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火硝烟与和平生活

2022-11-11

湛江文学 2022年1期

◎ 陈 雁

今晚夜,我们在徐闻县南极村艺术家部落。

南极村艺术家部落简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地盛产珊瑚,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建起一栋栋珊瑚屋,屋子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海风拂过珊瑚空隙,靠墙便能听到阵阵音韵,村民将这种房子叫作会吟诗的房子。2017年一群艺术家众筹将珊瑚屋改造成民宿群,共有7栋30个房间,内设灯塔图书馆、画工坊、文创室、诗歌创作室等公共空间,灯塔图书馆可供村民和游客免费观看,不定期举办一些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文化沙龙,带旺整个南极村旅游经济发展;2018年,南极村艺术家部落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十大最美民宿。

我们市作协采风团今晚是来民宿过夜,到来时已经灯火阑珊,除了村庄在不同地方亮起的灯光,别处淹没在黑暗中。

我在一面有爬藤的墙面上看到一行字:“在南极村,遇见不平凡的你。”这行诗化的文字在夜的黑暗中被一束灯光照亮,周边的树叶在灯光中呈现的颜色有点蓝,可以感觉得到一种温馨宁静的、优雅的文化气氛,由此可知徐闻县人现在生活的平静与安详,白天我们走访的地方却是另一种感受。

徐闻县作为我国大陆边陲,有很多历史遗迹,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始发港大汉三墩,和古代流放官员建造的贵生书院,没有在此次采风之列,我们便没有去;这次采风主要是走访战争年代的红色记忆,因此我们去了灯楼角。

灯楼角在徐闻县角尾乡,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像牛角一样从海岸伸入大海,角东南为琼州海峡,西南为北部湾,两边潮汐各异,水温不同,水流相对,波涛涌起时,形成相互拍打的十字浪,很是壮观。

灯楼角是1890年鸦片战争后,法国侵略者觊觎琼州海峡黄金海道而修建的导航灯塔,形似楼梯,故称灯楼,是雷州半岛最早的灯塔,灯楼角也因此得名;之后的1994年3月,广东省海事局在此处建起一座十层36米高的六角棱形灯塔,此塔现在成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地理标志,招引无数人来此处拍照留念。

此地被法国占领的年代有点遥远,相比之下,1950年解放海南岛那场战役,我们更能感同身受。

灯楼角是解放海南岛渡琼作战打响第一枪的首发港。渡琼作战指挥所现在仍然存在,离灯塔不到40米远,是简易的三层楼房,在渡琼战役中,既是指挥所,又是观测台。旁边耸立一座巨幅浮雕,由八块花岗岩石组成,雕刻着当年解放军和徐闻人民并肩作战的情景,记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徐闻人民用木船打败敌人军舰的英雄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0万国民党军退守海南,企图反攻大陆,同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下令攻取海南岛,消灭残敌,平定全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四十三军以及炮兵、工兵共10万余人组成渡海作战兵团,挥师雷州半岛,陈兵于徐闻沿海地区,准备解放海南,并制定了“积极潜渡、分批小渡与最后主力强渡相结合”的战略方针,1950年3月5日下午,四十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799名战士组成渡海先锋营在这里庄严宣誓,四十军军长韩先楚将指挥所搬到海边,亲自指挥。晚上7点,战士们乘坐13艘木帆船,由徐闻县80名船工引航,由师参谋长苟在松带领,从灯楼角启航,直奔海南岛,次日在儋州白马井一带成功登陆,打响了解放海南岛的第一枪,为以后几次潜渡创造了有利条件。3月26日,40军第二批加强团近3000名战士在这里潜渡,4月16日总攻第一梯队主兵力也从这里启航,直指海南岛,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

渡琼作战港口有11个,位于徐闻县龙塘镇白龙乡博赊村的博赊港,是徐闻县的一个重要渔港,也是解放军四十三军一二七师加强团渡琼作战的启渡点之一。“解放军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加强团解放海南战役启渡点纪念馆”就在海边;走进纪念馆里的人,面向满墙文字图片,无不感到那场战争浓烈的硝烟滚滚而来,惊心动魄,犹如亲身经历:

1950年3月11日,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三七九团和三八一团第一营共3733人组成加强团,由师长王东保、政委宋维栻、团长冯镜桥带领,分乘88只木帆船于22时30分从博赊港启航,向海口市东部的铺前港方向前进。参加这次潜渡的还有400多名徐闻县和海康县的船工舵手;这是解放军第四次潜渡,也是最后一次潜渡。在潜渡途中与国民党军舰激战,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顺利登陆,三七团第三营第八、九连100多名指战员搭乘9只木帆船担负追击国民党军舰的任务,确保了主力登陆。4月1日凌晨,加强团主力在海口市东部的北创港和塔市一带抢滩登陆成功。由于追击国民党军舰时受海潮影响,三七九团第三营第八、九连误登了海口市北部的白沙门岛,遭到国民党海陆空部队的重重包围,激战了3天3夜,才在夜色掩护下泅水突围。白沙门之战是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最悲壮、最惨烈的一场战斗。这场战斗歼灭了国民党军1000多人,解放军除了三营副营长王金昌、战士曹金城、船工杨景光等8人突围之外,其余100多名指战员和徐闻船工全部壮烈牺牲……

这场解放海南岛的战役,除了我军英勇作战,徐闻人民功不可没。

解放初期,徐闻县生灵涂炭,村落破碎,尤其北部、东北部原始森林居多,山深林密,交通十分闭塞,严重阻碍了解放军的物资供应,为此,徐闻县政府发动组织民工5万多人,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劈山开路,用两个月时间搭建29座桥梁,修筑20多条战备公路,确保了交通畅通;为了能顺利渡海,徐闻县委发动群众,迅速征集了486艘船只,确保了海练和作战的需要;徐闻县地处偏僻,交通线长,经常受到敌机轰炸,粮食无法及时供应。徐闻人民虽然一穷二白,但为了攻取海南,饿着肚子扎紧裤带主动承担了粮食补充供应的重任,确保了解放军的口粮;当时渡海的指战员绝大部分来自东北,没见过大海,不懂航行,又普遍晕船,徐闻县1500多名船工积极陪同海练,指导培训水手,2个多月培养出1万多名能在海上作战的指战员,把陆军培养成海军陆战队,为解放海南岛打牢潜渡技术基础。

无论是前四次潜渡,还是最后总攻,徐闻船工们都冒着枪林弹雨,为渡海兵团掌舵当向导,登陆后直接操枪杀敌,非常英勇,作战中53名船工壮烈牺牲……

在博赊港沙滩边,立着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塑像,栩栩如生,仿佛那场渡海战役还在继续,让人的心平静不下来。

太阳很猛,我们站在塑像边眺望海南,那高高低低的楼房像海市蜃楼般,但朦胧地不怎么看得清楚,很难想像战火硝烟年代它的真实样子,无疑必定没有今天的好看。

走了一天确实很累,我们在夜的灯光中晚餐,都从白天沉重的心情中走了出来。活在当下,那一片祥和、夜的酣畅,尽在欢乐之中。

这晚我住在海边一间屋子里,有一面墙是用贝壳堆砌起来的,我将一边耳朵贴在墙面上倾听,似听到远处传来声势浩大的呼呼声,像海浪翻滚,像万马奔腾;我一时激动,脑海中出现了解放海南岛那场战役情景,我像看到了枪林弹雨里英勇潜渡的军民,看到了炮火硝烟中冲锋陷阵的战士。类似这样的战斗场面在影视中看过很多次,但都没有此刻我脑海中的真实激烈……南极村会吟诗的房子,里面每一只贝壳,似乎都真实记录了解放海南岛那场战争的情景,那吟诗的声音,是战斗的号角声。

海在屋子前面,我和文友走到夜的沙滩上。星星不多,只有远处的渔火成片地闪烁;月亮是弦月,黄色的,悄静地在海面上,可以看见它身边的云堆。那云堆半明半暗的形状竟然震撼了我。我怔怔地望着它,忽然觉得它像炮弹爆炸腾起来的烟雾。实是这个原因震撼了我。

正是退潮时,沙滩的下沿是湿的,我们在洁白的干沙滩上走。浪极其温婉地轻轻涌动,很是抒情。海南那边已经被夜色淹没,只有星群一样的灯光顽强地穿越过来,告诉我们那边有一个繁荣世界的存在。

月亮已向大海落去,回来时才发现沙滩边一棵老海麻树下绑着一只吊床,夜里上面空无一人。明天,我要睡在这张吊床上,面向蓝色海水和海上的白云,像猫一样缩在里面让海风轻轻吹,享受明媚阳光下,无数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