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19年我国普通高等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发展研究
2022-11-10廖茂忠邓登瑶
廖茂忠,邓登瑶,袁 利
1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广州,51018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健康、医疗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情况下,更加突显社会对于医药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我国医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专业设置是医药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近些年来呈现扩大招生的趋势,这无疑让医药院校面临更高的要求,毕业生面临更大的竞争。1999年度我国有医药院校97所,2019年度达107所,医药院校在各类别高校中数量较多。近二十年来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统计数据对于新时代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及适应世界医学发展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成立后,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5次修订工作,1963年国家第1次统一修订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后又分别在1982、1989、1997年进行了修订,2012年正式颁布了第5次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伴随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不断发展变迁[1]。特别是在20世纪末,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执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业调整和改革成为当时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于1998年正式实施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因此,本研究着重分析第4次全国高校专业调整后的典型年度1999、2012、2013以及2019年的专业设置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回顾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中所提及的“我国医药院校”指的是独立设置的医药本科院校,不包括设立有医学院或医学专业的综合性院校;“专业”若无特别说明则特指“本科专业”;“高校”或“学校”特指“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大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整理统计,未包括我国的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1 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1.1 专业布点规模变化情况
1999-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布点数增加迅速。1999年度医药院校本科专业布点439个;2019年度增加到了2415个,约是1999年度布点数的5.5倍。在这期间,2004年度专业布点在近20年来增加最多达289个。1999年度医药院校校均本科专业4.53个;2019年度增加到22.57个,校均专业设置规模增加18.04个。
1999-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专业布点保持较快增长。专业布点年均增长98.8个,年均增长率8.90%。在这期间,不同年度增长的速度有所起伏变化,2004年度专业布点增幅高达40.59%,从2007年度开始,专业布点增速开始逐渐平缓。见图1。
图1 1999-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专业布点数与专业布点增长趋势
1.2 专业布点门类分布情况
医学门类专业布点数增加,但其所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比例下降。1999年度医学门类专业布点376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85.65%;2019年度增加到1490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61.70%。这期间,医学门类专业布点虽然增长了1114个,年增长率达7.13%,但其所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比例却大幅下降。
文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门类布点增加较快。1999年度文学门类专业布点5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1.14%;2019年度增加到80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3.31%。这期间,文学门类专业布点增加了75个,自2013年后其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比重逐年有所下降。1999年度理学门类专业布点7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1.59%;2019年度增加到138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5.71%。这期间,理学门类专业布点增加了131个,2013年前布点比重大幅提升,之后其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比重却有所下降。1999年度工学门类专业布点22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5.01%;2019年度增加到287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11.88%。这期间,工学门类专业布点增加了265个,其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比重不断提升。1999年度管理学门类专业布点23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5.24%;2019年度增加到298个,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12.34%。这期间,管理学门类专业布点增加了275个,1999-2013年其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比重大幅上升,2013年后其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比重略有下降,在2018年后又有所上升。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和艺术学门类布点均有所增加。1999年度经济学门类专业布点3个;2019年度增加到23个,这期间经济学门类专业布点增加了20个。1999年度法学门类专业布点2个;到2019年度法学门类专业布点34个,这期间,法学门类专业布点增加了32个。1999-2001年度医药院校未开设教育学门类专业;到2019年度增加到46个。1999-2002年度医药院校未开设农学门类专业,2003年度开始有1所学校设置;2013-2018年度专业布点一直保持着5个,2019年下降至4个。1999-2012年未开设艺术门类专业,2013-2019年度艺术学门类一直保持着15个专业布点。另外,在这期间医药院校未开设哲学门类专业,原有历史学门类布点1个,但在2004年度被撤销。见表1。
表1 1999、2013、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各门类专业布点数(个)
1.3 各专业类专业布点情况
1999-2019年度各专业类专业布点覆盖上升。1999-2012年度医药院校设置的本科专业覆盖的专业类呈上升趋势,其覆盖率从1999年度的34.25%上升到53.42%;2013-2019年度医药院校专业类及其覆盖比例都得到一定增长。2019年度专业布点数最多的前9个专业与2013年度相同,分别是医学技术类、临床医学类、药学类、公共管理类、护理学类、中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工商管理类,只是顺序有所变化。见表2。
表2 1999、2013、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布点最多的前10个专业类(个)
1999年度医药院校中,专业类的专业布点占该专业类在各类别高校中的总布点比重达一半的专业类有9个,分别是中医学类、法医学类、预防医学类、口腔医学类、护理学类、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药学类和基础医学类。2019年度医药院校中,专业类的专业布点占该专业类在各类别高校中的总布点比重达一半的前10个专业类与2013年度只是排序略有不同,涵盖了中西医结合类、中医学类、中药学类、法医学类、医学技术类、临床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药学类、 基础医学类。 其中布点比重最大的仍然是中西医结合类,占该专业类在各类高校中的总布点比重的87.50%。
1999-2012年度专业布点增加最多的前10个专业类,分别是药学类、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公共管理类、电气信息类、中医学类、护理学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心理学类和生物科学类。其中专业布点增加最多的是药学类,增加专业布点194个,增加比例298.46%。2013-2019年度专业布点增加最多的前10个专业类,分别是医学技术类、临床医学类、公共管理类、护理学类、药学类、中医学类、中药学类、电子信息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和体育学类。布点增加最多的是医学技术类专业,这期间该专业类增加了145个布点。
1.4 专业种数设置变化情况
1999-2019年度新设置的本科专业种数增多。1999-2012年度医药院校共新设置的本科专业76种,占2012年度医药院校所设置专业种数的69.72%。2013-2019年度医药院校不断增设新专业,在这期间新设置的专业共31种,占2019年度医药院校本科专业总种数的20.67%。
1999-2012年度专业布点增幅50%以上的专业有29种;增长100%以上有26种。这期间专业增幅最大的前10种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科学、药物制剂和社会工作。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增加的比例最高,增长的比例达4700%。2013-2019年度专业布点增幅50%以上的专业有36种;增长100%以上有22种。这期间专业增幅最大的前10种专业,分别是眼视光医学、精神医学、假肢矫形工程、财务管理、翻译、物联网工程、海洋药学、运动康复、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和医学信息工程。其中眼视光医学专业增加的比例最高。
1999-2019年度布点减少或撤销的本科专业较少。1999-2012年度医药院校撤销的专业有6种,分别是放射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和核工程与核技术。2013-2019年度医药院校中布点减少的本科专业是法学、汉语言、植物保护、产品设计和编辑出版学,各减少1个布点,其中编辑出版学2019年度已减少至无。
2 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主要特点
2.1 专业设置具有明显医学特色
第一,从各专业门类来看设置最多的是医学门类专业。1999-2012年度医学门类专业是医药院校中布点最多的门类。这期间,医药院校专业布点最多的专业类有较大相似性,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药学类和中医学类都是医药院校布点最多的专业类。2013-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专业布点依旧主要集中在医学门类,医学门类专业布点占医药院校专业布点的60%左右,并有上升趋势。这期间,医学技术类、临床医学类、药学类都是医药院校布点最多的专业。第二,占各类高校总布点比重超一半的均为医学类专业。1999年度医学类、法医学类专业布点所占比重都在90%以上,这表明主要的医学类专业都在医药院校设置。1999-2019年度医药院校占该专业类在各类别高校中的总布点比重超过50%的专业类全是医学类,可以看出我国医药院校具有相对明显的医学专业特色。见表3。第三,医药院校特有的本科专业数量增多。1999、2013、2019年度只在医药院校才有设置的专业分别有3、6、12种,这表明我国医药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且,1999-2019年度医药院校布点最多的前10个专业类绝大多数是医学类专业。
表3 1999、2013、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占该专业类在各类别高校中的总布点比重超过50%的专业类(个,%)
2.2 专业设置呈现出集中化趋势
一方面,从占各类别高校中该专业布点总数的50%、80%以上专业来看,1999年度医药院校中专业布点占各类别高校中该专业布点总数的50%以上的专业共17种,其中占80%以上的专业有14种。2013年度医药院校中专业布点占各类别高校中该专业布点总数的50%以上的专业共38种,其中占80%以上的专业有12种。到2019年度专业布点占各类别高校中该专业布点总数的50%以上的专业有52种,其中占80%以上的专业有21种。从总体趋势来看,医药院校专业布点占各类别高校中该专业布点总数超过一半的比重在上升,表明有些专业较集中设置在医药院校。另一方面,从一半以上的医药院校设置的本科专业来看,1999年度一半以上的医药院校设置的本科专业只有临床医学专业,该年度该专业的学校覆盖率71.13%。2013年度一半以上的医药院校设置的本科专业有11种,其中护理学专业的高校覆盖率都在90%以上。到2019年度一半以上的医药院校设置的本科专业增加到12种。其中80%的医药院校都设置的本科专业有12种,依次是护理学、药学、康复治疗学、临床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市场营销和药物制剂。其中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的高校覆盖率都在90%以上。这期间,医药院校专业设置呈现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2.3 专业布点数量种类不断增多
一方面,医药院校本科专业布点门类增加,本科专业布点数量增长较多。我国医药院校目前开设的专业门类已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999-2012年度医药院校布点增加的本科专业有108种,新增专业布点1209个。2013-2019年度医药院校布点增加的本科专业有99种,共增加专业布点665个。这期间,专业种类越来越丰富,专业布点增加最多的前10种专业,分别是健康服务与管理、助产学、儿科学、康复治疗学、精神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运动康复、卫生检验与检疫和临床药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助产学、儿科学是这期间新设的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其布点增加最多。另一方面,医药院校专业种数占各类别高校专业总数增加。1999-2012年度医药院校专业种数及其占各类别高校专业总种数的比重呈增加趋势。1999年度医药院校设置的专业共39种,其占当年度各类别高校专业总种数比重的12.79%;2013年度医药院校设置的专业共120种,其占当年度各类别高校专业总种数比重的23.58%;2019年度医药院校设置的专业共150种,其占当年度各类别高校专业总种数比重的22.59%。
3 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医学院校办学特色有所淡化
结果显示,非医学门类专业设置数量有所增加。一方面,从专业布点数增加情况来看,1999-2019年度专业布点增加最多的前10个专业类,并非全是医学类专业,其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在这期间的增幅一直较大。近些年,电子信息类、体育学类等非医学类专业布点比例也有所增加。见表4。
表4 1999-2012年度、2013-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布点增加最多的前10个专业类(个,%)
然而对于医药院校而言,增设的非医学专业需要学科专业的依托、学科发展的基础以及各方资源的支撑,并非能够一蹴即至,一味追求增设此类非医学专业容易失去医药院校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从各专业类比重及变化趋势来看,1999年度居于前10的化工与制药类和法医学类专业的发展较为缓慢,相比而言,到2012年度布点比例下降较大,而2012年度工商管理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布点增加较大。2019年度医药院校中专业类的专业布点占该专业类在各类别高校中的总布点比重达一半的专业类与1999年度相比所占比例都在下降,其中护理学类专业布点所占比重下降较大。从长远来看,医学类专业比重下降,会淡化医药院校的优势,不利于医药院校的发展。
3.2 专业设置发展趋势存在偏差
专业设置发展呈现出趋同化的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类型医药院校的医药类专业设置趋同化。目前我国医药院校类型也有所区分,按照办学类型来划分有大学、学院、独立学院;按照院校性质划分有民办类院校、公办类院校;院校的举办者也有区别,并且不同医药院校的年均招生规模并不一样。从近些年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是好的,但是不同类型的医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的趋同化,会导致院校之间区别不明显、特色专业不突出。大学希望通过增加新的专业来扩大办学规模,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驱动[2]。另一方面,非医药类专业设置出现追求热门的趋势。1999-2012年度专业布点增幅最大的前10个专业类,分别是法学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生物科学类、电气信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社会学类、艺术类、生物工程类和公共管理类。这期间,专业布点增幅最大的前10个专业类的最低增幅560%。2013-2019年度增加比例最大的前10 个专业类,分别是电子信息类、基础医学类、物理学类、体育学类、化学类、医学科技类、计算机类、公共管理类、临床医学类、生物工程类。见表5。这期间,机械类、轻工类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从无到有。在这些增长比例较大的专业类中,只有少数是医药类专业,增幅较大的专业呈现趋同化。将医药院校新增设的非医药类专业同其他类别高校设置的相同专业对比来看,并不具备太多的优势,若只是为追求热门而开设学科,虽然增加了专业种类,扩大了招生规模,但往往背道而驰,使得竞争实力下降,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表5 1999-2012年度、2013-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布点增幅最大的前10个专业类(个,%)
3.3 满足社会需求的契合性不够
一方面从医药院校门类专业布点增设情况来看,1999-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绝大多数门类的专业布点有较大发展,医学、管理、工学、理学和艺术学专业增加布点占绝大部分。一些新开设门类专业与医药院校并没有很大相关性,也未能将这些专业与医药院校传统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医药院校办学优势。对于社会需求的紧缺医药类专业设置不够,未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医药卫生事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从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市场的客观需求来看,契合性不够,显现出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医药院校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成效不够明显。我国医药院校按照地区划分有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区,从不同地域的医药院校专业设置情况来看,未能较好地找准院校定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域性特色优势不够突出。并且,不同的医药院校专业设置频数以及所占我国医药院校比例并不一样。见表6。专业设置的发展情况也会影响到院校的本科招生规模、质量以及更高层次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培养。不同类型医药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层次定位不够清晰,对于远期需求规划不足,相关专业定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表6 2019年度我国医药院校专业设置频数最高和最低的9个院校(个,%)
4 优化我国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对策建议
4.1 突出自身优势与办学特色
第一,明确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2020年《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工作目标,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医药院校要充分落实指导意见,进一步制定医药院校未来若干年的规划和发展纲要,结合院校实际情况,明确自身办学的目标定位、确立人才培养方向。第二,既要保留医药院校的特色,又要促进各专业门类的发展。特色专业是一个介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中位概念[3]。对于医药院校近些年新增设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3类,即医药类专业、与医药类相关专业、非医药类专业,要处理好这3类专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门类间的交叉融合,做到相互支撑。同时,要加大力度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医药本科专业,加强发展优势重点核心专业,推进建设院校特色专业,力求逐步形成院校自身专业品牌。第三,提高新增设专业培养水平,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医药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专业设置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不断提升学科专业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支撑水平,投入所必须的开办经费。加强本科专业的管理,对于不同专业类的本科生培养方向应该根据目标定位有所区分。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会更低,针对这样的情况,应避免盲目性,合理规划专业设置。
4.2 顺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
第一,要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建设一批能够体现“大健康”理念的、新科技革命内涵的、深度交叉融合的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医药卫生事业现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来进行权衡。应按照客观条件,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医药人才市场[4]。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的医药院校本科生专业结构和层次定位要有所区分,应该以区域发展情况为依据,从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等方面综合考虑,将其作为现有专业建设的新要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第二,要根据政策规划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目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在增设医药院校本科专业时要考虑到紧缺专业的设置和紧缺人才的培养。《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统计提要报告》强调推动落实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应该以这些政策文件为指导,结合现实情况合理设置专业,从而避免专业设置的滞后性。第三,专业设置还需要关注到学生主体,用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高校、政府、市场、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专业调整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构成主体,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的本质就是专业调整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5]。当前,高校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应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提升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4.3 借鉴国内外发展规律经验
第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他山之石”创新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美国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医疗卫生与临床科学学科群拥有一级学科34个(不含生物学与生物医学科学学科群中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207个,英国学科专业分类体系中的医学相关学科领域主要分布在医学和牙医、与医学相关的学科,共有一级学科15个、专业78个[6]。挪威医学院对学生选择医学的动机进行调查,学生们认为以人为本的动机是成为一名医生的最重要的因素[7]。在法国有关健康和医学教育的重要决定是在政府层面做出的,专业组织不像在美国或英国那样发挥重要作用[8]。通过对比国外的专业设置,结合我国医药院校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不同办学类型院校的现实差异以及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调整专业设置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的规模。第二,本科专业设置要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近些年扩大招生的情况下,我国医药院校专业设置要加强统筹规划,切不可趋热避冷,要考虑到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学科对专业起支撑作用,没有强大学术实力和学科基础的专业是难以具有持久竞争力的[9]。当医药院校的专业学科构建相对完善时,若想要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则需要更高层次、更强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重视研究生学位点设置与本科专业设置的一致性或相互协调性,越是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学,越重视这种一致性[10]。因此,要为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做好前期基础准备,使专业设置具有延续性与衔接性。目前,一些医药院校还未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更需要扎实本科专业建设,提前部署,未雨绸缪。第三,本科专业设置既要符合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又要具有国际化的前瞻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2019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我国医药院校专业设置要着力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中西医并重协调发展,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
4.4 完善相应的评估调整机制
第一,应建立专业设置调查评估体系。为了防止本科专业设置不科学现象,医药院校需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断提高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同时,我国医药院校应构建符合我国当前情况的管理评估体系,拟订审核评估指标,加强院校自评审核监督,健全评估制度。第二,要构建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机制。2017年《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开展专业设置抽查,对存在问题的专业,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或暂停招生。因此,对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的专业进行评估后,要依据实际情况,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程序办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增撤布点切不可盲目、随意,要提高资源投入的转化率。第三,本科专业设置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对毕业生也要进行跟踪调查。逐步健全完善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相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医学院校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建议对其招生人数可在进一步科学论证后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也要加强关注已毕业的学生对于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学习、课程安排、就业质量等的评价,完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指标,做好数据分析,以便院校日后更好地改进专业设置。