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现实主义者形象
2022-11-11汤慧玲
汤慧玲
《华伦夫人的职业》和《鳏夫的财产》《好逑者》共同被收入《不愉快的戏剧集》。在该剧本序言中,萧伯纳提到“该剧本已经印刷四年了,我不遗余力地让大家知道,我的剧本不是用来满足感官享受的,而是激发思想兴趣的,不是浪漫狂想曲,而是对人性的思考”。由此可见,萧伯纳的这部作品就是为了揭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萧伯纳本人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社会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把其中的人物化身为现实主义者,借其之口对社会展开了强有力的、激动人心的、绝对真诚的控告,让这本书的读者引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本文将对《华伦夫人的职业》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现实主义者进行分析解读,以揭示作品的深层内涵,指出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一、华伦夫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一)阶级的跨越
华伦夫人一开始是下层社会的贫民,母亲是寡妇,家里有三个姐妹。她两个姐妹是正经人,一个在铅粉工厂做女工,每天十二个小时都在干活,一星期只能挣九先令,最后因铅毒送命;另一个靠一星期挣十八先令的丈夫过日子,后因丈夫酗酒让生活支离破碎。只有她最好的姐妹利慈靠自己漂亮的脸蛋和奉承男人的本事成功挤进了上流社会。三个姐妹截然不同的处境让华伦夫人认识到这个社会不允许正经女人靠自己的双手干活攒钱过日子,她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像利慈一样她才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接着,她就和利慈合伙做买卖——卖淫,华伦夫人认为她所养的女孩不用受罪,吃这碗饭比干别的强得多。在她看来,一个正经女孩带大了也是去勾引有钱的男人,跟他结婚,从他的钱财上沾点实惠,她瞧不起这种没骨头的毛病。虽然她认定这种情形不合理,女人不应该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但是不管合不合理,事实就这么摆在眼前。她认为一直保持自尊心(靠自己、不靠有钱的男人)和拿得定主意(拒绝当正经女人)是她能成功摆脱贫穷的原因。
(二)理想的破灭
华伦夫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她的女儿——薇薇能够过和她截然不同的生活。正如普瑞德所说:“对于自己小时候的教育不满意的人,往往以为要是别人受的教育不跟自己一样,这个世界就可以好起来了。”华伦夫人自己过的是一种生活,内心信仰的却是另外一种生活。
华伦夫人供薇薇上高等学校,让她过富足的生活,避免她受苦,希望她成为真真正正的上流社会的女人。但是她们母女之间缺乏交流,华伦夫人始终把薇薇当小孩子来看待,以长辈自居干预她的生活方式,分歧和摩擦愈发不可避免,最后母女两人各自走自己的道路。
华伦夫人信奉金钱至上,要求薇薇和令其反感的克罗夫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后者是她生意上的伙伴、财富之源。即使觉得她手下的那些女孩子为了讨生活很不容易,还是毫不心慈手软压榨她们为自己挣钱。她教育女儿:当然,一个有身份的女人不值得干这个。你要是走这条路,你就是傻瓜。当初我要是不走这条路,我也是大傻瓜。由此她所受过贫困的苦转化为对金钱的极度渴望。但是,薇薇不认同她的金钱观,她宁愿靠辛苦劳作来挣钱支付日常开销,也不愿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无疑让华伦夫人这么多年的努力全部白费。
另外,华伦夫人以金钱为准的婚姻观也让薇薇不能接受。她对薇薇说:“好孩子,别信那些不通世情的人说的话,谁信了谁倒霉。女人要想过好日子,只有一条道儿,跟一个有钱的又跟你要好的男人去要好。”她甚至为自己手里的姑娘嫁入了上流社会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感到骄傲,但这一切都令薇薇不齿。华伦夫人虚伪的道德观念——用母亲的眼泪换取薇薇的同情并掌控她的人生,让她按自己计划好的一切活,老了可以陪伴照顾自己,也被无情戳破。对此薇薇明确表示:我不要母亲,也不要丈夫。至此,华伦夫人心中的打算都落空了,她彻底认清了女儿的面孔,打算各走各路。“从今天起,到我死的那一天,我对天发誓,我要做坏事,除了坏事什么也不做。我还要靠着坏事发财。”
二、薇薇——冷酷的现实主义者
(一)追求实干的生活
薇薇与普瑞德的两次谈话充分体现了她追求实干的性格特点。普瑞德是一个艺术家,喜欢生活中浪漫和美妙的东西,而薇薇对这两样东西毫不稀罕。她不需要过什么快活的日子,只需要用赚来的钱付清自己的开销,在闲暇时刻抽抽烟、聊聊天,除了散步运动之外从来不出门。普瑞德口中的艺术和享受对她而言是一种折磨。薇薇也曾试着融入艺术之中,和朋友一起参观国立美术馆、上歌剧院和听音乐会等,但以她逃回法院巷而告终。
第二次谈话是普瑞德离开前劝薇薇去意大利散心,把自己沉浸在美的浪漫的空气里。但她回道:“在我看来,生活里没有美,也没有浪漫。生活就是这样子。我准备照这样子过日子。”此刻,薇薇对生活的残酷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她表示自己是一个职业妇女,永不结婚,永不浪漫。
(二)理性大于感性
薇薇是英国中等社会中,典型的聪明能干、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妇女,年纪二十三岁,敏捷果敢,沉着自信。面对受母亲邀请第一次来家中拜访的普瑞德,表现得落落大方。但同时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放荡不羁,与人握手时十分使劲使对方手指发麻,对普瑞德的拘谨与小心翼翼表示失望与蔑视,非常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举动都暗示着薇薇是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女青年,她不是当时英国社会少年所爱慕的那种罗曼蒂克的、神魂颠倒的、爱读小说的女性。
相反,在她身上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冷酷的现实主义。萧伯纳戏剧中的妇女形象,从《鳏夫的财产》的女主角白朗琪到《华伦夫人的职业》的薇薇,显然都是一些不愉快的、几乎失去妇女特性的女人,她们的肉体和她们的思想一样的冰冷无情。首先,薇薇自认为是个讲求实际的人,为了母亲奖励的五十镑而去参加在她看来没有任何意义的数学考试。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却认为自己无知无识的程度甚至超过一个没参加过数学考试的女人。把当时荒唐、恶劣、害人的教育制度揭露出来,同时她还想利用这种制度来实现自己学习法律的目的。
其次,薇薇前后对她母亲——华伦夫人的态度也体现了其鲜明的性格特征。刚开始,薇薇对不打招呼且远道而来的母亲表现出了抗拒和不适,而后在华伦夫人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不幸与心酸,逼不得已走上这条路后,薇薇对她的态度由同情变为尊敬。最后,克罗夫透露华伦夫人在已经足够富裕的情况下仍然从事她的职业,薇薇决定与母亲决裂,各自走自己的道路。在这一系列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中,薇薇没有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更不用说尽情痛哭了,她只是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做出了理性的决定——与母亲彻底决裂。
最后,在对待感情时也是一样的坚决和冷静。无论是面对巧舌如簧的富兰克还是狡诈深沉的克罗夫,薇薇始终能保持自己的理智和独立的判断。一开始,她与富兰克的关系比较暧昧,两人甚至玩着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把戏,想暂时逃离因双方父母而带来的尴尬的处境。在两人同父异母的关系被戳穿后,薇薇坚决地选择回到自己的生活,拒绝任何沟通。而对母亲的朋友克罗夫,薇薇却是始终不待见的。在克罗夫谈自己的金钱地位,想引诱薇薇时,后者直接拒绝了他的求婚,并表示绝不后悔。她一开始就看透了克罗夫丑恶的嘴脸,对他的社会地位和获取金钱的手段嗤之以鼻。
三、克罗夫、富兰克——功利的现实主义者
(一)克罗夫
1.狡诈的资本家
克罗夫满口的金钱、地位和虚伪的道德,嘴上说着最诚挚的信条,实际上却奉行另一套利益至上的人生哲学。在与薇薇的谈话中,揭露出了克罗夫极端利己主义的面目和丑恶的社会现实。他说道:“你未必会因为我母亲的表兄贝尔格雷公爵有几笔租金来历不明,就不跟他来往。你也未必会因为国教事务委员会有几家租户是卖酒的和有罪孽的人,就跟坎特伯雷大教主绝交……你要是这么拿道德标准选择朋友,除非你跟上流社会断绝关系,要不然就趁早儿离开英国。”在这出戏里,萧伯纳用非常巧妙的技巧指出,社会希望你成为体面的人,不管你干的是什么事情,社会并不深入追究你的利润来源。他还说道:“这个世界并不像那些怨天尤人的人说得那么坏。只要你不在众人面前明目张胆做,大家绝不戳穿你的纸老虎……别人绝不能给你找一个更安稳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上流社会道德的虚伪,所有人都极力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只认钱并不关心道德或其他问题。而克罗夫作为一个资本家便顺应这股潮流,从实际效用出发,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狠毒的求爱者
克罗夫一开始就心怀不轨,一直缠着华伦夫人想见薇薇。第一次见面就对她着了迷并打探其身世,起了追求她的心思,心中盘算着让薇薇嫁进来,三个人一起过日子的美梦。在克罗夫找到机会和薇薇单独聊时,他表明自己心里喜欢的东西会花钱买,人生的信条是:男人对男人要诚实,男人对女人要忠实,并一再重申自己准爵士的身份。但是薇薇明确表示对他所说的金钱、地位、爵士夫人都一概心领,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他的求婚。他把前面的虚情假意收敛起来,开始谈薇薇和她的母亲是怎样从中获利的,想借此来制服她,却遭到了薇薇更无情的嘲讽和拒绝。克罗夫知道自己的算盘落空,无情地揭露了富兰克和薇薇同父异母的关系,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由此可见,克罗夫的情意是多么的虚伪,得不到就要毁灭,心思歹毒。
(二)富兰克
1.油嘴滑舌的花花公子
富兰克二十岁左右,没有正经工作,想靠着自己的漂亮脸蛋娶个又有脑子又有钱的老婆。因此,剑桥大学毕业并生活富足的薇薇成为他的首要目标。首先是拉拢华伦夫人,对其献殷勤——柔言蜜语、举止亲昵,利用自己的好相貌拉近彼此的距离。其次,有心在人面前展示和薇薇亲密的关系,说普瑞德从来没试过夏天的晚上单独和她在草坡上溜达。既想让华伦夫人不敢轻易拆散,又想让薇薇的追求者——克罗夫自己放弃。在所有人都反对他和薇薇在一起后,他先是讽刺克罗夫以他父亲的口吻教训他,实为多管闲事;后又油腔滑调地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华伦夫人,所以才更不能舍弃薇薇;甚至文雅地朗诵以表达自己追求爱情的决心。最后,与薇薇单独相处时,更是摸准了她的心思,玩小孩子的把戏,触摸到她内心的柔软。
2.投机取巧的享乐主义者
富兰克把他得到的祖产花得干干净净,还欠下了债让他父亲偿还,破产后不得不与家里人在乡下居住。即使知道了与薇薇同父异母的关系后,还做着恋爱的青春梦,想用靠打扑克赢的金镑和她约会,借此来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薇薇明确表示只想和他做姐妹兄弟且只想一直留在法律事务所工作和生活之后,富兰克认为是因为她已经有了个新情人,所以自己才被抛弃了。此时,富兰克还没有彻底放弃,甚至在薇薇说自己永不结婚、永不浪漫时,他也随着附和。他接着用他那一套陈词滥调,可是薇薇却不领情,她将她母亲——华伦夫人和克罗夫肮脏的生意以业务计划书的形式拟了出来,他才彻底放弃,说自己会永远像现在似的做她忠实的朋友。富兰克神色自若,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和薇薇结婚了,因为靠她养活丝毫没有挣钱能力的自己是不可能的。他更愿意做没把握的投机买卖(赌钱),盘算他父亲死后每年四百镑的产业,不再和薇薇见面。他觉得自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最后高高兴兴地离开,没和薇薇拉手。富兰克前后的态度之差充分体现了他那围绕金钱的功利的现实主义。
四、结语
通过分析三类完全不同的现实主义者形象可以窥探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妇女难以通过正经手段来维持生活,年轻男子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资本家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之便愈加狡诈贪婪。固然,每一类人物都有人性的弱点,但萧伯纳更注重的是通过戏剧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风气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以此来引发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