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品一标”视角下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2022-11-10付陈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三品一标绿色食品优质

付陈梅,刘 洋

(1.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重庆 400054; 2.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4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稳步提高扭转了我国农产品供求长期失衡的局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升级换代,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渐凸显。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解决优质农产品供给问题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须把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增加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那么,现阶段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如何?是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这些都亟需给出明确答案。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建立健全安全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兰萍分析了以超市为主导的安全农产品供应链的控制模式,探索了安全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协同与管理[1]。彭建仿基于关系优化与界面规则的视角,揭示了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优化对安全农产品供给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安全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治理机制[2]。周康渠等基于不完全信息视角,考虑了生鲜农产品易变质的特点,进一步分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的剩余补贴契约,发现生鲜农产品的易变质率会促进剩余补贴契约影响供应链的协调[3]。夏文汇等研究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协同化运作问题,发现创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其与政策环境的协同,对于提高生鲜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改善其冷链物流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4]。

二是关于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影响因素的研究。赵建欣和张忠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发现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行为受预期收益、农户禀赋、制度环境、风险等因素的影响[5]。张晓凤等研究表明,安全农产品供给受到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制约,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农产品价格和风险,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中介组织、政策法规和社会舆论[6]。和丽芬和赵建欣分析了政府规制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影响,指出操作层面的制度安排会直接影响安全农产品供给[7]。张利国分析了我国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制约因素,认为建立健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应从农户意识、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着手[8]。田涛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农户自身素质、农业知识培训和农产品售后体系等方面剖析了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9]。近年来,还有学者实证分析了地理标志认知[10]、农业产业组织[11]对我国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此外,也有学者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12]、气候变化[13]等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安全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和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研究,也有学者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基于不同流通模式研究了我国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动力机制与管控政策选择[14]。但目前对于我国安全农产品供给现状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实证研究,仅有少数学者对我国进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行了测算分析[15-17],或基于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行简易测度[18]。当前,在我国质量兴农战略背景下,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其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加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基于此,本文拟从“三品一标”的视角探索构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对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进行度量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研究进行补充和拓展,以期为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增加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和启示。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三品一标”的内涵

“三品一标”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简称,其在我国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三品一标”的发展既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手段[19-20]。本文将对“三品一标”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理解,为“三品一标”视角下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三品一标”倡导绿色生产、资源循环无害化利用,严格控制和鼓励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注重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三品一标”具有3个方面的优点:一是通过品牌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涵盖绿色、有机、无公害等要素,满足当前我国公众对农产品安全、优质、特色的需求偏好;三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上同时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产”“管”并举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由此可见,“三品一标”的认证发展既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更是适应公众消费要求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

“三品一标”的内涵不仅涵盖农药、化肥等要素投入层面,还涉及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公众需求层面。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三品一标”总数达12.1万个,跟踪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但在同类农产品中的总体占比仍然较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兴农战略背景下,加快培育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意义愈发凸显。基于此,本文将从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维度来构建“三品一标”视角下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选取与说明

通过上述“三品一标”深刻内涵的分析,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21-22],本研究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和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基于“三品一标”的品牌认证、产地认证和产出水平来选取评价指标。其中,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3个维度均选取4个二级指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维度选取1个二级指标。最终,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4个维度下共包括13个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三品一标”视角下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绿色食品维度,选取绿色食品企业认证规模和产品认证规模来表征绿色食品的品牌认证水平,单位均用每百万人拥有数量表示,分别衡量绿色食品企业生产能力和品牌辐射能力;选取绿色食品产地面积认证率来表征绿色食品产地认证水平,产地面积认证率用绿色食品产地认证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之比表示,以衡量绿色食品产地保障能力;选取绿色食品人均产量来表征绿色食品产出水平,单位为千克/人,以衡量绿色食品实际产出能力。有机农产品维度和无公害农产品维度指标的选取、计算方式和指标解释与绿色食品维度类似,不再详细说明。农产品地理标志维度选取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规模来表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水平,单位为个/每百万人,以衡量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辐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具有严格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且每年认证的变化幅度较大,为综合反映各地区“三品一标”认证发展的真实情况,本文采用当年年底有效使用各品牌标志的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此外,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于2008年开始认证登记,且一经认证长期有效,所以本文中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数为2008—2017年的汇总数据。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发展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绿色食品统计年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官网(http://www.greenfood.agri.cn/)、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cn/)、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http://www.aqsc.agri.cn/)以及各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计算各二级指标所需的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8)》。经过相关计算和数据整合,得到2017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二级指标的相关数据。为消除数据量纲的差异,本文运用SPSS 20.0对所有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指标分别记为ZX11、ZX12、ZX13、ZX14、…、ZX41。另外,在“三品一标”视角下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二级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即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表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越强。

三、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方法与结果

(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维度得分

为保证对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标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本文不像传统研究那样将所有二级指标统一进行主成分分析,而是对各维度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来计算得分。我们选择SPSS 20.0进行分析研究,但并没有单独的模块实现主成分分析。考虑到其中因子分析的模块在求因子载荷矩阵中用到主成分分析,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维度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和总方差解释部分,再利用因子载荷系数与主成分系数的关系求出各地区每个维度的主成分系数[23-24],即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主成分因子个数

计算某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在Fk维度下的得分,设该维度共有m个评价指标,将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数据ZXk1、ZXk2、…、ZXkm代入软件SPSS 20.0,可得到Fk维度下的指标因子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若第j(1≤j≤m)个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超过85%,则主成分因子个数为j。

2.计算主成分因子得分

根据所确定的主成分因子个数j,可得到Fk维度的因子载荷系数aij,且已知特征值为λj,可逐一计算出Fk维度下第e(1≤e≤j)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记为Yke,计算公式如下:

(1)

3.计算维度得分

在得到j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后,可进一步通过对各个主成分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进行加权求得Fk维度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2)

通过上述步骤,可逐一计算出我国各地区在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各个评价维度上的得分。

(二)熵权法赋权测度综合得分

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综合的定权方法,其确定客观权重的依据是指标变异性的大小。一般来说,指标信息熵的大小与权重成反比,即信息熵越大,指标的变异程度就越小,权重就越小,反之则权重越大。基于此,本研究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4个维度的得分后,通过熵权法来确定各维度的客观权重,进而测度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综合得分。具体过程如下:

1.各维度得分0~1标准化处理

我们将第n个地区在第k维度的得分记为Fnk,于是可将各地区在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各维度上的得分数据以矩阵的形式展示出来:

(3)

式(3)中,n为地区个数,取值为31;k为维度个数,取值为4;F11~Fn1表示各地区在绿色食品维度上的得分;F12~Fn2表示各地区在有机农产品维度上的得分;F13~Fn3表示各地区在无公害农产品维度上的得分;F14~Fn4表示各地区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维度上的得分。

然后,对式(3)的得分数据进行0~1标准化处理,由于4个维度的所有二级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将标准化处理后的维度得分记为Yij,则转换函数如下:

(4)

2.计算各维度的权重值

将转换后的矩阵记为Y,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结果为Yij与其对应列所有元素之和的比值,记为Pij,计算公式如下:

(5)

式中,j=(1,2,…,k);在得到归一化后矩阵中元素Pij后,各维度信息熵值Ej的运算公式如下:

(6)

其中,当Pij=0时,定义PlnPij=0。进一步,我们可将各维度的信息熵值转化为权重值,计算公式如下:

(7)

3.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得分

具体做法是将地区各维度的权重值Wj分别与其所对应的标准化处理后的维度得分Yij相乘进行线性加权求和,计算公式如下:

(8)

式中,i=(1,2,…,n),Ui表示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综合得分。

(三)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评价结果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式(2)可计算出2017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各维度上的得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维度只有一个评价指标,故直接将其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数值ZX41作为F4维度的得分。然后,运用熵权法可计算出F1、F2、F3和F4等4个维度相应的权重值分别为0.185 3、0.207 0、0.364 7和0.243 0。最后,根据式(8)计算出2017年我国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综合得分,并按综合得分数值的大小进行排名(见表2)。

表2 2017年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得分及综合排名

续表(表2)

如表2所示,从综合得分数值来看,我国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综合得分普遍较低。2017年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综合得分均值为0.209 3,说明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整体供给能力比较低。具体来看,2017年我国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综合得分均在0.6以下,综合得分高于全国均值的省份仅为9个,而低于全国均值的省份多达22个。综合得分超过0.5的省份只有江苏,多达21个省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综合得分低于0.2,更有7个省份的综合得分在0.1以下,分别是云南、湖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由此可见,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呈现出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为进一步研究区域差异特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度量和分析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

四、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度量方法选择

运用表3中各维度及综合得分的评价结果,根据度量区域差异常用方法的特点,本文选取基尼系数(Gini)和泰尔指数(Theil)来度量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省际差异程度,采用泰尔指数分解来衡量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在四大地区的差异。各项指标值越大,表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越大;指标值越小,则表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越小。

1.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通常用来衡量收入差距,其敏感性较强,可用来度量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省际差异,计算公式为:

(9)

式(9)中,n表示地区个数,μ为全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均值,yi、yj为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变量值,且i≠j。

2.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Theil)又称为泰尔熵标准,通常用来度量地区间、群体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来度量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省际差异程度和四大地区间的差异程度。度量省际差异的公式为:

(10)

式(10)中,n表示地区个数,yi为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变量值,μ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平均值。

3.泰尔指数分解

进一步,可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来度量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间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差异程度。对式(10)的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假定集合N被分解成m个组Nk(k=1,2,…,m),每组相应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向量为yk,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均值为μk,区域数量用nk来表示,则其占总区域数量的份额可表示为vk=nk/n。分解的过程如下:

(11)

式(11)中,W表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内差异部分,B则表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间差异部分,它是通过将各区域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换算为相应的区域均值而得。

(二)区域差异分析

1.区域划分

根据201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中“四大经济板块”的划分标准,可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这一划分方案既克服了“三大经济带”划分的缺陷,又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生产布局特点。基于此,本文在评价我国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省际视角和“四大板块”视角来分析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四大板块”的具体划分情况如表3所示。

2.省际视角下的区域差异分析

通过式(9)和式(10),可计算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各维度及综合得分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如表4所示。具体来看,4个维度中区域差异程度最大的为有机农产品维度,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0.528 4和0.477 8;其次是绿色食品维度,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0.505 3和0.450 1;再次是无公害农产品维度,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0.448 1和0.356 1;区域差异最小的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维度,其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0.446 5和0.344 2。

表3 “四大板块”划分情况

表4 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省际差异的度量结果

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综合得分的区域差异度量结果来看,其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0.365 2和0.215 7,表明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存在省际差异,但综合得分的省际差异要明显小于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也说明了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整体偏低。借鉴国际上运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划分标准,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省际差异属于中等,但4个维度的基尼系数均超过了0.4的警戒线,其中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超过了0.5,区域差异非常明显。

3.“四大板块”视角下的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表2的评价结果和表3的区域划分,可计算出四大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综合得分均值,东北地区以0.313 8位列第一,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以0.241 8和0.188 3位居二、三位,中部地区以0.155 1处于最后一位,说明我国四大板块间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存在差异。进一步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可量化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在四大板块间的差异,如表5所示。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各个维度在四大板块间的差异度量结果看,四大板块间总体差异程度最大的为有机农产品维度,总体差异值为0.477 8;其次是绿色食品维度,总体差异为0.450 1;再次是无公害农产品维度,总体差异为0.344 3;区域差异程度最小的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维度,总体差异值为0.344 3。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综合得分来看,四大板块间的总体差异较小,为0.215 7。此外,从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在四大板块间差异的构成情况来看,无论是各维度还是综合得分,区域内差异占比都非常高,而区域间差异占比则比较低。具体来看,4个维度的区域内差异占比均超过了60%,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维度的区域内差异占比最高,为94.86%。综合得分的总体差异为0.215 7,其区域内差异为0.183 2,占比为84.93%。综上所述,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在四大板块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以区域内差异为主。

表5 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四大板块”差异的度量结果

(三)聚类分析

在分析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省际差异和四大板块差异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观察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在不同维度上的分布特征,了解各地区之间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相似性和差异度。本文将以我国各地区在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4个评价维度上的得分数值为原始数据,使用SPSS 20.0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的聚类结果,可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成4类区域,并根据分类结果计算出每类区域各维度的得分均值,以进一步分析各类区域在不同维度上的特征差异,维度得分均值越高则表明对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正向效应越强(见表6)。

图1 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系统聚类谱系

区域所含省份F1维度F2维度F3维度F4维度综合得分第一类陕西、海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广东、西藏、山西、新疆、江西、福建、天津、吉林、云南、湖南、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甘肃、安徽-0.477 6-0.411 4-0.552 9-0.223 60.127 7第二类江苏、上海0.978 10.277 84.610 1-0.751 30.500 2第三类宁夏、青海、北京、山东、辽宁、内蒙古0.560 91.352 50.288 40.989 30.366 8第四类黑龙江5.186 00.380 81.212 30.485 50.477 7

第一类区域包括陕西、海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广东、西藏、山西、新疆、江西、福建、天津、吉林、云南、湖南、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甘肃、安徽。这类区域4个维度的分值普遍较低,其中F1、F2、F3维度的分值均为4类区域中的最低水平,F4维度的分值位列第三。该区域“三品一标”认证发展的水平普遍较低,导致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较弱,区域综合得分仅为0.122 7,在4类区域中排最后一位。因此,可将第一类区域命名为“低水平均衡发展区”。

第二类区域包括江苏、上海。这类区域在4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极端,在F3维度上的得分为4类区域中最高,且远远高于其他三类区域;在F4维度上的得分却最低,F1、F2维度分别位于4类区域中的第二、三位,表明江苏、上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发展的水平很高,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发展的水平较低。虽然这类区域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其他三类区域,但“三品一标”4个方面的供给能力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可将第二类区域命名为“高水平非均衡发展区”。

第三类区域包括宁夏、青海、北京、山东、辽宁、内蒙古。这类区域在4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较均衡,虽然F2维度和F4维度的平均得分均为4类区域中最高,但区域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F1维度和F3维度的平均得分均位列4类区域中的第三。从综合得分来看,第三类区域以0.366 8排在第三,虽然大幅度领先于第一类区域,但是与第二、第四类区域的差距也比较明显,表明第三类区域“三品一标”4个方面的供给能力比较均衡,但没有突出的方面。因此,可将第三类区域命名为“较低水平均衡发展区”。

第四类区域仅有黑龙江。黑龙江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在4个维度的得分普遍较高。具体来看,黑龙江在F1维度的得分在4类区域中排第一,F2、F3和F4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在4类区域中排第二,综合得分以0.477 7排在第二位,与第二类区域的差距并不大。黑龙江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比较强,很大程度上与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完善的“三品一标”认证管理体系等有关。因此,可将第四类区域命名为“较高水平均衡发展区”。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25]。基于“三品一标”的视角,本文构建了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7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进行评价,并从多个角度度量和分析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为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发展、提升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供现实依据和政策启示。

第一,“三品一标”视角下,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评价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综合得分均值为0.209 3,低于这一水平的省份多达22个,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三品一标”得到迅速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但在现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兴农战略背景下,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问题逐渐凸显,“三品一标”对提升我国整体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作用还非常有限。面对这种情况,当务之急是要继续推进“三品一标”的发展,增加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应以质量兴农战略为导向,加快培育提升安全优质农业品牌,从加快基地建设、提升审核监管质量、注重品牌培育、推动改革创新、强化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安全优质农产品的认证发展机制。

第二,我国“三品一标”的认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和“四大板块”差异。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的区域差异来看,我国“三品一标”的供给能力存在不平衡现象,有机农产品维度的区域差异程度最大,绿色食品维度的区域差异程度次之,然后是无公害农产品维度,农产品地理标志维度的区域差异程度最小。从综合得分来看,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不仅表现为省际之间的差异,还存在四大板块间的差异。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来缩小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一是推动“三品一标”等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的认证发展要注重整体布局,同时也要抓住重点,对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二是“三品一标”安全优质农产品的认证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在立足地区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既要突出重点,推进地区特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又要统筹兼顾,实现多个品牌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三品一标”等安全优质农产品的认证发展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尽可能避免同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认证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三,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的得分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低水平均衡发展区”“高水平非均衡发展区”“较低水平均衡发展区”和“较高水平均衡发展区”等4类区域。“低水平均衡发展区”的特征是“三品一标”4个品牌的整体认证发展水平较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非常薄弱;“高水平非均衡发展区”的特征是安全优质农产品整体供给能力很强,但“三品一标”4个品牌的发展极不平衡;“较低水平均衡发展区”的特征是“三品一标”4个品牌的认证发展较均衡但整体水平不高,导致安全优质农产品整体供给能力较弱;“较高水平均衡发展区”的特征是“三品一标”4个品牌的认证发展比较均衡,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较强。针对不同区域所展现出的不同特征,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应更具协调性和针对性:一是重点加强我国区域间“三品一标”等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认证发展的联动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优势区域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因区施策和因地制宜。对于4类不同区域,继续发展壮大现有的优势品牌,同时加快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短板攻关,切实提升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

总而言之,增加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和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举措。在依托“三品一标”等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的同时,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应适当针对区域差异性进行靶向调控;同时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进一步释放“三品一标”的品牌效应,不断强化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对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三品一标绿色食品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什么是绿色食品
福州“三品一标”建设收获理想成绩单
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
“三品一标”助力品牌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