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2022-11-11

支部建设 2022年22期

□ 张 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抓基层强基础,从战略全局上作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扩面,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经过近3 年的试点,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无到有、从探索前行到深化拓展、从梯次推进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呈现稳步向上、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山西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按照中央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农村地区向城市社区延伸,从县级市和县向市辖区拓展,从试点县向全国范围的县级行政区全面铺开的工作要求,山西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截至目前,全省117 个县(市、区)中心、所、站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7%、89%。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呈现新局面。

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夯实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基层基础,融入脱贫攻坚、基层治理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20 年11 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视察右玉县邓家村,网上联线上党区苏店村文明实践站时,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在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上取得新进展。

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突出“永远跟党走”的主题,着力在普及党史知识,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三是在统筹整合资源推进工作落实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打通贯通联通,从总体安排、协作配合、工作措施、评估验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构架“四梁八柱”制度体系。通过统一调配、一体使用、协同运行,打破固有的行政壁垒和条块束缚,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益、综合效益和整体效能。

四是在扎实有效服务群众上拓展新途径。

按照8+N 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的要求,共建成志愿服务队21977 支,开展集中示范性活动42278 场,志愿者骨干培训覆盖率70.17%。我省12 个优秀项目在全国志愿服务交流大会上进行展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网对“公益红娘”等一批优秀典型案例进行专题报道。

五是在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制机制上取得新加强。

连续3年将试点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改革项目台账。建立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对口挂点指导试点制度,中心主任和志愿服务总队长定期书面述职制度。各试点县(市、区)党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建立了“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虽然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表对标中央、省委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一是从思想认识上看,站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度统筹谋划,全面的、整体的、长期的考虑不够充分,单纯依靠宣传部门推动工作,满足于一般性落实,缺乏新思想新理论新实践的融入。二是从发展现状上看,受经济发展、工作基础等因素影响比较大,资源整合力度不均衡,增速与质量发展不协调。乍一看有组织、有机构、有阵地、有队伍,但深入调研后发现活动或者开展不起来,或者蜻蜓点水、浮在面上,存在“大水漫灌”、不对“胃口”等问题。三是从队伍建设上看,“空头”志愿者多,“空转”志愿服务项目多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志愿服务项目同质化、简单化,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志愿服务应急动员能力亟待加强。激励嘉许制度建设滞后,仍是制约志愿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四是从机制建设上看,我省地处中西部地区,虽然加快发展的意识比较强,但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少,迫切需要关注和指导。加之有的同志习惯于路径依赖和资源依赖,在解决制约发展的人才、资金、场地等方面力度不大。

三、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宣传思想工作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是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处于深化拓展的关键阶段,要着眼不断提升动员、整合、引导、服务、创新和保障能力,对照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赶考和补考并重,“拿来”和首创并举,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不断推陈出新。

(一)深化思想认识,理清建设思路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须在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这个大前提、大逻辑、大背景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一要把握功能定位。

新时代,就是要有新面貌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文明,关系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关键是要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一起干,多想法子、多蹚路子,敢拼敢闯、善作善成;中心,就是要站在巩固执政基础、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切实发挥统筹整合、指挥调度的作用,打破部门利益和条块分割,实现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的深刻转变。必须把握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的“四个定位”,科学统筹各项建设任务。

二要明晰工作任务。

要强化思想引领,通过领导讲政策、讲成就、讲形式,专家讲源头、讲观念、讲方法,老百姓讲身边的变化、讲普通人的故事,把理论融入身边故事、文艺活动、生产生活,让广大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强化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传统美德,利用主题教育、重大节日,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风气风尚。要强化文化引领,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提高公共设施免费开放水平,提高志愿服务活动覆盖面和适用性,使其成为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

三要巩固完善管理机制。

县级党委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责任主体和一线指挥部,要切实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一把手”工程,融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中心主任办公会(联席)和挂点联系制度,把握正确方向、做好总体谋划、加强督导评估,打破部门利益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县、乡、村三级贯通,中心、所、站密切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注重资源整合,激发集聚效能

资源整合不是也不能简单叠摞,要着眼各类资源之间内在有机联系,构建与文明实践主题的互动关系,通过“激活、整合、下沉、共享”,使现有各级各类资源焕发活力。

一是在力量整合上,要统筹阵地和人员双管齐下。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力量动员不仅针对体制内,还要发挥好全社会的作用。既要重视挖掘闲置场地设施,更要动员整合服务的受众、实践的对象,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奉献、共建共享,让群众成为互动体验的参与者和优质资源的享有者。

二是在服务方式上,要注重供给与需求双向对接。

通过中心梳理汇总线上线下群众对教育、文化、科普等的需求建议,制定分众化、菜单式的服务方案,形成“需求菜单”。根据基层阵地的承载能力、功能设置、使用情况,协调各部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设计“服务菜单”。逐步完善“群众点单、中心制单、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的工作模式,充分协调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力量下沉基层,推动“三下乡”的常态化结合起来,经常性下乡、季节性下乡、制度性安排,优化配置、协同调度、统筹使用、资源共享。

三是在成效评价上,要运用评议和考核双重手段。

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一方面,要在增加中心黏性和吸引力上做文章。瞄准群众需求做,做到群众在哪里、活动就跟进到哪里。要针对区域性差异和特点,在思想引领、公共服务、群众工作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出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靶向施策,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使广大群众成为文明实践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制定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采取群众评议与组织考核、日常考核与年度评估、工作实绩与群众满意度相结合等方式实施,并将评估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以评促建、以考促建。

(三)提升服务能力,实现精准高效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要着眼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的要求,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心。

一要注重精准化服务。

要推进志愿服务供给侧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讲演问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与群众面对面、键对键、心贴心的联系服务渠道。要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城乡改革、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重大战略任务,围绕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扶持一批能落地、可推广的志愿服务项目,画好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要精准对接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关注民生,为基层群众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要精准对接为民办事长效机制,深入基层面对面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着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发挥文明实践中心动员引导作用。

二要注重规范化实施。

中心(所、站)要从工作规划、内容建设、服务供给、机制保障等方面形成相对固定的工作规程,让参与者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清单化管理。通过制定中心(所、站)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对实施主体、内容、流程等细节的全程规范,形成规范化、精细化、具象化的工作安排,有效提升文明实践工作效能。标准化运行。在固定空间场所,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提升参与活动的仪式感、庄重感。设计接地气、有活力的文明实践固定课程,做到品牌化吸引、常态化服务。系统化融入。坚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领悟思想、崇德向善,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良好氛围。

三要注重智能化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两者工作重点各有侧重、优势形成互补。要大力推动两个中心在终端渠道、互联互通、阵地人员上相互融合,真正做到统筹谋划、统筹建设、统筹使用,使网上网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应逐步完善宣传展示、互动交流、供需对接、统计分析等功能,规范“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精准服务群众流程,推动各类资源跨界流动和高效整合。

四要注重常态化激励。

倡导建立文明实践积分等有效办法,通过爱心超市、美德银行、张榜评议、礼遇关爱等措施,把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情况与激励相挂钩,将福利变奖励、管理变服务,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创造群众乐于参与的环境,设计群众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营造齐心协力参与文明实践、培育文明风尚的良好氛围。

(四)勇于探索实践,完善运行机制

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山西省情实际出发,在求新求变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脚踏实地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难题。

一要解决“有必要活动场所”的问题。

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红色阵地属性,充分发挥思想导向、道德教化、文明洗礼、文化熏陶的重要作用。构筑协调中枢,综合利用资源,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推动资源“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做到统一调配、合理调度、共享共用。规范阵地建设,采取提档升级、扩容改造、阵地共享等方式,夯实三级实体阵地基础,提升文明实践辨识度、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要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

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素质优良的要求选配工作力量,在编制、待遇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计划和课程安排,充实专家师资库和课程库,构建集中培训和常态培训相结合,分层分类、线上线下、点单配送相贯通的培训体系。

三要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完善投入机制,坚持中央引导、地方统筹的原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县级建立基本的经费保障机制,省市两级予以必要支持和补助。要以财政投入为杠杆,社会力量支持、群众自愿捐助等为补充,积极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重点用于济困、惠民、奖励先进、补贴文化活动,让工作有保障、可持续。要加大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关心关爱,常态化做好评选表彰、宣传推广、礼遇优待、项目资助等工作。

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精神文明建设迎来守正创新、深化拓展的历史新阶段。我们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全面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