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批评的文化特性与文学文化学批评

2022-11-11余丹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3期

□余丹/文

探究文学批评的文化特征与文学文化学批评的起源、相互关系及其发展,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贯穿,从而见证文化、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文学文化批评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因素及其积极影响。追溯文化研究的源头可延伸到20世纪中叶时期,从20世纪学界兴起“文化研究”至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文化批评”和“文学文化批评”两个分支领域。文化研究思潮对如今各门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在文学批评领域。本文主要通过研讨分析,探究文学批评的过去和未来,文学批评中包含的文化特性我们该怎么样去认识,以及对后来产生的“文学文化学批评”这个概念我们该怎么样去理解和运用。文化和文学批评的“交汇点”是文学批评的新的生长点,能够带来文学批评这一条平行线的继续延伸。

0 引言

身处于学术界的学者们近年来都能够感受到,对于文学的研究浪潮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社会中需要领域和学术都受到文学研究的影响,并且在文学研究中,文学批判这一项学科也热度颇高。有人觉得这种趋势是社会历史批判的复苏,担忧审美批判转向会因此消沉。从现代文学理论观点来看文学批评这一概念,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文学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因子,这让文学理论家们不得不重视文学批评中所包含的“文化特性”并就此有了专门针对文学文化问题的研究。

1 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我们所常见的需要文化层次。在我国,文化研究的兴起曾是受西方文化研究较为明显的结果,依托于西方文化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质。西方对于文化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时期,以英国伯明翰学派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代表。伯明翰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人阶级,针对工人阶级在那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其文化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比如工人阶级的种族、性别、年龄、地域及劳动分工等方面。而法兰克福学派则更加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工业研究,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社会现状中,现代科技将人异化为物品,文化工业则在其中扮演着助纣为虐的反派角色。在西方文化引导下,文化批评在后来的发展之中形成了阶级、性别和种族这三个核心论题,在后来的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注意等文化思潮的发展之中,文学在文化研究的范畴中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对于范围广泛地“文化研究”,文学则是指我们整个形而上的文学活动的一种研究形式,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的一种研究活动,其所指范围较小,所受的局限也非常大,不似文化研究中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如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文化人类学等, 但常见的方式却往往是以关注某个现象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的关联为研究对象。因此,综合国内学界一些相关理论家对文化研究所做出的界定,可以给文化研究做一个如下大致的界定:“文化研究”是一种对普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的特殊途径,是对传统精英文化研究的超越,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是对文本中心论的一种超越。虽说文学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但文学研究是有自身独立性可参考的,对文学作文化学方面,文学从其作为精神活动和所具有的普遍性功能出发,阐述文学的独特价值。

2“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

文学以文本的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虽然很多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但是透过其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文笔方式,同样也反映了作家对其身处时代的现实的一种客观态度,在文学批评中,主要任务应该是尽可能地从作品所包含的各个文化层面来解读和理解作品,力求对作品的内涵做出全面、客观的述评,使批评尽可能做到科学、公正。

“文学批判”作为当代文学活动中常见且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文学的基础鉴赏为标准,以文学理论为正确指导,围绕着文学审美开展批评活动,对作家们的作品和一些文学现象进行理论性分析,研究并给予评价。“文学批评”需要透过作家的作品,看见背后所呈现的文化背景,结合作家所给结论进行合体评判。

文化批评以及文本批评,往往因为涉及文学文本的批评而被世人所混淆。虽然这两者都是文学文本批评,但是它们的指向内容却大不相同。文化批评所指的是一种对文本的解析,而文学批评就是针对在文本之后的更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剖析。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剖析深度的不同也能够轻易分辨,文化批评具备很强的独立性,但是文学文本批评就是一种文化批评中的理论内容。

其次,容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还有将文化文学批评者自身作为一种“批评”。目前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有一部分来自文学批评界,由此导致了文学批评界的研究者大量流失,从而引起了人们的焦虑。但是一个学者对知识的把控度和范围使其往往可以同时兼具几种学者的身份,所以当文学批评学者在从事文化研究时,他需要被界定为一个文化研究学者,而不是一个文学批评家。但是每个学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导致了其研究内容会出现混淆的问题。文学批评者专项文学研究并不难,因为文学批评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但是并不是一个包含关系,其相互影响相互交错的关系,导致了二者的混淆。

2.1 作为文学批评方法的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研究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的文化、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文化,所以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化批评也就更多地是从这三个层面去进行批评实践活动的。

2.2 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

即以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为对象,例如比较文学研究中从文化差异和文化影响上去分析,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解释空间和依据。

2.3 指向文学内涵的文化批评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关注文学要素的文化意义,也就是说,它要求我们关注文学作品的内涵,关注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及其文化审美倾向, 因其具有较强的诗学特征, 并且与文学的审美批评联系密切,因此又被称为“文化诗学”。

2.4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融合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文化诗学”开始被学界重视并大力提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得当,防止文化批评泛化。比如如今关于水的母题、海洋的母题等研究批评,就脱离了文学的审美性,以及现在对于流行文学现象的批评,一味地追求热门,但是缺乏文学审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的迭代,很快被人们所遗忘。如身体写作、网络上流行的揭露自己隐私的私人写作,还有最近被拿出来热议的贾浅浅的“屎尿诗”等,一些文学批评家抓住热度迅速出击,热衷于对此做讨论和分析、批评,认为代表了某种写作新方向。但我们会发现,这往往仍然只是某种新的批评方法和新创作潮流在其伊始时为了强调其独特性而出现的现象,一旦与文学相关,那么便需特别关注文学的审美性。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融合还要需要以文学的审美特征为主导,文化因素只是其深入研究的辅助。尽管文学批评最终走向了文化批评,我们仍然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即文学层面上的文化批评必须以文学为对象,并以文学的审美性特征为核心研究要素。这种对象性的确定,决定了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势必要发生在基于文学文本的文化研究层面上。

随着时代发展,文学创作和理论越来越多元化,文学批评也可以适当调整其多元化的构建,从多个视角剖析文本,而不是固守审美视角。脱离固定的审美视角考察,诸多视角中必须包含的便是文化视角,文化视角包含了民族、社会、政治、历史、风俗等多个视角类型,其广阔性能为文本提供更全面的支撑。

3 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的产生原因

3.1 文学批评自反性引发的直接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社会语境和学术的不同,兴起了文学批评的热潮。在20世纪,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种囿于文本本身、自足性的简单解读已经不再被批评家们满足,他们越来越注重于揭示隐藏在文内底层或者说深层的一些东西,恰逢文化研究的兴起,于是文化批评便应运而生。文学批评的这种自反性和前卫意识,使得它的社会文化解释力与干预力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并由此导致了文化批评的勃兴。

另一方面,文学批评的这种文化转向,与文学自身的多样性也紧密相关。在20世纪后期,文学从桎梏中解放,许多作家的创作由此走向了边界模糊的杂文学,比较常见的方式有:把小说写成随笔、论文写成故事、小说中融入诗歌精神、散文则更是成为各种文体的实验田。文学边界的这种有意模糊以及文学文本后来被发现具有多重隐含的特点,使得人们不再把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性当成唯一和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宣判,而是开始思考其他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对文本所产生的影响,有限的大众文化语境审美分析,让批评被迫需要找到更多的突破途径。因此,文化批评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了。

3.2 文学审美对象扩大化产生的现实原因

除了以上原因使得文学批评不得不开始思考审美之外的因素,现实也向我们提出了问题,面对视觉图像文化、网络文化、性别文化与时尚文化以及20世纪发展迅猛的数字文化等的冲击,使得文学必须开始重新审视它原有的文学对象,扩大研究范围,并且要重新考虑并确定其研究对象比如文学与传播、语言与视像、文学数字化传播与传统文学出版的关系、身体符号化成为一种文化等等。这些问题的突现,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文学批评的文化特性。

文学是一种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输的学术,其内容反映了时代中的文化精神和不同阶级人事的处境。在所批判的对象上,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有许多共同的内容,但是文化批评一般只停留在文化精神和生活的层次,但是文学批评需要通过围绕审美而进行。文学批评以文化研究作为背景,其在文化研究中的运用是通过批评内容所呈现的文化内涵而决定的。

3.3 尊崇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发展

在《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建设学术研讨会》一文中,金元浦教授明确地提出,当代文学的文化转向源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转向,既是历史的总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文学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固定的文学,其边界也不可能一直变动不居,文化转向正是文学学科内爆的结果。至于文学的文化转向是否会引起文学本体消解和文学审美性的消失?通过研究表明,历史上文学之发展、文学的边界,包括它的种类和体裁等事实上一直都处在变动之中,比如散文、诗歌之发展和变迁。

虽然当代艺术生态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跨界已成必然之势,但可以看到的是,审美性却成了商品世界的共有特性,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理论,理当对这样的发展现实做出积极回应,建设合理的对话语境,关注并寻找“间”性,搭建文学——文化之间的公共话语空间。由此可见,文学评判的文化专项不仅不会消解掉数十年发展中传统意义上所定义的文学批评优势,反而可以通过不断地自省和挖掘、合理化运用,让文学批评在后现代的大环境之下成为一种具备学科先进性的存在,与时俱进地保持发展。

反观我国当下的文化大环境,对文学批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文化环境的构成主要是人情文化、仿制文化和体制文化等因素,这就要求文学批评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文学批评的策略以及坚持文学的自我批评,在体制要求和原创的截止当中找寻平衡。虽然处于特定时代中,文化环境影响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但是文学批评依旧需要坚持其不完全被动性质,努力寻求原创空间,从而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得到更有利的发展,并反过来对文化环境的建设出力。

4 结语

基于文学文化研究产生的文学批评以及文化批评,是一种交织并存的关系。文化研究视野广泛,但缺乏一定程度的把控,在发展文学文化批评的道路上,需要学者对自身进行进一步的深刻自省,不仅以西方思想为恪守的准则,而是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各方面新思潮加以合理运用。文学文化的发展是文学探究中的双刃剑,合理把控,坚守文学审美,由文学研究思潮脱战文学文化批评的视野,从狭隘封闭的环境和不断辨析中见识更广阔的文化知识,从而充分发挥文化文学研究的优势,合理规避文化研究思潮泛滥导致的缺陷,才是文学文化批评得以良好发展的根本要素。■

引用

[1] 吴义勤.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J].文艺研究,2022(2):10-15.

[2] 朱羽.在历史纵深与当下褶皱中思考新时代文学批评的标准[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2(1):10-17.

[3] 石中华.浅论文学批评的文化特性与文学文化学批评[J].名作欣赏,2022(2):149-152.

[4] 刘向辉.超越“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美国亚裔文学批评源头考辨[J].许昌学院学报,2021,40(6):55-60.

[5] 肖明华.“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论文学理论公共性的实现之途[J].社会科学战线,2021(11):1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