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新”在哪儿
2022-11-11策划鲁利瑞陈亚清宋艳红
策划 | 鲁利瑞 陈亚清 宋艳红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时隔26年,《职业教育法》首次修订,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法“新”在哪儿?将对教育领域的整体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整个职业教育战线来讲,该如何迎接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都是近期教育领域关注度极高的话题。
扫描二维码观看论坛回放
议题一:如何看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公众对于义务教育之后的“普职分流”讨论很多,您如何看待这些讨论?学校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家长们关心的专业选择、未来进修提升、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黄锋: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普职分流”表述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同时还明确了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体现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决心。今后国家也将逐步建立、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发展职业本科教育,“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规模不低于高职教育的10%”,让公众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探索创新“定岗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随着国内大量产业转型升级,很多岗位也在同步整合,要求职工具备跨专业、多岗位协同作业的能力。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精准服务铁路企业“工电供”综合维修一体化改革,校企双方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堂实施、考核验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六个维度实现协同,探索创新“定岗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目前已连续实施4年,推广到铁路16个工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
前两学年,按专业班级开展标准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第三学年起打破原有专业行政班级形式,将“工电供”系统相关专业学生按“复合型岗位班组”重新组班,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和准员工入职培训,实施精细化培养,积累复合型岗位综合技能应用的实践经验。入企培训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岗位技能巩固培训,内容包括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安全规章、标准化作业流程等,与学校的专项实训等课程融合,面向铁路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进行专项培训;岗前资格性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综合技能、作业流程等内容,与学校的综合实训等课程融合,面向岗前培训合格证书进行强化培训;独立上岗前培训,包含入职教育、劳动安全教育、标准作业流程、定岗实习实践等内容,与企业实习实践等课程融合,面向铁路企业的具体岗位(工种)进行定岗培训。
打造“面向铁路、服务地方”的铁路培训新品牌。依托我校牵头成立的“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和“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形成“面向铁路、服务地方”的铁路培训新品牌。一方面,构建“联盟制”培训团队。联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名企,组建不同类别、衔接紧密、优势互补、功能完整的培训团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关键岗位的工作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等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培训课程,提供不同类别、层次的“定制式”培训方案。另一方面,推行“互联网+职业培训”新方式。针对当前高铁新标准、新规范,对接铁路行业机务、车务、工务等8个系统及22个工种(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开发分级分类的培训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培训项目的内容和特点,开发微课、慕课、VR等形式的培训资源,编制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微教材),利用智慧课堂、移动App、线上线下相结合等信息化手段,灵活开展碎片化、实时性培训,进一步扩大培训资源的覆盖面、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有效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了学校品牌效应。
议题二:从学校层面,如何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普遍不看好,新《职业教育法》提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新的格局下,师资团队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该如何提升教师职业技能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孔庆生: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尝试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教学团队,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思路,通过完善优惠政策、争取编制计划和利用社会资源三种方式,招聘优秀青年人才,聘用兼职教师。在实施师德塑造、托底师德行为的基础上,开展师能拓展、名优培养、激励保障等工程,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师能拓展。首先,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五年一周期的全员教师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其次,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2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2个月,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熟悉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要求及管理制度等,学习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再次,开展两个拜师活动,技能型教师与理论型教师互相拜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一线实践课教师或企业带教师傅一对一结对子,互相传授教学知识、经验及企业一线最新技术技能。
名师培养。制定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标兵四个梯队的教师培养、选拔和奖励制度,培养一批能承担本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的优秀教师。我校计划经过3年左右时间重点遴选和建设4~8个高水平、结构化的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的专业领域成立名师工作室。
诊改提升。上承国家标准,下接学校“十四五”规划,确定目标链、标准链,梳理教育教学质量测评、诊断分析与反馈改进闭环流程,形成“教师个人规划、进行诊断分析、形成诊断报告、不断改进提升”的教师能力循环提升机制,有效促进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信息化全域赋能作用,以数据为驱动力,建成教师综合发展平台,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发展状态画像与比对,全面呈现教师综合发展状态。
缪朝东: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创新“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创生、建构、发展、融合”的教师团队建设路径,打造了“三师合一”结构化教学团队。
创生流动工作坊,畅通技术技能更新渠道。为解决实践教学团队缺乏技术技能更新渠道问题,依托学校国家级县域产教融合园,创生“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新载体,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下共建专业工作坊、企业工作坊、创新创业工作坊,形成“产学研训创”多功能平台,提供实践教学的真环境、真项目和真过程。同时成立多元协作的工作坊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多主体的联络机制,制定了遴选、利益风险共担、绩效考核等系列管理制度,构建了工作坊高效运行机制。通过工作坊互通、技能融通、师资流通,实现教学场景的流动、技术技能的流动、教师工程师的流动,全面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职业技能。
赵晓鸿(主持人)四川省旅游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黄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孔庆生山西省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校长
缪朝东江苏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刘勇昆山开放大学校长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赵坚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建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项目课程开发能力。依托流动工作坊,建构“多种技能横向融通、同种技能纵向贯通”实践教学新体系。横向工作坊互通,打破不同技术技能的培养壁垒,实现系统化、层次化培养;纵向技能融通,解决知识、技能、素养割裂问题,促进同种技能的递进。在新体系中,开发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的实践教学课程是关键,以“知识+技能+素养”为核心,把企业项目转化成模块化教学项目,深化“大项目小课程、大课程小项目”的实践教学改革,重构“基础类课程实践化、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技能类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课程。
开展模块化协同教学,打造教学共同体。以模块化协同教学为基础,构建“旋转门”人才流动机制,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突破学校与企业师资互兼互聘的瓶颈,打造由工作坊导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三师合一”教学团队。以流动工作坊为平台,以项目需求为驱动,畅通工作坊间流动渠道,拓宽教师专业能力螺旋上升的途径,在共同实施任务过程中促进校企双方在教育者和企业生产实践者之间的角色转换,转型为“高水平教师、高技能大师、高级培训师”的教学共同体。
刘勇:昆山开放大学把教师进企业实践的要求落实落严落细,对实践企业的遴选、实践时间要求、实践内容和形式、实践考核、实践经费都做了明确要求,保证了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性和延续性。学校以《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为指引,出台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与省“双师型”团队建设三个子项目相呼应。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重在:加强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模块化课程设置,团队教师协同教研、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教学改革的难点、热点、痛点,积极开展校际、区域间、校企间的学术交流、技术技能教育研讨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开展教改课题研究。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重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聚焦专业(群)教学标准、实训基地、课程资源、教材教法、学生评价等建设改革;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借鉴企业生产技术项目,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技能训练,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重在:积极引进企业生产技术项目及其先进工艺、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进入常规教学。推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推进行动导向教学实践、实习实训资源开发、教科研项目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等。
议题三:如何看待新《职业教育法》提出的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融通”与“贯通”意味着什么?职业教育要如何“本科化”?
赵坚:新《职业教育法》首次规定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赋予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法律地位,为打破职业教育层次上的“天花板”,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职业院校办学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作为上海师范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举办本科层次教育,具有本科教育办学的实践,当前正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奋力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迈进。
正确认识职业本科内涵,明确办学定位。职业本科是技术、产业、经济、社会等外部需求变化对教育内部自适应提出的新挑战,从培养定位上看主要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并能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我校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行业市场对本科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三类。一是人才供给尚缺,需进行补缺式培养。如我校拟申办的职业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目前国产指令集芯片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缺乏的现状,整建制培养国产芯片应用人才,服务国产芯片应用生态构建。二是针对复合型人才需求,采取能力集成式培养。如现代通信工程专业根据大规模5G基站建设对人才的复合型能力要求,着力培养既懂5G专网规划与设计,又懂现场施工和后期维护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人才。三是根据产业生产技术升级改造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造。如工业互联网工程专业,通过改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既懂工业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又懂工业网络实施与运维的工业互联集成应用技术人才。
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科学布局专业群体系。构建布局合理的专业集群体系是职业本科建设的基础。我校聚焦临港新片区和上海奉贤新城建设,主动适应电子信息产业链需求,正在谋划形成本科层次的四大核心专业群:以对接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专业群,以对接5G产业链的现代通信工程专业为龙头的通信技术专业群,以对接人工智能应用产业链的网络工程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为龙头的人工智能专业群,以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专业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专业群。根据专业集群发展需要,提出“底层互通、中层分项、顶层定向、系统集成”的本科课程体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集成能力突出、专业技能精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产科教融合,建设组织化专业化教师队伍。本科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决定其师资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以项目为纽带,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科研攻关、教学改革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是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的重要途径。我校不断探索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424”产教融合战略体系,即面向长三角县级市与临港新片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世界技能组织“4”个方向发力,针对性开展各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内推进行业最新技术标准转化为教育教学标准、对外为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2”个重点内容;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科创园区、世界技能大赛学院“4”个重要载体。通过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产科教综合体,以项目为纽带,打造“双线并行、转换高效、层级分明、协作创新、充满活力”的师资团队。
创新数字化治理体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学要主动对接数字化经济及数字化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创新学校治理手段、治理方式,实现高效、节约、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我校拥有奉贤、金山、普陀和闵行四个校区,多校区办学对现代化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对标职业本科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事项,研制智慧校园事项清单与标准,使各项治理工作流程再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升级智慧校园,推进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慧图书馆、智慧办公、智慧后勤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可感受、可交互、沉浸式校园数字环境;大力推进“互联网+”“数字+”教育新形态,建设集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的数字教学资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