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11-11王喜瑜WANGXiyu
王喜瑜/WANG Xiyu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深圳518057)
1 全球数字经济前景
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中国、美国、德国等47个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43.7%。在此过程中,各国采取不同的路径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例如,欧盟以数字治理规则的领先探索和数字单一市场的建设为双轮驱动,来打造数字经济生态;英国以数字政府为龙头,来引领数字化转型;中国则立足于产业基础,并发挥市场活力,以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虚实”经济融合,引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通往万物智联的道路上,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和可交易的数字化能力,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源动力。
2 数字基础设施的迭代演进
(1)从建好网到用好网
以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初具规模,为新型基础设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网络已从建设期进入到发展期,之后将更加聚焦于以下两个方面:如何更加精准、经济地完善网络建设,即“建好网”;如何更加高效、规模化地拓展不同场景应用,即“用好网”。
首先,“好”网络的评价重点已从技术指标过渡到客户感知。在面向个人(ToC)和面向家庭(ToH)领域,相比于4G时代,市场差异主要体现在:疫情带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短视频及直播等应用的爆发、移动互联市场的快速下沉、扩展现实(XR)及元宇宙等差异化应用。因此,想保持良好的用户感知,需要5G网络的覆盖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在面向企业(ToB)领域,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向运营技术(OT)的纵深拓展和贯通融合,对网络的性能、经济便捷性和安全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其次,在实现路径上,需要考虑不同场景下性能组合、建维成本、部署便捷等因素的平衡,精细化的系列方案会成为更优的选择。例如,杆站等小型化设备的使用,可以实现5G零占地快速部署;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单边带(MM SSB1)+X/天线权值自适应(AAPC)自优化软件的使用,使得5G高层覆盖提升了20%~30%;软件优化实现数字室分和传统分布式天线系统(DAS)联合部署,可以大幅度降低室内覆盖部署成本;700 MHz/900 MHz等低频频分双工(FDD)的使用,可以实现5G低成本广域覆盖;Wi-Fi 6实现“真千兆”业务体验,可以支撑新型智慧家庭的全方位需求;5G+无源光纤局域网(POL)、5G时间敏感型网络(TSN),以及5G局域网(LAN)的引入,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应用的差异化要求。
建好网的同时还要用好网,而终端和应用是“用”好网的关键。目前,5G已经有千元机,低成本的终端无疑将加速5G渗透率的提升;高清直播、赛事直播等视频应用内容的丰富,更易于发挥双千兆网络差异化优势;依托云网融合的软硬件架构、端到端的一站式管理服务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等,ToB领域的应用创新层出不穷,并向“商用化交付、规模化复制”迈进。这里需要特别强调,PC的“wintel”平台生态促进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苹果操作系统(IOS)平台和Android平台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网络带宽与算力无限丰富的背景下,可以预料,云电脑将与PC共存,混合现实(MR)技术将成为移动端新的生态。其中,以元宇宙数字孪生、云游戏等为代表的应用越来越多地进入个人消费领域,并将进一步推动5G业务的爆发式成长。
(2)从连接到算力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球数据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接近50%。随着万物智联时代的到来,CAGR的增幅曲线将更加陡峭。与此同时,摩尔定律和尼尔森定律依然发挥作用,但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即网络带宽增速已大大超越中央处理器(CPU)性能增速。在数据洪流对端、边、云的冲击之下,分布式和异构计算应运而生,网络和算力相辅相成,体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和更加模糊的边界,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交换和处理的全局效益最优。更为重要的是,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中国陆续出台“新基建”“双碳”“东数西算”等政策指引,加速了绿色低碳的进程。
数字化和低碳化正加速驱动算网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从连接到算力”的演进,其根基是融合新型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算力网络也因此应运而生。产业界携手创新,在切片、TSN、云网融合、网络智能自主进化、算力网络等技术方向上共同发力,以期达到“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所不在、智能无所不及”的目标。
打造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高效“数字底座”,需要单一纵深突破和立体协同融合并举,需要软、硬、芯协同,需要ABCDNET(智、链、云、数、网、边、端)贯通。在芯片方面,特定领域架构(DSA)、封装和架构创新延续了摩尔红利,已经成熟应用的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图形处理器(DPU)等硬件加速技术,大幅提升了性价比和边缘效率。在网络方面,持续追求更高频谱和光谱效率的同时,加速向基于新一代IP承载协议(SRv6)的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推进,实现网络资源的跨域高效协同编排。在“云”的方面,新型模块化数据中心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中心总能耗(PUE),满足低碳节能建设要求;可以融合高效的云平台,适配异构资源,支持资源灵活分配、弹性伸缩;可以有效支撑边缘轻量化部署和低成本创新试错,进而探索算力度量、算力感知、算力路由和算力编排等技术。在“智”的方面,除了网络性能优化和自主进化,未来还将构建“算网能”高阶编排大脑,采用统一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管控,屏蔽多厂家网络设备、多云环境的差异,为普通用户和垂直行业用户提供“连接+计算+数智能力”的融合服务。
3 数字化能力的纵横拓展
(1)从消费到产业
随着泛5G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数字化应用创新也从个人消费向产业转型和社会治理转变。与消费者相对类似的需求不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诉求是降本提效和生存发展。由于行业场景和企业发展阶段的差异,产业的数字化应用明显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同时,由于产业数字化依然处于拓展期,必须经历创新试错、商业模式探索和生态孵化等过程,客户也普遍希望数字化资源和能力能够按需部署、灵活扩展、安全可靠、经济便捷。因此,在产业数字化领域,数字化的实现需要聚焦组件化和服务化,围绕场景和关键业务,低成本起步,快速迭代,持续创新。
2021年举办的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吸引了近7 000家企业申报12 281个行业应用项目,其中包括很多具有商业价值和规模推广潜力的项目。云南神火铝业的平台接入感知数据源已过万,其生产、控制、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数字贯通,实现了传送带裂纹在线检测、电解槽漏液实时监测、天车远程实时操控等一系列数字化应用,使得阳极组装合格率提升15%,检修皮带空转减少80%,天车单车作业效率提升60%,每年可节约生产用电9 000万度以上。山能集团通过轻量化井下5G本质安全型基站、站点级算力引擎NodeEngine、5G网关等部署,使得井下工作面视频传输时延降低50%以上,并实现了掘进机、挖煤机等综采设备的实时远程操控,井下作业人员减少50%,大幅提升了安全生产水平。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通过使用小型化核心网i5GC、拉远型5G基站等车载一体化方案,实现了野外的灵活快速布网,使得先导勘探综合作业效率提升约500%,勘探工期缩短50%以上,人力成本节约50%以上。在天津港,智能理货、岸桥远程实时操控、无人驾驶电动集卡等泛5G数字化应用不仅带来20%~30%的工作效率提升,而且支撑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在南京滨江“5G制造5G”生产基地,16类场景60余种5G应用实现了产线柔性化、仓储物流自动化、多场景控制远程化,使得人力成本节省28%,周转效率提升15%,生产效率提升40%。还有广州高铁、商业综合体、医疗等众多创新应用,在为企业降本提效的同时,实现了科技恵民。综上所述,以冶金、钢铁、矿山为代表的大工业园区场景,已经成为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先锋。
(2)从工具到交易
除了运营技术(OT)在生产域的深化拓展,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数据贯通、流程可视可控、内外高效协同和泛在智能等应用,有助于打造敏捷且兼具柔性和韧性的企业。从作业流程工具化、自动化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实质上治标不治本。企业的本质就是交易,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就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成本最低、体验最优的交易架构,缩短与用户及供应商之间的距离,提升交易效率,进而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获得2021年“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的中兴通讯为例。自2016年启动数字化变革以来,中兴通讯从企业交易架构出发,基础设施先行,通过高效的数字底座,实现统一入口和团队孪生协同;要事优先,从作业人员的角度打造极致体验的“局部工具”;以场景驱动来进行公司系统的改造和数据治理,尤其是最靠近客户的一线员工的场景;综合考虑各领域业务数据的低成本消费诉求,在企业内建立普遍数据思维,以“最靠近客户的一线场景”推动端到端“全域数据”治理。目前,通过iCenter线上沟通与自动化办公软件的使用,全员远程办公效率达95%;通过DevOps研发云,实现30 000多研发人员跨地实时在线协同。通过“从工具到交易”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实现数字化的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这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及效率上的提升,还发挥了企业的交易边界、能力边界和价值圈边界的拓展潜力。
4 建立数字产业创新生态的企业实践
在当前复杂的产业环境下,数字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全球领先的竞争力与生产力,必须培育具备多样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产业创新生态,需要数字运营体、各行业大型企业、设备商、中小企业在新生态中发挥各自优势,立足产业链中的定位,协同发展,蓬勃生长,形成共赢的生态链。
从企业实践来说,中兴通讯成立了冶金钢铁项目和矿山项目特战队,进一步加速面向场景的能力整合和组织响应。随着5G确定性网络能力的持续提升及5G与视频的深度融合,港口、电子制造、新媒体等行业的5G应用场景也将逐步成熟,并进入规模复制阶段。
中兴通讯坚持“数字经济筑路者”的定位,坚持“开放共赢”的理念,一方面定位于基础设施设备与技术提供商,以用户场景和体验为驱动,提供全球领先的云、网、边、端设备,并积极开放自身核心能力,助力数字运营体及大型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自身能力带动“隐形冠军”等中小企业,坚持与生态伙伴共生、共赢、共智。在底层源动力技术领域,中兴通讯面向算力与网络多样化需求,针对不同业务组合场景,着力DSA、封装和架构创新,持续深化芯片、算法和架构的软硬件协同优化;在产业赋能领域,中兴通讯提供云网基础能力和积木式组件,贡献5G行业标杆经验;在自身实践方面,中兴通讯在数字化研发、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生产领域坚定转型,将数字化融入企业血液并与产业分享。
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强支撑。数字产业生态的完善需要从战略部署向政策落地加速推进,需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突破,需要政产学研用金的合作与协同。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将充分赋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