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祖国大陆最南端的灯塔

2022-11-11陈华清

湛江文学 2022年1期

◎ 陈华清

我是祖国大陆最南端的一座灯塔。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潮涨潮落,我依然坚守岗位,不离不弃,给航海的船舰指明方向,给迷失的人们希望的祥光。

我每天每夜不停不歇地近看,远眺,看过烟波浩淼,狂风怒号,浊浪排空;看过晴空万里,千帆竞发,沙鸥翔集。在我的脚下,北部湾与南海两股海流热情拥抱,形成壮观的合水线,一角状沙洲如同牛角前伸进海。在我看来它就是号角,吹响千军万马渡过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的乐章;它就是神奇的剪刀,剪出乡村振兴万紫千红的春天。

在这片红土地、蓝海洋上,我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华,听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看见过光明,看见过黑暗,历尽人间沦桑。我知道的故事,像北部湾的波涛那么澎湃,似南海的潮涌那样滚滚。

徐闻的土地是红色的,是先烈的血染红的,红得像赤诚的心。现在,我要讲一段发生在70多年前的红色故事。

1949年10月,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解放军听从领袖的号召,准备解放与徐闻隔琼州海峡相望的海南岛。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部,在粤桂边战役结束后,逃到了海南岛,建起以薛伯陵为司令的海南防卫司令部。反动武装势力10万多人,飞机、军舰近百架(艘),筑起海陆空全覆盖的“伯陵防线”,封锁琼州海峡,依仗先进的武装设备踞岛与大陆对抗。这一年的12月,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指示,43军与40军组成渡海作战兵团,做好准备攻打琼崖,解放海南岛。两军作战兵团先后南下,进驻徐闻等地。为了支援大军解放海南,徐闻县成立了支前司令部、各区乡设立支前指挥所等。群众广泛动员起来,热烈支前,很多村庄家家户户都住上解放军。那时的徐闻人民穷得叮当响,吃不饱穿不暖,但为了保证作战兵团渡海作战的军需,老百姓从口中省下粮食供应给部队,有些老人甚至献出穷尽一生才买到的寿木(棺材板)用于建船。那时天寒地冻,床铺、被子不够,有的人宁愿自己露天睡,也要把床铺让给战士睡;有的新媳妇把自己的陪嫁新被献出。

渡琼作战部队绝大部分官兵来自北方,是“早鸭子”,从未与海打过交道,更别说在海上打仗了。无海战经验,用陆军打海战,用木船对兵舰,要取胜谈何容易?但是这一切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徐闻人民也扛起重任,除了给部队提供住房,献出作战需要的船只、船具,修路搭桥等,还教解放军海泳、识潮流,派出1500多名船工、舵手协助战前海上军事训练,练划桨、掌船舵等。短短三个多月,他们培训出能在海上作战的官兵12000多名。

在徐闻人民的大力协助下,解放军渡琼作战准备就绪。1950年3月5日,80名徐闻船工和40军加强营的800名解放军,在誓师大会上共饮壮行酒后,于19:30登上13艘木帆船,从灯楼角启航,拉开解放海南的序幕。琼州海峡水流多变,风大浪急,勇士们不畏艰险,飞渡海峡。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后成功登陆海岛。第一次偷渡成功,大大鼓舞军心、民心。

同年的3月31日22时40分,春寒料峭,风雨交加,浓雾重重,天海一片漆黑,400多名徐闻、海康的船工舵手,驾驶大小88艘木帆船,载着43军的3733名勇士,从徐闻县博赊港启渡,冒着枪林弹雨,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翌日上午五时胜利登陆海南岛。战后,毛主席从邓华司令的报告中,知道“三只木船打败三艘军舰”的英雄事迹后,欣然批示:这是人民海军的首次英勇战绩,应予学习和表扬!

徐闻举全县之力,军民并肩作战,一次次奏响战斗的凯歌,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小木船打败敌人大军舰的奇迹。敌人吹嘘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最终溃不成军,摧枯拉朽。1950年4月30日,海南全岛宣告解放。为解放海南岛,不少徐闻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兵团对徐闻人民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赠送两面锦旗:“有力支前,胜利保证”“解放海南,功在徐闻”。

如今,当年渡琼作战指挥所旧址,抵住岁月的风雨,抵挡北部湾、南海的潮来潮涌,仍然顽强地屹立在祖国大陆最南的灯楼角。刻在岩石上的几个大字“解放海南,功在徐闻”依然醒目,提醒人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先烈,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除了灯楼角,在赤农村博赊港43军渡海作战遗址,也建起了解放海南岛战役启渡展示馆,乡村振兴党建文化公园。这是佛山市顺德区等11家单位,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促脱贫助力乡村振兴为指引,扶持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成了知名的红色打卡点,每天有人来参观、学习,追溯红色记忆,感受革命情怀。

我欣喜地看到,在我的祥光照耀下,一面面红旗更加鲜红。

我是祖国大陆最南的一座灯塔,我的脚下除了有“红海”,还有生长珊瑚的蓝海,有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这片珊瑚海应该有亿万年了吧。在雷州半岛还没有人类居住的时候,这方海已经在这里汹涌澎湃,潮来潮去。这方海有许多美丽的海洋生物,最美丽的要算珊瑚。它在海底美丽地招摇着,五彩缤纷,千姿百态,自由自在地野蛮生长,与大海热烈拥抱,倾听海水的呢喃,抚摸大海的心跳。珊瑚美好又娇贵,对海水、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喜欢纯净的、没有受污染的海水,而海水一旦受污染,它就很难生存下去。曾经,有渔民不懂保护自己的“衣食父母”,海水受污染,生存环境被破坏,珊瑚伤心欲绝,死亡无数。后来,渔民懂得保护珊瑚海,珊瑚枯木逢春,迎来了新生。

珊瑚生前是美丽的,死后是壮烈的,化为一块块珊瑚礁,变成一朵朵海石花。海浪或急或缓把它们从海底向上推。于是,我看见,那些珊瑚石,那些珊瑚花,躺在清浅浅的海水里,躺在白花花的沙滩上。当地贫穷的渔民没钱买建房子的材料,就把它们捡回家,砌房,砌墙,铺路。死在海洋中的珊瑚,以另一种方式活在尘世间,成为会“呼吸”的房子。没有多少人知道,在偏远的徐闻有这样的珊瑚屋。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当地渔民过上好日子,靠海吃海,大船小艇向海出发,运回一船船海货,换回一捆捆钞票。富裕起来的渔民买回现代建筑材料,建楼房,铺大道;纷纷搬进钢筋水泥建的楼房,搬到新的村场。只有贫穷者或者念旧的老人才继续住在珊瑚屋。古老的珊瑚屋一度成了贫穷落后的象征,甚至有年轻一代不知道珊瑚屋为何物。这时,我看到的珊瑚屋,崩塌,长满乱草,偶尔有海风来寻找昔日时光,偶尔有鸡鸭鹅来吟哦。破旧的珊瑚屋眺望披着满天夕辉返航的渔船,那下船的鱼佬中有它熟悉的身影,可是他们不再走向曾经给过温暖的珊瑚屋。

有一天,珊瑚屋惊喜地发现主人回来了!他推开破败的木门,抚摸斑驳的珊瑚墙,拨开厚厚的蜘蛛网,与同来者说着什么乡村,滨海,旅游,开发,民宿……

我知道,2016年1月,珊瑚屋所在的徐闻角尾乡改了名字,叫做“中国大陆南极村”。不是某一条渔村,而是角尾乡11条村庄的总称。

这一年恰好是“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的开局之年。于是,曾经给角尾乡人遮风挡雨的珊瑚屋,在新时代又有新的使命,走上新征程,成了滨海乡村旅游的“排头兵”。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废弃的珊瑚屋获得新生,在乡村振兴春风的吹拂下,变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宿,成了生钱的“黄金屋”,渔民的欢笑声像海浪一样哗啦啦!我看到,当年带着浓浓乡愁和无奈,离开渔村到外地打工的青壮年,像潮水一样涌回渔村,参与建设美丽渔村,建起一座座崭新的珊瑚屋,或者把旧屋租给外地人搞民宿。青壮年回乡创业,也给留守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不可或缺的父爱母爱,陪护孩子健康成长。

南极村成了“网红村”、美丽渔村的“样本”,全国各地的人来此打卡,住进各具特色的珊瑚屋民宿。他们在“恋上珊瑚”听一个来自北方的女子,如何恋上这方海,不远千里来这里开民宿;在艺术家部落的珊瑚灯塔图书馆,读读书,读读海洋,望望我射向珊瑚海、射向南极村的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