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将民生服务送上群众门
2022-11-11民生周刊郭鹏陈腾飞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 陈腾飞
“‘蒜都民生’服务平台把一张张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干部的‘履职清单’,擦亮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金字招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近年来,山东省金乡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初心、担使命,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问民情、访民意、解民忧,实现办实事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接地气又聚人气,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巩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
金乡县依托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打造“蒜都民生”服务平台。群众通过手机“蒜都民生”APP或者“金快办”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提交诉求、反映问题。
“这个平台太管用了,头一天反映家里停水的问题,第二天就解决了。”谈起自己通过“蒜都民生”服务平台解决问题的经历,金乡县司马镇冯庄村的冯先生非常满意。
“我们要求平台上的紧急事项要在一个小时内联系诉求人,24小时内办结回复;一般事项在两个工作日内办结,承办单位按时回复率应达到100%,承办单位在两个工作日内不能办结的,要写明原因、工作措施、承诺办理时限;对于不合规、不合理诉求要当面或电话对诉求人做好解释工作,力求诉求人理解与满意,同时积极提报翔实规范的佐证材料。”“蒜都民生”服务平台数据管理科副科长赵文介绍。
冯先生通过平台解决日常问题的经历是金乡县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的一个具体体现。
如今,“蒜都民生”服务平台已形成统一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回访反馈、分析研判、重点督办、考评问责的工作闭环运行机制,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件件民生实事得到及时高效解决。
“‘蒜都民生’服务平台把一张张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干部的‘履职清单’,诉求办结满意率达96.77%,这些民生实事托起了群众幸福生活,擦亮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金字招牌。”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高坤说。
“等群众上门”变“送服务上门”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管理水平,找准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金乡县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从过去的“等群众上门”转变为现在的“送服务上门”。
“我是一名网格员,我的任务是经常到自己网格里走一走、转一转,及时了解群众的最新动态,特别是网格内的特殊人群,比如空巢老人、失独家庭、残疾人等,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近况及需求,第一时间做好服务工作。”网格员王炎说。
网格化管理要求每一名网格员要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动态掌握网格情况,为群众提供矛盾调解、政策咨询、便民服务等网格微服务。
金乡市民在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晨练。
为打通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公里”,金乡县打造了以县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中枢、镇街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主体、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基础的三级组织体系,把全县划分为853个城乡全科网格,各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同级综治中心实行合署办公、一体化运作。
“我们在网格内建立了入户走访‘六必访’、居民服务‘六必到’、网格巡查‘八必报’、网格工作‘八项制度’的‘6688’工作模式,构建‘发现问题─分流问题─解决问题─反馈结果’网格工作闭环,将群众的诉求吸附在网格和基层,实现了群众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金乡县网格化管理相关负责人周志鸣说。
“城市边角”变成“诗与远方”
近日,一个个集绿地、休闲、游园、健身、文化于一体的“口袋公园”出现在金乡县的大街小巷,与街道上疾驰的汽车动静结合,绣出了城市的方寸之美,城市的角落变成了群众的“诗和远方”。
“现在,家门口就是公园。每天来这里散步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了,身体好,心情也愉悦。”家住鱼山街道金色阳光小区的市民张彬说。
这些依托城市边角而建的“口袋公园”,居民既可以感受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花草相间的大自然气息,也可以体验骑行漫步、静坐观赏、嬉笑游玩的便民之乐,收获“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幸福感。
金乡县聚焦城市生活品质提升这一群众所期所盼,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建设“口袋公园”40余处,提升主次干道、人行道、背街小巷26公里,改造老旧小区14个,规范提升农贸市场3个,整治空中缆线2398处。这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不仅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质,更让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拉满。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党史学习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始终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巩固。”金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