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春一路心扉绿
——傅占魁先生田园诗词简评
2022-11-11王琼
王 琼
田园诗派在中国传统格律诗词的领域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派别。因为田园,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衣食住行之源,因而,也是人类生存之本。随着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田园,看上去虽然依旧是农作物的生长之地,但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却会因时代的变迁,而使他们的生存环境不断发生改变。所以,窃以为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当代人说当代的事,当代人写当代的诗。作为田园诗词,似乎无需以新旧来分。现今人类已迈入21世纪,21世纪的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变化的时代。但是,这个“变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一名真正的诗人,我们创作的对象,应该是我们眼睛所见到的田园,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对于田园诗词的创作,更要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无须刻意地去猎奇和追新,更不能是为写诗而写诗。近日拜读傅占魁先生的田园诗词,颇受启发。
傅先生出生于湖南桃江一户山乡耕读之家。其父是一名抗日爱国军人。少时家境贫寒,6岁便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干农活。至1959年7月离开桃江,到武汉读初中,1962年9月于文华中学上高中。1964年9月,又下乡到潜江总口农场农科所,务农10年。所以,他对农村田园有着一份得天独厚的情感。其田园诗词描写的也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傅先生对于诗词创作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故而,其田园诗词意象葱茏、色彩缤纷,情感真挚。读其田园诗词,时而如沐春风,时而如开画卷,时而如临其境。兹从三个方面试以解析。
一、意象思维的贯穿
意境是诗性思维的本质。所谓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充分的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哲学、科学的特征。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在我们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要贯穿始终。”这是傅先生对诗词创作的一大观点。他在老年大学上诗词课时,经常对学员说:“我们在构思诗词作品时,自起首至结尾,要始终不离鲜活的形象。”那么,意象思维之于田园诗词的创作,傅先生是如何运用呢?且看其《早行》:
朝起开窗日影移,伫阶风拂暖丝丝。
追春一路心扉绿,满目新枝换旧枝。
此诗作于1990年3月1日。依农历大约是仲春。题目即为春天的早晨出行。先生晨起开窗,看见太阳出来了;以“阶前伫立”承接,一阵清风吹过,使人感觉有一丝丝温暖。可见诗人的笔触,是多么地敏感而细腻。然而,尽管只有丝丝暖意,他却依然“追春一路心扉绿”。心扉,指人的内心,心的门扇。指心或思想。而心扉,怎么是绿的呢?这就是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同考。结句“满目新枝换旧枝”,想表达的思想大抵也与王安石“总把新桃换旧符”相近。但王安石是用人事的一系列活动,来描述辞旧迎新的气氛。傅先生却是从描写大自然变化,来描述岁序和季节的更替。化典于无形。全诗从头到尾,都是鲜活的形象,使人感觉历历在目。再看《喜雨》:
晚来翳笼暗无星,淅沥连宵曙气清。
朝起遥看天际碧,乍听风涨麦苗声。
此诗没有标明创作年份。由于傅先生早年是下乡知青,本诗应该是在其下乡期间的作品。结句的“涨”,是这首诗的诗眼。一夜春雨,次日天晓气清,见小溪小渠的春水涨了,一冬干渴的麦苗,猛地长高了;万顷无边的麦野,如同碧海,陡然涨潮。诗人喜极而作,而象外更含无尽之意。
我们再看他的《临江仙·独步遇鸟》:
嫩蕊顿开春笑脸,绒绒浅草轻摇。晴风乳雾卷重霄。频闻声唧唧,片羽影飘飘。 忽似流星飞近我,身前身后相聊。苍茫是否碧天寥?嘤鸣倾诉里,如雨涨心潮。
此词创作于1997年2月。全词上下十句,同样全部由意象思维贯穿始终。诗人独自行走在大自然中,首先看见枝头上的嫩蕊,那是春的笑脸;微风吹过的地面上,茸茸浅草,轻轻摇动,好像是在欢迎他的到来。这时,诗人的眼睛,从身边景物移开,抬眼又看见乳白色的雾气,在层岚上翻卷着。前三句从上中下三个方位,营造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接下来,是主角出场,首先是听觉。他听到鸟儿的叫声,更看见小鸟展开双翅,远看像一片羽毛,在空中向自己飘移过来。下片紧接着开始与鸟对话。诗人问道:“苍茫是否碧天寥?”茫茫人海,知音难求。这是诗人在对鸟发问吗?也不尽然。或许,他是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最终一结圆满“嘤鸣倾诉里,如雨涨心潮”。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契合,已达天人合一。
再如:“血汗只知和梦洒,清风吹醒复兴花。”(《耕耘即兴》)无论是在田间携锄、抑或是案上携笔,只想辛勤耕耘。用血汗追梦,愿祖国昌盛,让清风吹醒复兴之花;紧跟时代的步伐,歌时政,以形象记之,不着一字奉承。“小满初收碧雨笼,秧匀玉手递匆匆。”“云画白,笑飞红。蒲悬剑立不知风。”(《鹧鸪天·端午插秧》)小满后,雨中田间插秧,别有一番景致;“千山画卷云飞墨,一水琴横浪作弦。”(《泛舟资江》)一幅俊雅的中国山水画,在读者眼前铺展开来。资江犹如一把古琴,横在山与山的间隔处,江浪是她的琴弦,日夜不停地弹奏着古老的歌谣……
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有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细读傅先生田园诗词,莫不如是。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傅先生田园诗词的创作,由于形象思维的贯穿,自始至终,气脉通畅,意境葱茏。故其笔下的田园,生意盎然。其创作过程中,因在他的意象思维里,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使他的田园诗词,更独具一格。
二、精彩画面的描绘
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除了需要意象思维方式和必要的修辞手法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有神思,有灵气。有了神思和灵气,就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由此可见,不同的感受,便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诗句。因为,灵气是指人对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指聪慧或秀美的气质。有人说是仙气,抑或是地气;有人说是孩子气,抑或是英雄气。等等。无论它们是相互融合,还是独立存在,我们在傅先生的田园诗里,通过他笔下精心的描绘,在那一幅幅鲜活的田园生活画面里,随处可见。如《题洪湖照》:
烟波一醉水天红,碧簇荷开粉正浓。
只见人浮舟不见,笑声托起采莲童。
多么鲜活的一幅渔家生活画面啊。这首诗作于1988年8月。题目既为《题洪湖照》,那么,这首绝句应该就是在洪湖所见乃至所作了。诗如行云流水,以烟波起兴,却是为了衬托那个“红”字,那是莲花的颜色;第二句,碧簇下来也是为了衬托那个“粉”字,更进一步准确地界定了莲花的颜色——粉红色。然而,诗人看见荷花丛里,隐隐约约些许人头攒动,他们当然是乘坐小舟而来采摘莲蓬的人。因为,茂密的荷叶碧簇着水面,哪里能够看见他们乘坐的小舟呢?突然间,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传来,随着欢笑声响起的地方,诗人恍然看见一个小孩,正被人举过头顶。于是,“笑声托起采莲童”,便从诗人的口中,脱口而出。多么神奇的想象啊!这首小诗非常接地气,读来场面感极强。再如《春娇试飞》:
一片金黄扑鼻香,红衫小女画中央。
风筝牵起心头翅,蹦跳犹如鸟在翔。
同样是一幅生动的场景画面。在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中,有一位穿着红衣的小女孩,乍看,像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定睛再看,那小女孩手上,牵着一根风筝线,一蹦一跳地,穿行在这幅彩色的画境中,好像是一只鸟儿,正抖动着翅膀,准备展翅飞翔。诗仅28字,为我们拉开一个帷幕:小女孩那活灵活现的神态,似乎就在我们眼前晃动。场景纯净,诗语鲜活,形象如画,既无陈言成语,亦无雕琢之痕,雅俗共赏。我们再看《荷塘踏月》:
夜风吹送碧波香,踏月观荷百亩塘。
叶底蛙鸣何事急,游鱼隐隐捉迷藏。
题为《荷塘踏月》,顾名思义。此诗当然是写一个月夜赏荷的故事。百亩塘,当然也可以算是一个地名吧。月下的荷塘,分外静谧。诗人是被那晚风吹过来的香味所吸引,一路寻觅到荷塘旁边。荷叶底下的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诗人心想:“那些青蛙,难道是被自己的脚步声吵醒了吗?”再试图走近一看,原来有一群鱼儿在水中,时隐时现,来回游动着。于是,傅先生童心大发,便有了“叶底蛙鸣何事急,游鱼隐隐捉迷藏”。不能不说,这便是孩子气的使然啊。
再看“粟米随风皆鞠首,棉桃咧嘴话丰年。”(《忆江南·田园好》)“何日重圆山谷梦,归来长作绿中娃。”(《夜饮双井绿》)“惊疑峰有翼,数点鹭飞翔。”(《修水南城晨练即景》)“万象俱聆听,清溪戏落晖。”(《清溪独坐》)等等,无不饱含着极具想象力的灵气。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之画的评价。同样,傅先生用他奇妙的神思,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面。他用拟人的手法,让粟米频鞠首,听棉桃话丰年;闲时品茗,想回归自然,重做山中的娃;晨练近山,那飞翔的白鹭,是山的翅膀。这些奇妙的神思,是大自然给他的回馈。而他又将这份精彩,通过诗词传递给世人。
三、情与景的交融
襟怀与感情,决定诗词的境界。思想境界,是创造精品至关重要的因素。笔随时代,现实为依;百姓为本,天地为心。这是傅先生在微信江汉梅园诗词群里,要求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田园诗词,更当如此。田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就必须更要入木三分。不仅要写出农村生活的真实境况,还必须融于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才能够打动人。如《抢暴运麦(五古)》:
潜江鱼米乡,金波百里长。抢收还抢种,镰光戴月光。顿见起阴霾,当头盖下来。雷声喧战鼓,闪电扯天开。大野卷风狂,小草顺风降。暴雨嘣嘣响,平地起汪洋。头上水龙浇,心头火样燎。恨不生鹏翼,把个晒场包。血汗灌的浆,颗粒要归仓。一步当十步,肩扛两个筐。汗水搅雨水,眼挂水晶帘,战果抢回库,相看笑甜甜。
这首五古题为《抢暴运麦》,描写了农村一次抢暴运麦的真实场景。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诗人是描绘不出这么生动的抢收画面的。前四句点明在一个月夜抢收抢种。接下来四到十二句,描写的是突然天转阴霾,雷声像战鼓一样喧闹,闪电更是要把天撕扯开了。紧接着暴雨落下来,平地起汪洋。惊心动魄,形象逼真。四句一换韵,前十二句,一步一景,层层递进。我们再看十三句到十八句,从头上到心头,只因为这是他们用血汗种出来的粮食,不允许浪费一粒。“一步当十步,肩扛两个筐。汗水搅雨水,眼挂水晶帘,战果抢回库,相看笑甜甜。”一场紧锣密鼓的抢暴运麦,终于胜利结束了。总共三十二句,语言流畅,白描叙事,情景交融。让人读来感觉身临其境。由此,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到农民劳作的艰辛,也更进一步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再看《泛舟资江》:
每梦儿时戏资水,今朝重坐小篷船。
千山画卷云飞墨,一水琴横浪作弦。
滩险几回微笑过,天高何处壮心牵。
碧波依旧粼粼送,万里盈眸是故园。
诗的起笔点明:多年没有回到故乡,故乡的山水,儿时的记忆,常在梦中萦绕。诗人退休后,首先急忙回到家乡,当他再次登上资江的小篷船,诗人感觉自己好像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江浪的涛声,更像是儿时睡梦中母亲哼唱的歌谣。“滩险”“微笑过”“天高”“何处壮心牵”,这使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半世坎坷的人生。此时此刻,心中所有的阴霾一扫而尽。“天高任鸟飞”,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似乎再也牵不住自己意欲回归的心了。水,还是那么清莹碧透。那粼粼波光,推动着小篷船,好像父母每次伫立江边,依依送别的情景,殷殷期盼的慈眸。“碧波依旧粼粼送,万里盈眸是故园。”到底是波光,还是父母亲慈爱的目光,至此,已经浑然难辨了。再如“身化千支芦管里,乡音日夜起清讴。”(《赏益阳南县芦花》)“灵秀芙蓉竹,绰约出潇湘。乡音一语盈耳,咫尺见资江。”(《水调歌头·鹏城邻居曹赛先女史乃益阳同乡欣赋以赠》)傅先生在许多作品中,都提到对湖南益阳资江的思念。故乡的山水田园,每每忆起,无不勾动诗人心中那浓浓的乡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此语,状傅先生之作,可谓尤其如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就生态文明强调: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的念想。无论走多远,故乡的山水田园是诗人永远的乡愁。然而,在傅先生的田园诗里,我们始终没有见到一个“愁”字。他用“资江”“梦”“儿 时”“小 篷 船”“盈 耳 乡 音”“芙 蓉 竹”“潇湘”等等景和物事与他的情相互交融,构成的一个完整统一的意境,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概之,读傅先生的田园诗词,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许多作品常常在不经意间,跳出一个“绿”字,从而格外引人注目。如:“行舟处,看湖天水阔,再绿新篇”(《沁园春·夏夜泛舟潜江返湾湖》)、“山水随心绿,人在绿中央”(《水调歌头·修水良塘颂》)“归来长作绿中娃”(《夜饮双井绿》)、“田间荒野逢春发,甘苦天生绿是家”(《苦菜口占》)“情牵云绿处,一品即仙家”(《品宣恩伍家台贡茶即作》)、“一眸经纬随心绿”(《鹧鸪天·端午插秧》)等等,举不胜举。由此可见,“绿”是傅先生田园诗里最典型的一个意象,极具代表性。
傅先生在田园诗词创作中,始终保持他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以意象贯穿首尾的创作思路,诗以气贯,如行云流水,使他的作品极具美感;用他奇妙的神思,勾勒出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色彩斑斓,极为灵动,让人觉得可触可摸;他将深沉的情感,融入到他所走过的山水田园,让我们感觉到与他一路同行。正可谓“追春一路心扉绿”。这是傅先生《早行》中的一句诗。我以此为本文标题,想来应是恰到好处。因为“绿”,是田园乃至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本色,是生命的蓬勃的生机,是清新,是宁静,是平安,是希望。愿傅先生岁月静好,诗心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