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新娘》中露丝的身份困境与抗争
2022-11-11沙宁
沙 宁
一、引言
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几乎都选取女性做主人公,尤其是那些来自生活底层的女性,因为在她们身上折射出自己过去的影子。《乞丐新娘》就是一部这样的自传体小说,它呈现了女主人公露丝基于多种不调和的文化势力影响下的身份困惑,进而铺开了加拿大复杂的社会历史景观。《加拿大小说杂志》的一篇专访,指出门罗的故事“蕴有含蓄的社会评论……存在某种阶级体系”。门罗对此回应说,离婚后回到家乡,她立刻意识到了阶级差别,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乞丐新娘》中,门罗对于这种因悬殊的家庭背景而导致的巨大文化差异做了深刻的挖掘。露丝和帕特里克的爱情故事就是门罗和第一任丈夫吉姆关系的翻版,两人分分合合,婚姻最终走向尽头。
“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必定带着阶级的烙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本阶级的立场去分析、评价生活。因此,不管是题材的选择,还是人物的描写,都反映了作家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倾向性。”门罗出身寒微,通过婚姻跻身中产阶级,她的作品多展现底层女性对贫穷的恐惧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而在一个充斥着等级差异和贫富差异的社会,这些女性的成长之路必然充满坎坷。在门罗平静的笔下,暗流涌动,对社会阶层划分带来的种种身份困境进行了鞭辟入里地剖析和鞭挞。
二、《乞丐新娘》中露丝的身份困境与抗争
(一)奖学金女孩
《乞丐新娘》收录在1978年出版的《你以为你是谁?》短篇小说集中。1972年,阿特伍德在《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中指出,加拿大文学的主题是“生存”。露丝和门罗一样,都是“奖学金女孩”。门罗出生在安大略省温厄姆镇的下城区,那里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高中时期成绩优异,但是贫困的家庭无法为门罗提供经济帮助,她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1949年秋天,门罗进入能提供不错奖学金待遇的西安大略大学。加拿大那个时期的大部分“奖学金女孩”,都来自下层劳动阶级的家庭。“‘奖学金女孩’的标签对于露丝来说,首先就意味着她在经济上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也暗示了一种文化背景的劣势。
露丝和帕特里克也和门罗与吉姆一样,相识于图书馆。帕特里克的家庭在不列颠哥伦比亚拥有连锁百货商场,而露丝出身于贫穷的劳动阶层,就像早年的门罗一样,操着明显的小镇口音,常为自己的出身困扰,表面自信而内心敏感,性格矛盾。虽然这种阶层与文化上的差异自门罗和吉姆相识之初就一直存在,但矛盾确实因为门罗在经济上的日渐独立而加剧了。露丝最终也从家庭主妇走上了经济独立,成为家喻户晓的媒体名流。在加拿大的历史上,“奖学金女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涌入劳动市场,以填补男劳动力的短缺。随着女性解放的进程不可逆转,战后职业女性的人数不断增长。“事实上,正是这一群‘奖学金女孩’,构成了‘加拿大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的生力军。”
(二)乞丐女
“乞丐女”是世界名画《科法图国王和乞丐女》中的要饭女。这位非洲国王对乞丐女一见钟情,使她一步登天成为皇后。门罗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一个个现代版的“乞丐女”形象。就像门罗本人一样,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女性,因为某种偶然的机缘嫁入豪门。但是,门罗并不是在展现婚姻救赎贫家女的童话,而是展现深刻的阶层问题,《乞丐新娘》在展现阶级冲突方面尤为突出。当露丝向帕特里克坦言他们来自不同的世界,表现出不安:“我那边的人是穷人,你会觉得我住的地方是垃圾堆。”帕特里克却说:“很高兴,你是个穷人。你这么漂亮。你就是乞丐新娘。”帕特里克虽然对露丝痴迷和心怀敬意,但是也含糊地承认这是她的运气。
对该画作一无所知的露丝,特意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她看到乞丐新娘那欲说还休的顺从,那种无助和感激。这就是帕特里克心目中的露丝吗?这就是她会成为的人吗?”即便如此,她也不能拒绝他,因为她无法忽视的是那一堆爱,还有来自她那个阶层的人的羡慕的眼光。露丝要经常说服自己,这个男人帅气,是研究生,有学问。对帕特里克勉为其难的接纳,其实就是对一个更高阶层符号的向往。帕特里克最终也只是沦为一个闪亮的象征符号,这段爱情是她梦想的东西,却不是她想要的东西。国王和乞丐女的传说正是帕特里克和露丝之间关系的投射,在乞丐新娘皆大欢喜的结局背后,掩藏着阶级和身份多重复杂的社会现象。
在一个基于财富标准界定阶级性的社会,“乞丐女”就是一个被凝视的客体,这是经济上羸弱而个性独立的露丝不情愿接受的角色分配。于是,帕特里克对露丝的痴迷成就了她的掌控力,她戏弄他、伤害他,让他心醉又让他心碎,仅仅是为了想试验自己对其生杀予夺的权力。而露丝已经逐渐习惯去分享帕特里克所拥有的阶层光环给她带来的炫耀资本,她发现失去了帕特里克的爱,自己并没有多少机会和选择的权力。经历一番周折以后,露丝主动和好,并走入婚姻殿堂。门罗表达了露丝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妥协,这种矛盾在加拿大社会底层的女孩身上对立又融合地呈现。在门罗的小说中,起初满怀抗争精神的女性往往会最终妥协于现实的无奈,因为对她们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可期待和追求的,根深蒂固的悲观是他们最后的智慧”。
(三)底层阶级女孩
20世纪70年代,与丈夫分居随后离婚的门罗开始对这种阶级差异进行深刻反思,创作了一系列的身处富人阶层的丈夫和未婚夫的形象,就像《乞丐新娘》中的帕特里克对露丝的家人和朋友表现出来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即便是努力迁就和容忍阶级差异,也不时会流露出一副屈尊服就的态度。在与帕特里克的交往中,露丝时常为自己所在的阶层辩护,为特权阶层对底层民众的不理解和不尊重而深感憎恶。
处于两个不同阶层的情侣别别扭扭地纠缠在一起,一切都叫人难堪,充满了不祥之感。露丝和帕特里克这两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十年后婚姻解体。
十年婚姻,帕特里克和露丝发生争执、和好又分手的场景一遍一遍重复,直到露丝找到第一份工作才正式分开。离婚九年之后,露丝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界名流。有一次深夜在多伦多机场,露丝偶遇帕特里克,“她一下子就认出了他。她又有了那种同样的感觉:这是她注定要在一起的那个人……”而他对她做了一个表情,是真切的痛恨,是凶狠的警告。“但是她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恨她呢?哦,帕特里克会的。”阶层门第的差异带来的隔阂和伤口,永难弥合。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露丝,从“奖学金女孩”的身份定位向“乞丐女”转变过程中,她不断承受着心理矛盾与妥协。当露丝舍弃小镇方言时,就意味着与自己的出身和阶层决裂,但想尽力融入社会上层阶级最终失败,自己成了文化层面和阶级层面的“蝙蝠”。门罗出身寒微,通过婚姻跻身中产阶级。她的作品多展现底层女性对贫穷的恐惧,对舒适生活的向往。而在一个充斥着等级差异和贫富差异的社会,这些女性的成长之路必然坎坷,门罗对社会阶层划分带来的种种身份困境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和鞭挞。
“约翰娜·希金斯在分析《乞丐新娘》中的阶层问题时,指出露丝的阶层和其性格之间的关系,认为露丝的生活是 ‘一个试图寻找归属、建立沟通和弥合差异的漫长历程’”。露丝为情感挣扎,被生活改变,却依然坚持对自我的追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门罗笔下的底层女性,偏离了传统的“乞丐新娘”和“灰姑娘”的婚姻救赎模式,批判了阶级意识中普遍存在的男权中心思想,凸显了门罗作品中的身份和阶层属性。小说中的露丝,也和门罗本人一样,最终走出了不幸婚姻的阴霾,成了职业作家,回到了家乡,从而完成了对个人身份的重构。
三、结语
门罗在《乞丐新娘》中的写作呈现了在加拿大社会现实中贫富差异和阶级差异的关切。将读者引入文本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话中,剖析女主人公多重身份困境和抗争,深刻思考加拿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