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山海江城一体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建设实践
——以泉州市为例

2022-11-11张洪升王鲁豫

南方自然资源 2022年10期
关键词:泉州市廊道公园

张洪升,王鲁豫

1.泉州市规划勘测研究院,福建 泉州 350500

2.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湖北 武汉 430072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快速城镇化[1]给我国带来了城乡空间边界模糊、用地无序蔓延、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空间逐步侵蚀等问题,对发展的空间、质量、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民生观、生态空间综合效益至上的绿色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统筹治理的系统治理观,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保护与发展的内涵关系,阐明了对国土空间实现整体保护、统筹发展、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所能实现的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综合效益,生态系统保护成为各级各类规划的核心和关键,生态系统修复和提升的实践也在各地开展。

1 泉州市生态空间基本情况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土地资源丰富,陆域面积11 015 km2,3 组7 条不同走向的断裂带造就了该市多级层状的地貌空间结构,市域有山地、丘陵、台地、山间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形成由西北山地风貌区、中部丘陵风貌区和东南滨海风貌区构成的“北山、中丘、南海”的自然风貌基底[2]。泉州市域生态系统格局可以概括为“三大山脉、两大水系”。该市森林覆盖率为61%,境内溪流密布,总长度为3 705 km,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63×109m3。陆域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2 176.27 km2,占全市陆域面积的19.71%;海洋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为2 307.16 km2,占海域面积的40.46%,主要集中在渔业产卵区和泉州湾河口湿地。

泉州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生态环境上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如城市规划区南翼片区部分乡镇过度利用石材矿资源,导致矿坑密布,粉尘飞扬,生态环境恶劣;环泉州湾地区农林用地2016—2020 年5 年内减少了74.7 km2,生态空间受到侵蚀;海岸带自然岸线遭到破坏;晋江、洛阳江两大水系岸线生态系统退化,滨水绿色空间断裂;城市山体因工程建设破碎严重,整体呈现城与山、海、江流联系松散,甚至分离割裂的状况。

2018 年末,泉州市启动全局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提出遵循城镇自然山水脉络,用绿道及其他绿化空间串起山林、水体、湿地、田园等自然资源,形成相互衔接、连绵成片的生态体系[3],随之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实施的整体思路:形成一套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技术标准,实现全市“一盘棋”,保障规划与建设质量;制定市、县传导的生态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系列面向实施的示范型建设项目;设定生态系统的管理与实施组织,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研究生态系统的政策创新机制,扎实有效推进相关工作。

2 生态系统保护规划方案

2.1 生态系统规划空间格局

根据泉州市自然地貌、山水海湾与城市相拥形成的空间格局,规划编制单位将生态系统空间划分为生态屏障、生态廊道、生态体验区3 个层次,3 个层次的功能不同,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也不同。其中生态屏障在城镇集中建设区周边,强化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集中建设区的过渡与衔接,可满足人民群众一月一次的使用需求;生态廊道在城镇集中建设区构建框架内,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防止城镇开发无序蔓延,保障生态空间规模,满足人民群众一周一次的使用需求;生态体验区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构建连续、功能复合的生态体验带,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结构,满足人民群众一天一次的日常需求,实现300 m 见绿、500 m 见园的总体目标(见图1)。泉州市2 980 km2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系统格局为“一环十廊,连江接海,抱城拥湾”。

2.2 城市规划区生态系统保护实施方案

2.2.1 生态屏障实施方案

图1 3 个层次生态系统建设要求图

生态系统的生态屏障空间布局为城镇集中建设区外围5~7 km地区,是城市居民骑行约0.5h 可到达的区域。它强调保护优先、注重生态涵养,可在内部实施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开发建设活动,满足人民观光游览等需求。

泉州市生态屏障包括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各类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一级公益林等区域,生态屏障着重做好山和水的生态融合和链接,维护山体植被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和水源涵养功能。作为城和江最临近的自然生态给养地,规划区生态屏障实施方案包含“管”和“用”两个方面。“管”是指筛选出高敏感性地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地区,制定生态保育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用”是指可借鉴国内外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经验,提出郊野公园的建设思路,构建多类型的郊野公园产品。泉州市城市规划区2 980 km2区域划定了占比22%的地区作为生态屏障,筛选了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地和水土保持区等约140 km2区域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

2.2.2 生态廊道实施方案

规划区生态廊道为组团隔离带地区,廊道间距在3 km 以内,是低山景观、江流、海岸带与城区镶嵌共融形成的条带状生态系统,规划打造各类城市综合公园、湿地公园、都市农园、文化园等,是居民骑行15 min 即可到达的区域。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连接山水与城乡,打造生物系统游憩、交流、栖息、传播的线形空间,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廊道的梳理与规划完整贯彻了泉州市生态系统保护山海江城相融的理念。洛阳江生态廊道和东溪—晋江生态廊道为泉州市主城区典型的江城融合的生态系统,通过晋江两岸水线绿道的规划建设和洛阳江省级河口湿地的保护,形成了滨江两岸城市天际线展示开敞空间和滨水、亲水景观节点;环泉州湾滨海廊道作为多个生态廊道的起点,连接海城,联络多廊,由海及江,由江到山,在推进泉州市中心城区与惠安、晋江、石狮等县(市)环湾、向湾、同城化中起到蓝绿主骨架作用。

2.2.3 生态体验区实施方案

生态体验区是距离民生最近、日常互动最频繁的城市区域,其分布应达到300 m 见绿、500 m 进园的空间布局密度[4]。通过生态体验区的建设,让生态绿意渗透至城市内部,建造民众日常休憩场所,激活地区活力。

泉州市生态体验区实施规划首先通过对现状的自然资源本底、公园绿地等进行调查评估,研究制定总体提质策略,包括增加绿地、慢行串联、提供更多宜人生态休闲产品等。其次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或其他依据性规划等划定生态体验区的规划单元,如将中心城区市辖区533 km2范围划定为8 个生态体验区实施单元,分别进行生态体验区编制,同时进一步根据生态本底现状及规划绿地系统,确定片区生态体验区框架结构和实施布局。

3 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实践

3.1 分时序、分层次推进生态系统保护项目的长效实施

根据泉州市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单位制订了生态系统保护近、中、远期实施目标,近期以两江大通廊+主要客流展示性生态廊道为示范性引领,搭建山海江城相融的生态系统骨干框架,使中心城区生态系统保护项目500 m 辐射覆盖率达到70%;中期(10 年期)将延伸脉络,向城区内拓展,以“廊道+大网络”的方式,推进核心区生态体验区的精细化建设,形成第二期系统,使中心城区生态系统保护项目500 m辐射覆盖率达到80%;远期(20 年及远景)将生态系统渗入城区内部,形成精细化的加密网络结构,以生态体验区建设为核心,全面丰富城市生态脉络,形成第三期系统,使中心城区生态系统保护项目500 m 辐射覆盖率达到100%。

3.2 已实施项目

3.2.1 项目特征

(1)按形态特征划分,可分为点、线、面3类,目前已实施项目以面状为主,如水线绿道工程、台商区百崎湖湿地公园、石狮蚶江/环湾湿地公园等,该类项目强调江海城相融,功能较为复合,能够将系列同类型项目进行整合开发,便于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影响力。

(2)按资源要素划分,可分为山水通廊类、湿地公园类、生态修复类等,各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其中山水通廊类以山线绿道、水线绿道为典型,以山、江为核心景观资源,多呈带状分布且规模较大,部分项目以旅游公路作为载体串联沿线要素,如石狮峡谷旅游路。湿地公园类与生态修复类存在一定重叠,多以农田、湿地作为景观本底资源,以生态修复作为项目主要推动手段,便于进行修复前后的强烈对比,如晋江万亩田园风光项目以农田为载体打造田园综合体模式;百崎湖、蚶江湿地公园以湿地作为载体推动生态修复;宝盖山石窟公园以矿坑修复作为核心,探索当地矿坑恢复生态本底并进行推广的可行路径。

3.2.2 亮点与不足

(1)亮点。一是尊重场地原有肌理。如百崎湖湿地公园作为百崎湖生态系统的启动区,保留场地内现状基本农田、一般林地,通过梳理荒杂地、鱼塘、盐碱地等要素,清淤、回填种植土,恢复植物生境,在遵循少冲击、少干扰、低干预的原则下,恢复百崎湖湿地景观与功能。二是就地取材传承文脉。如百崎湖立足生态安全格局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充分做到就地取材,利用场地建设清理出的鹅卵石建设园路排水沟及旱溪景观,移植场地内及周围拆迁乔木以保证本土树种绿量不减少,回收废旧建筑材料来创作景观雕塑或景观小品。三是恢复原有生态功能。如石狮蚶江/环湾湿地公园以搭建场地内湿地水净化生态系统为契机,通过排洪沟清淤、潜流式人工湿地净化等方式恢复湿地原有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不足。一是已实施项目中由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共享收益的较少。在土地流转途径受限的前提下,规划上更多只提“引导农户种植”的策略,尊重农民种植意愿,引导其成片种植适宜当地的农作物、林业苗圃等,其属于弱引导措施,未来仍需要积极探索、形成成熟的推广模式。二是多地存在将单纯的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工程上报为生态系统保护项目现象。生态系统项目应具备一定宽度、满足人可进入游玩的基本前提,而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多以干道中央绿化带的景观改造为主,可进入性较差,较难形成系列项目,本质上仍属于车行导向的线性形象工程,改造后居民较难进入其中开展游憩体验活动,获得感较差,不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4 结语

泉州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建设是基于该市自然生态规律和生态资源禀赋,以山海江城等自然和人工要素为基础,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吸收前人的的经验智慧所做的探索和实践。按照生态系统保护规划进行的建设不仅是城乡绿地本身,它更关注到全市域范围内“三生”空间的协同发展[5]。通过构建生态系统保护空间层次,制定标准体系,细化实施方案并建立保障机制推动项目落地和评估反馈,泉州市实现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全周期运作。

后期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实施首先应不忘引导回归生态系统概念本身,以市民常到、客人常走为衡量标准,串联生态要素,让山海江城融为一体,做到可进入、可参与、可体验,满足群众对城镇生态空间使用、游憩等多样需求。其次要坚持以生态修复为导向,以解决问题、提升品质为项目生成原则,倡导上下联动,积极探索,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框架下,通过生态系统专项规划积极探索自然生态空间未来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争取形成可推广、易实施的生态系统保护“泉州模式”。

猜你喜欢

泉州市廊道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在公园里玩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的讨论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