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理论的助眠产品设计
2022-11-11北京理工大学于潇晶
北京理工大学 于潇晶
本文旨在设计一款在睡眠活动各个阶段均能提供有效帮助,且具备一定的多场景服务能力的智能助眠产品,以期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的、更加沉浸的优质睡眠体验,给发展中的助眠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2021年,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长由2020年的8.5h缩减到7.06h,入睡时间晚了,睡觉时长少了,睡眠质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数据显示,我国有超三成的人群存在睡眠问题,可见睡眠问题已经十分显著。究其原因,除了生理性质的病变造成的干扰以及较差的睡眠环境如过热、噪音等,技术这把双刃剑在提供优渥的享受的同时也将压力带给了我们,焦虑的情绪和挫败感等都会造成睡眠障碍,最后就是丰富的夜间活动,刺眼的光束灯、过量的酒精以及最严重的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都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理节律,数据显示约90%的人在夜间入睡前会使用电子产品,光线会抑制褪黑素合成,使使用者丧失睡意。上述原因正在蚕食着健康的生活,而人们追求优质的睡眠质量的原始本能却从未让步,这也给助眠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开辟了道路。因此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睡眠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已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已经允许我们设计出复杂的智能化产品来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想要何理高效的进行功能整合还是离不开对于场景的研究。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目前的助眠产品大都是针对睡眠的单一环节进行设计,其中以辅助入睡为主要产品方向,但是缺少对于睡眠过程中其他环节的有效干预,比如睡前准备和睡中状态保持。出于目的的一致性的考量,更希望能够通过一个产品来为用户提供整个睡眠过程的完整的沉浸式体验。
1 睡眠场景构成及特征要素
1.1 设计领域中的场景理论
以场景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研究是智能时代的设计原则。场景研究对于设计行业来说应该是一项基础类的工作。场景的原初意义是电影和戏剧中的场面、情景,是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过程,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设计领域中对场景的研究则是通过分析设计环境中的场景构成要素来对产品使用场景进行解构以完成目标场景的构建。通过对场景的分析演化推导出用户在使用场景中的若干需求,并形成设计策略。这些将在后续指导设计师在结构、功能、材质、色彩等的设计中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
1.2 睡眠场景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睡眠场景是一种比较私密的空间,相较于大部分场景有很强的封闭性,其中的用户数量往往较少,且用户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表现为其中存在多个用户个体时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且这种封闭性在环境层面是排他的,需要尽量避免外部空间的干扰。睡眠场景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其中的用户行为在全流程的大部分时间内是无意识的,这里就对助眠产品的交互方式提出了要求。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设计过程中需从用户场景中提取需求,导出设计依据。因此如何识别场景中用户的无意识行为的目的成为设计的一个关注点。
我们以一个独居者的睡眠场景为例进行分析,在这样一个场景中往往存在着如下要素:
用户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活动,如睡前的娱乐活动、睡梦中打鼾、踢被子,或者夜间入厕热醒或冻醒等,用户的行为很多是出于人体的本能,有较少的自主意识参与,需要辅助型产品智能化程度较高。另外情绪对于睡眠有显著的影响,所以产品在处理与用户的情感关系上需要特别处理,交互方式、造型、材质、音量大小的选择都需要结合用户情绪。
用户所处的整个空间,这个空间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内部空间为用户所在的直接入睡的环境,包含了温度、湿度、声音、光照等软性条件,还有时钟、床铺、空调、加湿器等硬件设备。而外部环境则是房子外部的整个环境空间,包括汽车鸣笛等噪音污染、霓虹灯等光污染和恶劣天气时的噪音,外部环境是始终存在的,但是当他们被感受到时往往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用户在这个空间中使用的各种产品,每个人对自己的睡眠环境都是有原生的搭建方案的,需要通过设计使加入其中的助眠产品融入现有的产品空间;而且现在很多用户都会选择使用智能家电,但是它们大都是接入了语音控制,对于睡眠场景的适用性不强,所以在设计助眠产品系统时也需要考虑对现有的智能家电的兼容性,通过将现有的智能家电接入我们的助眠系统,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整个场景中的数据信息,包括用户睡眠时的机体信息,环境信息,这些信息会在整个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动态变化传递,并且会在人机环境中间交换。在信息活动过程中,信息因人的主观使用而具有价值属性,这里也需要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反馈。
1.3 进一步的细分场景研究
因为睡眠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睡眠不同阶段的实际场景也存在各自的特殊性,对环境因素有着不同的要求,其中的用户行为在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特征。提出设计方案需要先了解问题,问题求解是驱动设计的重要方式,但是粗略的场景分析可能偏离问题原本的方向,所以需要进一步进行细分的场景研究。
(1)睡前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用户的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多样性,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习惯会有差异极大的活动选择。有的人会在睡前进行阅读来调整神经兴奋度,帮助进入睡眠状态;有的人会选择听喜欢的音乐或者看一些轻松的节目;同样也会有人在睡前依然进行着激烈的竞技类游戏,频繁闪烁的光芒会严重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使其难以入睡。用户活动的最终选择是不受产品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产品营造一种适宜睡眠的环境并且通过一些暗示来帮助用户的身体意识到需要睡眠。
(2)入睡过程:在这一阶段是大部分入睡困难的人问题最集中的阶段。想要安稳入睡,首先可以从前一阶段入手解决问题,通过调节神经兴奋度,来尽快达到睡眠条件;还有一部分的入睡困难原因来自于恶劣的睡眠环境,噪音、光污染等,这需要通过产品的功能来抵抗外部干扰。
(3)睡中状态保持:睡中状态的保持是睡眠质量优劣的主要环节,很多人睡眠浅,或者睡中畏寒怕热,这些都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导致频繁的起夜,睡不踏实。举一个日常的例子,比如我们常说的踢被子,其实就是睡眠过程中环境温度上升导致的用户不适,用户的睡梦中,无意识的通过“踢被子”的行为对自己的睡眠环境温度进行了调整。睡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机体的各个方面都在动态变化,睡眠时体温和环境温度的变化,需要产品能够智能的做出动态回应。
(4)睡眠周期中的唤醒:能否温柔的唤醒睡眠状态中的用户对日间的工作状态同样有着影响,如果被强烈的声音从睡梦中唤醒,则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坏情绪,需要使用轻柔的声音将用户从睡眠中逐渐唤醒。另外,研究表明色温较高的光色利于用户从睡眠状态清醒过来,比如蓝色的光,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清醒。
2 助眠产品定义及使用场景
2.1 如何定义助眠产品
基于前文的分析,睡眠场景中存在不断交流的环境信息和生物信息,如果没有助眠产品的介入,这些信息就会在整个场景中无序的存在直至逐渐消散,无法产生价值。助眠产品则承担着收集器和分析器的功能,并以智能化的方式做出反馈,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在用户身上,进而帮助用户达到良好的睡眠状态,提升用户的睡眠体验。
2.2 助眠产品使用场景的特征分析
下面分析一下用户使用助眠产品时的实际场景,这里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个阶段。
(1)主动使用阶段是指用户在睡眠前的准备以及睡眠后的清醒。在这个阶段中,用户会有意识的与产品进行交互,用户的行为会有清楚的指令,系统需要做出相应的反馈;同时,这个阶段需要产品对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使产品系统了解用户对于温湿度等的偏好。如用户会对环境进行调节,产品需要记录用户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温度选择倾向,为被动阶段提供支持。
(2)被动接受阶段是指用户进入睡眠状态后的使用过程,此时用户不会主动的控制产品,但是产品在场景中持续生效,就需要根据场景中的实际信息,如环境的实际温度以及用户的提问,以及主动阶段获取的经验数据,智能推算出当前适宜的温度,使用户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也能获得使身体舒适的温度。
3 助眠产品设计原则
3.1 用户行为层面
(1)具备足够的智能化和学习能力:产品需要能够记忆用户的习惯设置,在干预时不造成干扰,充分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
(2)通过检测技术的使用完成用户行为的分析与识别:需要关注用户的无意识行为,因为入睡后,用户的行为大都是下意识产生的,需要产品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能够监测用户的行为动作,比如持续性的辗转反侧,频繁的咳嗽或者鼾声,通过对这些动作的识别与分析,清楚用户的潜在目的,比如感受温度过高,或者空气太干燥。
(3)简化交互方式,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3.2 环境空间层面
(1)增强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和抵抗外部环境的干扰。
(2)参与睡眠场景全流程:需要产品参与到从入睡到清醒的整个过程,给用户提供沉浸式的优质睡眠体验。
(3)能够融入家具环境中:设计比较灵活的放置方式,能够同时支持桌面放置和壁挂,比如有的用户家中没有床头柜,则需要产品能够挂在床头的墙面上生效。
3.3 产品设计层面
(1)兼容目前的智能家电大环境:允许智能家电接入我们的助眠产品系统中,无需用户主动下达指令,也可以进行智能控制。
(2)产品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增加使用的延展性:将功能整合在不同的产品模块,让产品除了可以整合使用,也可以单独用于生活的其他场景。
(3)产品设计的部件具备一定的可替换性:避免一个部分的损坏导致整个系统均不能使用的情况发生,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满足可持续设计原则。
4 设计实践
基于上述的分析,进行了简单的设计实践,通过分析得出产品系统应该包含收集器和效应器两个部分。
(1)收集器:一个在用户近处的生理信息收集装置,可能是手环、壁挂装置或者是床头柜上的摆件。功能是检测用户睡中的机体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告知作用器如何做出相应的调节,并将监测数据给到反馈装置,让用户能够了解。同时收集器还要收集环境温度、湿度信息,并通过分析输出调整的反馈信息。
(2)效应器:一方面依托于现有的空调、加湿器等家用产品,通过附件的形式将其智能化设计接入需要的助眠产品系统;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单独设计一个产品作为效应器的主体,并在其上进行适当的功能上的叠加以满足上述的产品需求。
具体实现为三个分离的产品部分:
(1)第一个组件是这个产品的收集装置,用于收集用户的生理数据,环境温湿度数据,并且承担着数据分析中心的功能,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调动效应器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中上部的红外探测仪主要用于用户的体温数据监控,而黑色模块则不间断的对于环境温湿度进行监控。
(2)第二个组件是效应器的一个部分,这里包括可拆解的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个可以手持的灯具,用于承担功能中需要调节光色的部分,其色温会按照收集器散发的指令进行设置。下半部分是一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白噪音或者是铃声等。
(3)第三个组件是效应器的另一个部分,是通过附件的形式将家中现有的智能家电接入这个助眠系统中,将产品的控制权移交给我们的系统,通过收集器中收集的环境信息的分析结果对这些智能家电伴侣发送指令,进而控制空调和加湿器等家用电器做出相应的调节。
5 结语
本文基于助眠产品设计的需求进行了现有助眠产品设计问题的反思,并结合场景理论重新对于睡眠场景进行细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新的助眠产品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产品设计的初步方案,当然这个设计目前还不是完善的,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迭代设计,并在实际场景中验证。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最终完成一款为每一个人提供优质睡眠环境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