.41±1.60 87.95±3.22治疗后 3.18±0.97# 92.80±4.57#观察组(n=50)治疗前 5.29±1.64 88.17±3.15治疗后 2.24±0.73#*98.73±5.08#*
5.5 2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在治疗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2组均明显比治疗前降低(P<0.05),而组间对比焦虑和抑郁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5。
表5 2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分)
表5 2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分)
注:#较之治疗前(P<0.05),*较之对照组(P<0.05)
组别 时间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对照组(n=50)治疗前54.41±6.90 56.28±7.61治疗后45.74±4.13# 47.76±4.27#观察组(n=50)治疗前54.19±6.94 56.03±7.80治疗后40.90±3.74#*41.85±3.81#
5.6 2组睡眠状况指标对比:在治疗后,2组入睡潜伏期均比治疗前缩短,2组实际睡眠时长均比治疗前延长,2组睡眠质量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后,入睡潜伏期观察组比对照组更短,实际睡眠时长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长,睡眠质量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均P<0.05。见表6。
表6 2组睡眠状况指标对比(±s)
表6 2组睡眠状况指标对比(±s)
注:#较之治疗前(P<0.05),*较之对照组(P<0.05)
组别 时间 入睡潜伏期(min) 实际睡眠时长(h) 睡眠质量评分(分)对照组(n=50) 治疗前 64.45±12.71 5.16±1.04 15.20±2.35治疗后 42.63±8.75# 6.49±1.20# 11.26±1.58#观察组(n=50) 治疗前 64.70±12.58 5.21±1.06 15.27±2.32治疗后 33.79±7.94#* 7.62±1.13#* 9.60±1.41#*
5.7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对比治疗前,对于生活质量评分,2组在治疗后均明显增高(P<0.05);在治疗后,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7。
表7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7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较之治疗前(P<0.05),*较之对照组(P<0.05)
组别 时间 生理 心理 环境 社会关系对照组(n=50) 治疗前 74.21±5.30 73.64±5.27 74.52±5.19 74.39±5.02治疗后 82.93±6.85# 82.40±6.13# 83.27±6.30# 83.14±6.54#观察组(n=50) 治疗前 74.68±5.12 73.91±5.19 74.80±5.24 74.75±5.08治疗后 89.75±6.48#* 89.07±6.02#* 90.14±6.15#* 89.96±6.27#*
讨 论
创伤性骨折主要是指受到外部暴力作用于骨平面而引发的骨折类型,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事故等,随着近年来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事故等意外事故增多,导致创伤性骨折的发病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在创伤性骨折发生后,患者骨折端的肢体活动受到限制,肢体功能出现障碍,因此,一旦发生创伤性骨折,需尽快采取治疗措施,以免其骨折治疗被延误而致骨折端畸形愈合[8]。
针对创伤性骨折,临床治疗时主要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通过复位和固定患者骨折端,可促使骨折线对齐,促使骨折端逐渐愈合,使患侧肢体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而由于创伤性骨折多为开放性骨折,患者骨折端皮肤发生破裂损伤,使骨折端显露,骨折端显露会增加创面感染风险,因此,为改善创伤性骨折患者预后,做好其创面处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封闭式负压引流是创面处理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手段,主要是通过留置硅胶引流管,在硅胶引流管上覆盖无菌生物半透膜,形成封闭式环境,确保引流管处于负压状态,在封闭式负压状态下创面分泌物可充分引流,减少创面炎性因子的存在,降低感染风险,还可促使创面的细胞膜扩张,促使细胞受损信号向细胞核传递,增加创面愈合生长因子释放,诱导创面肉芽快速生长,使创面愈合速度加快,且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时应用的无菌凡士林油纱和无菌生物半透膜可隔绝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封闭式负压环境下病原微生物较难存活[9-10]。常规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可起到修复创面、预防创面感染的作用,但由于创面往往存在炎症反应,分泌的脓性液体增多,在风干后易堵塞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的引流管,还可能会因表皮伤口大、覆盖支力点不同而致漏气情况。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封闭式负压引流的技术进行了改善,形成了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相比于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主要是通过在硅胶引流管上剪小孔,将硅胶引流管置于泡沫敷料中,这种方法可实现负压引流时低流量与大流量的冲洗,增加冲洗力度,将分泌物稀释,避免分泌物风干后对引流管造成堵塞情况[11-12]。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了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实施了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对比2组研究结果后发现:(1)敷料更换次数在观察组中比对照组更少(P<0.05);敷料维持时间在观察组中比对照组更长(P<0.05);创面愈合时间在观察组中比对照组更短(P<0.05);不良事件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中的发生率在组间对比,观察组更低(P<0.05);对于创面愈合效果开展对比,创面甲级愈合率在观察组中比对照组更高(P<0.05);在治疗后,在2组之间开展血清CRP、PCT、IL-6、TNF-α水平的对比,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这说明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可使敷料维持药性的时间延长,减少敷料更换次数,避免频繁更换敷料而致创面受到影响,从而使创面有效愈合,且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可减少诸如管道堵塞、漏气等不良事件,其治疗安全性得到保障。(2)在治疗后,在组间对于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开展对比,观察组中明显更低,而在组间对于舒适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开展对比,则观察组中明显更高,均P<0.05。究其原因为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患者创面愈合速度更快,使其肢体功能逐渐恢复,从而减轻患者躯体不适症状,进一步减轻对患者睡眠、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骨外科创伤性骨折患者,相比于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可减少敷料更换次数,延长敷料维持时间,减少不良事件,使创面能够更快、更好地愈合,还可减轻炎症反应、疼痛感,使患者更感舒适,有利于改善其心理及夜间睡眠,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