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治理视角下舆情引导的困境、思路及策略

2022-11-11广西警察学院曾贞黄晓媛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信息

广西警察学院 曾贞 黄晓媛

在人人都是摄像机的时代下,中国网络舆论场已经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作为有着广泛而重大影响的社会舆论形态,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事关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也是新时代下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及创新社会治理的体现。社会治理的目标从传统的社会稳定与秩序维护同步汇入网络社会的治理,通过网络信息的即时交互,充分了解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心理状态与利益诉求,引导网络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并最大程度地削弱各种矛盾引发的群体消极情绪在网络上的蔓延,充分发挥网络社会治理的效能。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庞大的网民规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的、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1 当前网络社会治理呈现的特征分析

1.1 网络人员聚集群体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滋生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伴随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布网络信息,制造各种舆论,助推群体性聚集活动,以此维护群体诉求的利益。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速度极快、放大发酵范围广的特征,极度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如果这种群体性事件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妥善处置,网络的舆论传播作用又将反作用于群体性事件持续升级,必将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以及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

1.2 网络信息传播快捷化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舆论工作,都会经过严格的校对和多层审核,而新媒体时代使得舆论的话语权由传统的“我说,你听”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转变。在网络4G向5G升级、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普通人标配的情况下,突发性事件的图文、音视频等往往在第一时间被上传至网络,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报道与评论,其中不乏大量煽动性语言与谣言快速传播,为舆情处置应对带来挑战。

1.3 网络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会治理下,政治性已经成为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征。由于信息快速的传播及各种势力千方百计地渗透,网络上各种政治思潮呈现出复杂化趋势显示,网络社会的治理的重要性及治理难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社会治理。如何规范网络行为,提升网络社会治理中的舆论引导能力,确保依法治理网络、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民人身财产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也是新时代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中的重要环节。

2 网络社会治理舆情引导面临的困境

网络社会治理作为当前社会治理的主流模式,由于其社会治理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网络的虚拟性,给现实影响不断增加的同时,给相关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新的困境也在日益突现。

2.1 相关部门网络意识不到位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原有的社会权力由少数社会精英向网络大众群体过渡共享的平台,而随着包括舆论话语权在内的诸多社会权力的转移,原有的社会治理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话语权等社会权力格局被打破,政府部门从传统的强势地位逐渐成为服务、服从的角色,网络生活的现实境况使得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平台阵地,通过开设官方新媒体帐号等方式方法来提高政务信息透明度,加强与公民的信息交流。然而,面对网民提出的那些超过政策和法律规定范围的诉求,显然无法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些部门负责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了解不深,研究不透,导致矛盾积压无法解决,甚至有的部门缺乏舆情应对策略,使得矛盾进一步升级和尖锐。同时,特殊的利益诉求群体在网上不断制造舆论,对政府部门相关工作造成极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政策类公共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不到位,也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

2.2 网络违法行为呈上升趋势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青少年网络犯罪、报复社会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案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未成年人受到侵害、未成年恶性案件等,通过网络的传播与放大,成为不少青少年和对社会极度不满者模仿的犯罪手法,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危害。一方面,网络犯罪相比现实犯罪而言,其社会危害性更大,隐蔽性也更强,涉及的犯罪各类繁多,由于网络犯罪不同于传统犯罪,传统犯罪的最大特点是有地域性,而网络犯罪没有地域性限制,跨省,跨境犯罪已成常态。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和侦破的难度也更大,同时法律的条文适用上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隐蔽性特征,各类网络犯罪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呈迅猛增加态势。尤其是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已经成为逐年犯罪率增加幅度最大的犯罪类型,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已经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利益链条,犯罪分子往往分工明确,发送诈骗信息、在网上转账、取款等都有专人负责,犯罪行为得逞后立即分赃,形成了专业化、组织化的犯罪利益链条。

2.3 碎片化信息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无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人物事件的碎片化信息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被上传到网络,而这些碎片化信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信息往往成为负面舆情的主要诱因和重要推手,而相关部门调查需要时间,官方信息发布、澄清事实往往明显滞后,使得在处置负面舆情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特别是某些职能部门对于各类负面舆情或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信息,往往首先不是想到调查、处理,不是解决矛盾化解危机,而是一味通过封、堵、删、查等方法进行强硬治理,而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也有不少事与愿违,甚至滋生出更大的舆情风险。

3 网络社会治理视角下舆情引导的逻辑思路

作为当前治理体系重要的组织部分的网络社会治理工作,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治理效能,也是当前依法治国所面临的重大考验和挑战,事关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3.1 强化舆情监测与应对处置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深层次网络信息的获取,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起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检测与分析机制,对于发生突发事件后舆情监测和及时掌握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大量媒体第一时间介入后,通过各种手法进行炒作,从而导致网络热转甚至出现恶意放大事实的情况出现,鉴于此种情况,对相关舆情动态的监测尤为重要,对于可能滋生的炒作要及早作出应对准备,及时发布相关情况,挤压各种谣言生存与传播空间,特别是有针对不实信息进行纠偏和查处,从而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但是,网络舆情监测不是作为监控手段在用,在实体处置过程中加大信息公布的透明度,及时回在应网民关注和质疑的焦点,同步做好线上与线下沟通工作的同时,对于恶意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个人和媒体要依法予以处理,从法律层面把握网络社会治理的主导权。宣传主管部门对于媒体争抢新闻落点、违反新闻工作基本原则乃至踩踏底线的行为要严格予以监管。同时,各级职能部门需要充分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从自身开始真正做到学网、懂网、用网,灵活掌握网络社会治理工作的规律和基本要求,紧紧抓住其关键之所在,充分掌握网络社会治理工作的主动权。

3.2 强化依法治国、治网理念,提高网络社会治理的社会舆论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互联网缺乏有效监管,使得某些商业媒体及其网络平台发布各种有害信息,对净化网络社会治理造成相当大的难度。从国家安全观的视野下,服从社会总体安全的总要求,强调依法治国、治网成为社会治理工作的常态,并顺应网络时代的特点,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的网络主流价值,弘扬正气,激励民众。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于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有重点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特别针对各类反华敌对势力及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有效地预防和打击,以刮骨疗伤、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内部整治,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国家安全隐患。

3.3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建立,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清朗网络之本。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制订加强网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民政治素养的中期和长期的规划,无论是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还是大中院校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应该着力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教育内容。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大力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坚定其政治立场。宣传部门应该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新闻舆论宣传资源和人才资源,摒弃各种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媒体记者的错误观念,以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强各类主题教育网站、社交平台、App等网络基础教育,围绕公众关注的政治热点问题进行科学正面的舆论引导,大力推送正面信息内容,增强主流思想舆论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小学至各大高校着手,整顿、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让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占据课堂讲台,同时对现有教材中的内容及时更新,让更多更接地气的教材内容成为教育的主流,对于各种利用教育讲台兜售错误、不法思潮的行为坚决予以清除。

4 网络社会治理视角下舆情引导的策略

对于中国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而言,虚拟的网络社会随着各种高技术的出现,既让我们面临各种全新的挑战,同时也给网络社会治理视角下的舆情引导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4.1 强化网络社会治理舆情引导意识

网络社会治理要求各级职能部门主动转变职能、更新升级服务管理的理念,提升舆情引导意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全方位发动社会各界一起参与治理。网络信息可以让政府拥有更多的渠道和资源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大数据库的建立和相关的技术,可以开展相关的行政服务管理,减少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注意处理好网络社会的治理与政务公开、效能建设、反腐败提高政府能力和廉洁程度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舆情意识,服务与管理意识的相互兼容,提高民众对网络社会治理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4.2 形成网络社会舆论治理的长效机制

网络时代,及时全面了解各类民意和特殊群体的诉求,网下做到有效钝化、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网上做到正确引导处置各类消极和负面的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确保社会治理的成效。因此,需要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网络上呈现出各种矛盾的反映、诉求以及网络投诉平台的信息收集反馈,真正做到群众工作向网络延伸,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里。同时还要注重形成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将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变成制度,进一步健全各方参与的机制。

4.3 改进舆论引导方式,提高网络社会治理效能

把群众工作路线融入依法治网之中,把党和政府的行政优势发挥到社会治理中,并在实践中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网络社会实现全民治理,所有网民都是网络社会治理的主体,网上行为都必须有章可循、合法规范,而这种规范最终是以法律法规体系的形式呈现的。只有在法律体系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的在网络社会的法律规范下,通过各种正面的舆论宣传引导,以及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解剖和教育,让所有人树立法制观念,达成网络社会治理的价值共识,深入理解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理念,遵纪守法从自我做起,并且积极参与到网络社会秩序的维护中,对各种不法信息积极举报。相关主管部门也要拓宽举报渠道,充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并依法对查处的举报内容及时予以公开和回复。

4.4 坚持依法网络治理,打击网络犯罪活动

网络社会治理的根本,就是要依法治理。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促进各级执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是网络社会治理的保证。对于网络上反响强烈的涉及到民生利益的高发性案件,要有针对性适时开展专项打击并进行集中整治。针对跨越多省作案、高科技作案需要集中力量、协调全国力量开展专案侦查。对查实的社会影响广泛的重大案件的犯罪团伙成员要用足法律,从重从快判决,以震慑犯罪,努力构建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信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