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问题可视化分析

2022-11-10王峰徐俊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作者群发文机构

王峰,徐俊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研究大量涌现,但基于多层面、多维度的综述研究成果不多,一方面可能是文献数量多难以梳理,另一方面在文献的整理归纳中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可能会影响结论的科学性,所以,基于知识图谱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可弥补这些不足,并丰富乡村振兴相关研究。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能够显示某一领域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17—2022年乡村振兴问题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科学把握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热点、发展脉络、主题和演化趋势,这对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篇名含“乡村振兴”的方式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精确匹配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年4月23日。为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将文献来源类别选择为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剔除其余文献、学位论文,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共4 548篇。将4 548篇文献通过“Refworks”的格式导出转码后输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本文内容研究的样本数据。以图表形式将数据输出,更为直观地对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主题及演化趋势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运用CiteSpace对4 548篇文献依次从年度发文量、高产机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主题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统计

1.发文量年代分布特点

年度发文量可以直观地反映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重视程度,2017—2022年间对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从发文量看,201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年乡村振兴研究发文量仅25篇,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陡然上升至748篇,学术界开始乡村围绕乡村振兴政策的内涵、主体等做阐释与解读。从发文趋势来看,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与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完善以及社会对乡村振兴问题的关注有关。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学术界开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政策具体解读,所以这一阶段发文量陡增。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同年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发文量继续增加,达到顶峰。

图1 乡村振兴问题研究年度发文量Fig.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of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ssues

2.高产机构及核心作者群

将数据输入CiteSpace,设置时间跨度为2017—2022年,时间切片为1 year,节点类型选择机构,TOP N=50,即从每一个时间切片上选取50个频次靠前的节点,其余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相关研究机构图谱,节点数337,连线数190,网络密度为0.0034,模块值Q为0.3887,满足Q>0.3的要求,平均轮廓值S为0.7571,满足S>0.7的条件,说明聚类结构是显著的,聚类结果具有高信度,具体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是乡村振兴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研究发文量前几所机构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55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8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43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8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35篇)。这些机构节点较大且连线数较多,科研能力较强。

当前对于乡村振兴研究的跨机构合作已有初步规模,其中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分属机构为主,已经存在相对固定且具有一定规模的跨机构合作,跨机构合作研究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影响力,促使机构之间实现研究成果互补。但目前多数机构并未形成相对固定的跨机构合作,因此对于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研究应加强跨机构合作,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促使研究成果的形成与转化。发文量前十的机构中有7个位于北京,1个位于南京,1个位于武汉,1个位于重庆。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对国家政策的实施反应最为灵敏,同时这也表明各地区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的反应与践行存在地区性差异,可以看出,学术高产机构的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十分明显。

图2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Fig.2 Institutional co-occurrence knowledge map

运行CiteSpace,探求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设置时间跨度为2017—2022,时间切片为1 year,节点类型为“作者”,g-index(K=25),其余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310,连线数203,网络密度为0.0042,模块值Q为0.3887,满足Q>0.3的条件,平均轮廓值S为0.7571,满足S>0.7,结果可信,可知节点数较大的学者有龙花楼、朱德全、刘彦随、姜长云、贺雪峰。连线越多,节点越大,作者的合作就越密切。乡村振兴领域作者的合作呈现出大分散兼具小集中的特点,多数作者现阶段依然处于独立研究状态。核心作者群具有学科导向作用,可将学科研究推向新水平。依据普莱斯定律x(1,nmax)=x(m,nmax)=x(1,m),推导得N=0.749x(Nmax)1/2(Nmax为高产作者的最大发文量),即杰出学者中最低产的那位学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等于最高产学者发表论文数的平方根的0.749倍,计算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得出N≈2.802,对m取整即发表3篇及3篇以上的作者为乡村振兴研究的核心作者。乡村振兴研究的核心作者共发表论文619篇,占样本总数的13%,尚未达到普莱斯定律所认定的核心作者群标准,即未达到该主题下50%的论文为一群高产作者所著,可见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二)研究热点主题

对关键词聚类展开分析,探究乡村振兴的热点主题。运行CiteSpace,设置时间跨度为2017—2022年,时间切片为1 year,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TOP N=50,其余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293、连线数866、密度为0.0202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3所示。可知近年来乡村振兴的研究热点与趋势除乡村振兴这个热点主题外,还包括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乡村旅游、浙江省、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区域差异、三农、乡村生活、村民自治、数字乡村、空间格局等13个聚类。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Fig.3 Keyword clustering map

(三)研究趋势

中心性(gentrality)作为两篇文章之间的关键词中介,是衡量节点的重要指标,关键词节点连线越多,表明中心性越大,关键词节点的中心性越高,表明该节点在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性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中心性可以反映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热点趋势。乡村振兴研究高中心性关键词如表1所示,可以直观分析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热点、主题及演化趋势,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演变历程。不同时期学者们的关注点不同,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根据图4与表1将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研究进一步划分为乡村振兴的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基层的乡村治理、城乡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农民发展等七个主题。

图4 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Fig.4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in the fiel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表1 乡村振兴研究高中心性关键词Tab.1 High centrality keyword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1)乡村振兴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具体实施层面的研究并从宏观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如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规避的倾向[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把握的问题[2],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3],科学谋划乡村振兴规划,推进城乡协调发展[4]等。

(2)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部分学者聚焦于乡村振兴的某一方面实践路径:如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5],把建设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资源优势[6],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加强法制保障[7],大力实行文化建设[8],优化新型农民培育[9]等。

(3)基层的乡村治理

学者们多集中于对乡村治理体系、结构完善等方面作出论述:如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中心是基层党组织[10],“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论[11],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加强政府、市场和农民三者的关系[12],加强基层党建,重视乡村精神文化建设[13]。

(4)城乡的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学者研究的新着力点,如城乡融合是一种包含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在内的全面融合[14],要攻克城乡融合中的难点与关键问题[15],乡村融合的关键是基于空间、经济和社会方面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16]。

(5)乡村旅游

学者侧重对乡村旅游路径本身进行机理研究:如重新界定乡村旅游概念,并基于项目自身、政府政策和社会组织参与提出对策[17],以湘西凤凰县为例,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双评价指标体系[18],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作用机理,提出乡村旅游要突出当地特色加强宣传推广[19]等等。

(6)乡村文化

文化的兴衰与乡村的发展紧密相连,学者们围绕乡村文化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提升策略,如指出目前乡村文化创新性短缺、自信培育缺失,要提高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的能力[20],乡村文化的空间建设是乡村振兴实现过程中的有力保障[21],要破除乡村的空间局限,以开阔的视野整合乡村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应有的影响[22]。

(7)农民发展

农民发展是乡村振兴问题的重要方面,学者们对农民主体进行聚焦研究:如培育农民的组织化、突出乡村的主体性、重塑城乡关系[23],培育新型农民[24],对农民生计系统进行整合分析,提出需提高抗逆保护,提升农户的生计能力[25]。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学术界对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聚焦。基于国内2017—2022年间核心期刊4 548篇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得出:第一,从学科分布看,尽管众多机构聚焦乡村振兴问题研究,但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基层党政以及少量的农村基础科学等五个领域,且各学科间、主题间的相关研究成果缺乏借鉴与交流;第二,从机构区域分布看,地域差异较为明显,高影响力机构多聚集于北京、南京、武汉以及重庆等地;第三,从发文作者来说,虽已有庞大的作者群,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第四,从研究主题看,前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战略阐释和解读,现阶段则对现实问题展开具体探究。

(二)研究展望

第一,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研究领域,提升各学科、各机构与各主题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各时期研究重点均有所不同,今后应在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关注研究的不同视角和不同层次,进一步深化具体研究,增强研究成果的衔接性。

第二,学界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乡风文明等主题展开,下一阶段需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深化研究,从系统性角度加强乡村振兴问题与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三,当前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出的稳定群体,出现了一些高产出学者,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未来学者需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协同性研究,强化乡村振兴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力培养核心作者群。

第四,乡村振兴问题研究思路需进一步拓宽,需采取整体性研究视角综合考察相关问题。如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三农”问题彼此相连、相互影响,在研究提升新型农民的主体性外部路径时,应同时考虑新型农民的内生动力机制;在研究新型农民的内生动力机制问题时,也应兼顾考察其外部路径。

猜你喜欢

作者群发文机构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档案管理》论文作者群计量分析
《甲寅》周刊:民国新闻业的“孤臣孽子”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核心作者群统计分析
浅论《新青年》作者群与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