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育人,会润物无声!

2022-11-11被采访者盐城市文广旅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顾海涛

中国火炬 2022年7期

被采访者:盐城市文广旅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顾海涛

采访者:本刊记者 王明辉

盛夏渐至,正在江苏南京调研的盐城市智库专家、盐城市文广旅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顾海涛,在电话的另一端向本刊记者娓娓道出,盐城市阜宁县教育局关工委是如何用音乐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为炎炎夏日送来了一阵清凉。

记者:阜宁大地有着怎样独特的音乐土壤?

顾海涛:首先,阜宁是许多红色歌曲的诞生地,如《游击队之歌》的作者贺绿汀和著名音乐家沈亚威等就是在阜宁创作了许多优秀抗战歌曲。其次,阜宁是国家级非遗淮剧的重要发源地。其三,这里民间音乐资源丰富,阜宁牛歌是省级非遗,曾举办的世界牛歌大赛吸引了8 个国家200 多名牛歌团队表演者参与。县教育局关工委正是基于这三点,大力推进红色音乐、淮剧、牛歌等走进课堂,用音乐滋润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土壤。

记者感受:

红色歌曲诞生地、国家级非遗淮剧诞生地、省级非遗牛歌诞生地的三重身份,为阜宁将音乐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红歌传唱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淮剧表演中继承非遗文化

在唱响牛歌中展现地方习俗,阜宁关工委把三者相结合,让这里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因“乐”而动

记者:关工委是如何把音乐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

顾海涛:用音乐激发潜能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要为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创造“出声出彩”的机会,这是当地关工人的共识。阜宁县教育系统内有500多名懂音乐、会演奏、能唱淮剧的音乐老教师。“双减”实施后,在县教育局党委主要领导的协调下,同学们有时间走进不同的乐器社团。县教育局关工委与各中小学关工委联手搭建平台,以“乐器进课堂”为突破口,利用课后和周末组织乐器展示与演出。其创办的音乐课堂实现了在校外辅导站全覆盖、人手乐器全具齐、老教师与专业老师全配备、多种载体全参与的局面。

记者感受:

各校实施“双减”政策是关工委把音乐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天时”,阜宁音乐的“三重身份”为音乐育人提供了“地利”,组织动员县域内精通红歌、懂得淮剧、爱唱牛歌的音乐老教师重返校园使音乐育人实现“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外加“激发音乐潜能要从娃娃抓起”共识的达成,让这里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因“乐”而出彩

记者:“乐器进课堂”活动在这里是怎样展开的?

顾海涛:简单地说就是 “三个明确”:明确因材施教、明确实施重点、明确保障举措。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调动离退休老音乐人才的作用,邀请他们编写本地特色音乐教材。学校要实现线下授课与线上直播相结合,要不失时机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他们有展示出彩的机会。目前全县14 万多在校学生中,会一种以上乐器的达10 万多人,其中三年级以上学生乐器教育普及率100%。全县建起乐器特色班21 个,器乐社团128 个。

记者感受:

音乐老教师立足本土音乐,编写适合本地孩子们的订制教材,做到了“因材施教”。学校与时俱进,利用线下教学与线上直播两种方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孩子们每一次的乐器表演,都是“音乐育人,润物无声”的一个例证。可见,音乐同样承担着培根铸魂的使命,用音乐讲好关爱故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