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2022-11-10罗智芸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国式逻辑

林 槟,罗智芸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从文明形态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总结,在学界获得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相关研究呈急速上升趋势。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以期展示该研究的现状、发展动态与未来方向,为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该软件将大量文献数据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生成作者共现、文献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等图谱,从而显示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内在关联。本文采用CiteSpace(6.1 R2,64-bit)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作者、机构期刊等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后对其内涵进行解读并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9月10日。为保证数据有效性和科学性,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剔除通知、报告、书评、访谈等与研究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终获得323篇分布在2017—2022年的有效文献作为本文分析的样本数据。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文献时间分布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知识变化的重要尺度,能反映该领域某一时间的研究趋势和学术关注度。通过观察人类文明新形态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图(见图1)可知,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特点鲜明,即2021年前鲜有涉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文章,但在2021年习近平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理念后,相关研究热度不断上升,2021年发文量达到102篇,2022年为207篇。当下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将走向何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给出了中国答案。实践的需要推动着理论的发展,未来一段时间该研究依旧是热点。

图1 人类文明新形态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图

(二)研究力量分析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离不开相关学者和科研机构。学者是文章直接生产者,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科研单位是成果生产的间接因素,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共现进行分析,得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主要发文作者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作者共有92人,发文3篇以上的有田鹏颖、颜晓峰、林于良、刘晨光、张艳涛、寇清杰、陈金龙和方世南等人,形成了9条连线,密度为 0.002 2,表明该研究的作者间合作不紧密,未形成核心作者圈。

对文献数据进行研究机构统计分析发现,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共有88个,连线24条,密度为 0.006 3,表明多数科研机构单独分布,未形成紧密的机构合作(见图3)。发文量超过6篇的机构包括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2 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主要发文作者知识图谱

图3 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主要机构知识图谱

(三)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

表1 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关键词

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聚类设置,得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聚类图谱。聚类图谱主要通过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检验聚类结果是否稳定可靠。如图4所示,共得到#0人类文明、#1物质文明、#2唯物史观、#3文明形态、#4共同富裕、#5习近平、#7共同体、#11历史逻辑8个聚类,Q值和S值分别为0.64和0.9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且令人信服(1)一般认为Q值>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值>0.7表明聚类令人信服。。

图4 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三、文献综述

CiteSpace作为文献综述研究的辅助软件,虽然可以展现研究方向和热点,但无法确定研究的内部特征,因此还需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价值意义等方面进一步做文献梳理。

(一)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

学界主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3个维度对其展开研究。

1.理论逻辑。理论逻辑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逻辑起点。学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逻辑的研究主要有中华文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1)中华文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论来源。陈玉斌[3]指出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源头理论,在其基础上生成的中国特色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论来源。田鹏颖等[4]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特质。

(2)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理论。资本主义文明开启了全球现代化进程,人类文明新形态也不排斥优秀的文明成果。寇清杰等[5]15-24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交流互鉴中创造出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鉴。陈学明[6]认为,构筑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下人的存在状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3)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以“五阶段”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赋予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底色。王文东[7]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立足中国国情的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刘仓[8]17-26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社会主义文明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追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

2.历史逻辑。任何科学理论的提出都不是凭空捏造的,必然与历史发展紧密相关。目前,学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研究主要有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

(1)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前提。杨振闻[9]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一般演进规律的特殊体现;中国社会没有经历典型的资本主义文明,而是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文明并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张永刚[10]强调,人类文明演进规律和发展方向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

(2)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根本原因。寇清杰等[5]15-24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创造了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其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其提供了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严静峰[11]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革命、探索、改革到新时代的征程中逐渐将中国人民从一盘散沙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组织力量,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

(3)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历史背景。杨彬彬[12]强调,当今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应“人类向何处去”“世界该怎么办”等时代之问而生的,成为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高海波[13]14-23指出,经济下行、意识形态挑战和逆全球化浪潮是当代中国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为解决这些风险挑战的。

3.实践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实践演进逻辑。首先,文明的实践形态是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矛盾的。邱静文等[14]32-36指出,资本主义文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但人与人之间还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关系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就是要解决资本主义文明未能解决的社会发展矛盾。其次,邵芳强[15]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载体,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内核(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和实践导向。最后,肖欣欣[16]指出,当下中国正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这一实践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

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学界主要从“五个文明”、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维度展开探讨。

1.“五个文明”维度。学界对社会主义文明的研究主要有“单文明说”[17]“二文明说”[18]“三文明说”[19]“四文明说”[20]“五文明说”[21]。学界普遍认为“五文明说”的五个文明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为社会主义文明的“五文明说”奠定了基础。王硕等[22]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政治文明为引领、以精神文明为保证、以社会文明为土壤、以生态文明为条件,“五个文明”共同铸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四梁八柱”。杨金海[23]认为“五个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其中,物质文明指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政治文明指政治制度及其运行的现代化,精神文明指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社会文明指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文明,生态文明指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

2.“以人民为中心”维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归,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遵循,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被学界普遍接受。邱吉等[24]90-97强调,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私有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在于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进步为宗旨。陈金龙等[25]指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力量源泉和根本价值取向,在实践中表现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杨博超[26]79-86强调,西方文明中的“人民”缺包容重冲突,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人民”以共同价值为核心,主张平等、开放和包容。

3.“共同富裕”维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创造的,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致,因此,共同富裕必然是其科学内涵之一。谢晓娟等[27]认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追求共同富裕的新形态。张凯[28]148-152强调,以往的人类文明发展以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对抗为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则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以往文明的不同。宋友文等[29]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受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规约。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度。政党是现代国家的重要主体,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之一。邱吉等[24]90-97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突出特征,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特性,并且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优势是通过党的强大领导力和执行力实现的。高海波[13]14-23强调,没有党的领导,就谈不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

综上,“五个文明”、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更为新时代怎样继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中,“五个文明”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保障,是其物质与精神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根本宗旨和逻辑归宿;共同富裕是其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其根本保障和最大优势。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是新时代文明建设和迈向现代化的逻辑系统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学界主要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展开研究。

1.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如下:

(1)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涵。首先,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在资本推动下,打破了各民族孤立发展的状态,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吴宏政[30]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占领了大变局时代世界历史方位的制高点。陈艳波等[31]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积极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因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其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渊源,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最新成果。邱静文等[14]32-36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世界发展潮流中得出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张凯[28]148-152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创新性成果。

(2)有助于构建中国式话语体系。在资本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扩张与殖民的同时占据了国际话语权中心,并通过意识形态霸权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炮制了一系列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标识性话语,以此凸显西方文明的优越与普世。但追逐资本私利的西方文明不可能一直保持全球文明中心地位。田旭明[32]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内生和构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且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话语体系,有力破除了西方话语霸权。王资博等[33]指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体系是一项既诠释历史又把握发展大势的时代性课题,对于构建中国式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出中华文明的新样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曾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刘仓[8]17-26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增添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色彩,提升了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2)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根据唯物史观,资本主义文明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物的文明而不是人的文明,在冲突中表现为一种文明暴行。刘喆琼等[34]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具体表现在“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人民至上”对“资本至上”、“全面发展”对“人的异化”、“和谐正义”对“冲突排斥”、“协调共生”对“无限逐利”五个方面。张志强[35]强调,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改变了几百年来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化道路,遵循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

(3)高扬了科学社会主义旗帜。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改变了这一形势。田鹏颖[36]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污名化,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旗帜。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学界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几种观点:

1.“内涵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刘慧[37]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超越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第二重规定”。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势”和“理”两方面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势”代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理”代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2.“发展说”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谭玉龙[38]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从“以工业化为中心”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五个文明”三个阶段,在该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田鹏颖等[39]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过程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其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中,是现代化道路创造、生成和拓展的成果。王世泰等[40]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展开的。

3.“辩证统一说”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辩证统一的。王岩等[41]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相互贯通、相生相成、同行共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立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五)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密切,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经阶段和“世界面向”。

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经阶段。丁立群等[42]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雏形,具体表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形成了新的文明范式和文化经验。党锐锋等[43]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二者具有价值统一性,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理念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提供了基础。苗翠翠等[44]从哲学理念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以价值逻辑为核心及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塑造并引领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面向”。袁航[45]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还原主义,继承并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一家”思想,是一种面向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研究评价

综上所述,学界目前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价值意义等展开系列研究,在理论研究、实践路径和研究方法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后续研究夯实了基础。但囿于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时间较短,目前仍存在体系有待构建、内容亟需深化和视角方法有待拓展等问题。

(一)主要成就

1.理论成果。学界已初步圈画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范式。主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探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进而勾画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并对价值意义展开论述。在这一研究范式下,学界在相关议题上已达成共识并取得一定成果,为不断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路径。学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实现道路,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内核上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一致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世界的实践路径。

3.研究方法。学界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视角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

(二)研究局限

尽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从对目前国内学界研究现状的描绘中发现尚存一定的局限。

1.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待加强。首先,任何科学理论的建立都需要有理论体系的支撑。目前学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还处于建立基础研究范式阶段,囿于“生成逻辑”“科学内涵”“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等几方面,未来需从整体上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科学理论体系构建。其次,政治解读强于学术阐释。纵观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内涵的研究,内容大多通过其他的政治性概念进行解释,缺乏从学理层面的阐释。用政治话语解释政治概念,其结果会导致话语上的自圆其说。

2.研究内容亟需深化。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研究还有待加深。例如,社会发展的“五阶段”论,不同马克思主义者有不同的论述,而“五阶段”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却尚未厘清。其次,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微观研究还有待深化。例如,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逻辑的研究,主要从宏观视角研究了中华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理论、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联系。此外,现有研究还缺乏与国外文明理论的比较分析,部分研究虽涉及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驳斥[26]79-86,但缺乏对诸如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文明论等其他西方文明理论的对比分析。

3.学科视角单一,研究方法有待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明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开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但纵观现有研究,学科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和政治解读为主,跨学科视角明显不足,实证研究还有待拓展。

(三)研究展望

1.着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体系。首先,对于研究范式存在的局限,未来可在深化生成逻辑和科学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实践进路、制度支撑、现实困境的研究。其次,学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后续研究需将其从政治话语转换成学理研究。最后,整合“生成逻辑—科学内涵—理论与实践价值—制度支撑—实践进路—优化路径”的分析范式,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进行系统性考察,防止其碎片化。

2.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容研究。首先,加深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研究,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相关内容,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体系构建在坚实的前人理论基础上。其次,加深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在生成逻辑上,可进一步探究相关理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联;在实践路径上,可进一步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最后,加强与国外文明理论的对比分析,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价值。

3.突破学科界限,创新研究方法。拓宽学科视角,如通过经济学的视角加强人类文明新形态物质基础的研究,通过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加强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内涵的研究。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如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国外的文明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或将不同经典作家的文明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国式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中国式民主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